唐山发现的辽代许国公墓志铭考释
2018-01-29赵薇
赵薇
摘 要:唐山博物馆的“唐山历史”陈列中有一块辽代墓志铭,长63厘米,宽53厘米,厚8.5厘米。墓志材质为片状细砂岩,四壁饰缠枝牡丹纹,左上角有残损,其他位置亦有不同程度磨损。2004年秋由一位退休工人在唐山市路北区北新西道南侧发现,之后被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现名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征集,2011年入唐山博物馆展陈。志文内容丰富,涉及官职、部族、地名、碑别字等,通过和《辽史》以及其他一些记载进行比较研究,可补充史书的缺漏和不足。
关键词:辽代;墓志;考释
唐山博物馆的“唐山历史”陈列中有一块辽代墓志铭,长63厘米,宽53厘米,厚8.5厘米。材质为片状细砂岩,四壁饰缠枝牡丹纹饰,左上角位置有残损,其他位置亦有不同程度磨损,总体来说保存完好。志文为楷书,字径约2厘米,共22行,首行29字,余下21行字数不一,满行22字,共428字。该墓志2004年秋由一位退休工人在唐山市路北区北新西道南侧发现,之后被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现名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征集,2011年入唐山博物馆展陈。
1 辽代许国公墓志铭志文
唐山地区在辽代隶属于南京析津府,笔者不揣浅陋,将此墓志铭全文誊录如下,并结合相关典籍,对该墓志铭略作考释,以就正于方家。
大辽故西政保义奉国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兼中书令许国公墓志铭 并序
公讳忠顺迺 皇钹鲁主之胤也 其于祖父世家已于∕先大王墓铭焉 今不繁叙 但禄公之实尔 公自幼缀斑∕龙墀以接 御膳后历官资被勤清慎 续为六节度奚∕王掌本管之务 刑绝泛滥 民□歌谣 无翼嘉名 遂达/宸黈 旋弛□诏 徵为殿前都点检 诸行宫都部署 出入宫∕掖 被度星霜 □冰雪之心 枹松筠之志严查 禁闱高∕卑整肃 皇上则知内然保谧外阙抚绥特 赐异悬∕判镇武定军节度 揔诸侯之职殿 天子之邦悉枢密∕之华资 贯纪纲之保仼 处海内之膏壤 □云中之要冲 殊∕异政于龚黄 出全勋于卫霍 惟臣之忠也 守其节 君∕之令也 选其能 改授燕京统军 端居帷幄 肃静一方 不警∕风烟 周环期岁 自念商山诲迹 知四皓之前踪 东门执别∕效二踈之后进 乞闲□宁 挂冠就隐于今季 正月十七日∕卒于私弟年七十岁 天子闻之 轸悼移克 奉∕敕于七月十八日葬于白霫之西 附先茔之侧 呜呼 公之∕平生勋业富寿 亦人伦之绝也 略而难周 遂为铭曰
□□□芳 其清如水 遗万代方 芝兰芳馨
□□□□ 其平如砥 噫百年兮 保安始终
□□□□ 社稷栋梁 福承民兮 功其布常
□□□□ 思荣靡忒 敕封樹兮 旌其令德
□□□□年壬辰岁次朔大镇国寺讲经沙门惠迪 书 陈 外儿 刻
2 关于墓主人生活年代和身份的推测
因墓志铭文中有“许国公”字,故下文简称该墓志铭为《许志》。由于《许志》左上角部分缺失破损,无法确定书刻的具体年代,故根据已有墓志信息推论一二。在《许志》的落款处有“壬辰岁次”,可以确定是壬辰年。辽代从公元907年建国到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218年的时间里壬辰年共有4次,分别为辽太宗天显六年(932)、辽圣宗统和十年(992)、辽兴宗重熙二十一年(1052)和辽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为“辽”。《许志》在右上角的铭文中明确写有“大辽”字样,由此可以推断,“壬辰岁次”可能是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因为其他三个时间932年、992年、1052年,国号均为契丹)。墓主人“年七十岁”而卒,那么他生活的年代很可能为辽兴宗重熙十一年(1042)到辽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另外在《许志》中,有“武定军节度”五字,当为武定军节度使的简称。根据《辽史》兴宗本纪、道宗本纪及天祚皇帝本纪[1]所载,确有“武定军节度使”的相关记载,所以墓主人生活的年代可据此确定,应为辽兴宗重熙十一年(1042)到辽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
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弱冠,以示成年。据此,墓主人的出仕年龄应不早于20岁,即辽道宗清宁八年(1062)。墓主人“讳忠顺迺”,但是从辽道宗清宁八年(1062)至辽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的50年间,《辽史》中并没有关于“忠顺迺”的记载,“忠顺迺”有可能是契丹文的音译。
继续以墓主人出任“武定军节度使”为切入点,依据《辽史》道宗本纪及天祚帝本纪记载,从辽道宗清宁八年(1062)至辽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被任命为“武定军节度使”者共有7位,分别是姚景行、萧术者、赵徽、柴德滋、耶律仕杰、窦景庸和梁援。姚景行在《辽史》列传第二六[2]中有记载,卒后追封柳城郡王,谥文宪。与墓主人不符,排除。萧术者,辽道宗咸雍二年(1066)冬十二月辛丑被任命为武定军节度使[3]。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天祚帝病故,遗臣萧术者对故主行人臣之礼[4]。根据墓志铭所载,墓主人已于辽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过世,故不符,排除。另《辽史》中《萧术哲传》记载:“萧术哲,字石鲁隐,历任西北路招讨使、昭德军节度使、北院宣徽使、柳城郡王、北府宰相,卒后,追王晋、宋、梁三国。”[5]墓志铭所载不符,故此萧术哲非彼萧术者。赵徽在《辽史》列传第二七[6]中有载,卒后追赠中书令,谥文宪。与墓主人不符,排除。柴德滋,因《辽史》未给其立传,故笔者只能从有限的文献中找出关于柴德滋的线索和信息。遼道宗清宁三年(1057)三月,辽朝派遣利州管内观察使萧索、司农卿柴德滋充封册使副,册高丽王太子,并赐予大量物品[7]。辽道宗咸雍九年(1073)柴德滋任参知政事[8]。辽道宗大康元年(1075)六月癸卯,时任参知政事的柴德滋被任命为武定军节度使[9]。如果墓主人为柴德滋,1057年柴德滋只有15岁,年龄太小,不可能出任司农卿并被充封册封使出使高丽,故排除。耶律仕杰,辽道宗六年冬十月丁卯,出为武定军节度使[10]。辽道宗七年十二月丁卯,因罪削爵为民[11]。与墓主人不符,排除。窦景庸,也在《辽史》列传第二七[12]中有载,咸雍九年,薨,谥曰萧宪。与墓主人不符,排除。梁援的墓志铭——大辽国故中书相梁公墓志铭1979年7月出土于辽宁省义县大榆树堡乡四道岔子村,薛景平、冯永谦在《北方文物》上发表过专门的考释文章[13],故排除。此外,据《辽史·卷110·列传第40》记载:奸臣张孝杰在辽大康六年(1080),“寻出为武定军节度使……大安中,死于乡”[14]。与墓主人不符,排除。从《辽史》记载来看,张孝杰虽在辽道宗时期担任武定军节度使,但是名字却只出现在奸臣列传中,未见于《辽史·道宗本纪》。而耶律世杰之名就见于《辽史·道宗本纪》,却“以罪削爵为民”,未得善终。据此可推断,《辽史·道宗本纪》所载史实可能有所缺漏,那关于“武定军节度使”的记载也有可能缺失。endprint
综上,虽然墓主人——曾任武定军节度使的许国公“忠顺迺”未见于辽道宗朝和天祚帝朝,“忠顺迺”的身份亦无法依据《辽史》而确定,但是不能忽视其作为辽代墓志铭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可以补充史籍信息的不足。
3 关于墓志铭的考释
据《许志》志文记载,墓主人是“皇钹鲁主”的后裔,因其祖父家世已在“先大王”的墓志铭中有所记载,故不做赘述。由此推断,墓主人乃贵族后裔,身世显赫。《辽史》卷三三《志第三·营卫下·部族下·兵志》中有“奚王府六部五帐分……命勃鲁恩主之,仍号奚王”[15]的记载,“勃鲁恩”与“皇钹鲁主”发音类似,但是目前并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皇钹鲁主”即是“勃鲁恩”。墓主人自幼出入宫廷,曾被皇帝赐予御膳;之后因为官勤勉、清廉、谨慎而被任为“六节度奚王”;在任上政绩卓著被徵为“殿前都点检”“诸行宫都部署”,后又因严于律己、尽职尽责、严肃整顿禁军军纪而被赐予“武定军节度”之职。作为封疆大吏,手握重兵,守卫疆域,有卫青、霍去病之才,为忠君爱国之良将。后改授“燕京统军”之职,运筹帷幄,“肃静一方”,因念商山四皓之诲迹而“挂冠就隐”。“正月十七日”“卒于私弟”“年七十岁”。辽天子闻之,特命“于七月十八日葬于白霫之西”,附葬于先祖坟茔之侧。
墓主人历任“六节度奚王”“殿前都点检”“诸行宫都部署”“武定军节度”和“燕京统军”。“六节度奚王”中“六节度”,即指奚王府六部。奚初为五部,曰遥里,曰伯德,曰奥里,曰梅只,曰楚里。天赞二年(923),辽太祖歼灭胡损后又置堕瑰部,遂号六部奚[16],各部之长改称节度使,可能始于此。“殿前都点检”属于南面官,是负责皇帝安全的殿前司的长官,其设置可能是从后周借鉴而来[17]。“诸行宫都部署”属于北面官,是诸行宫都部署院的最高长官,总揽全局,统辖诸官事务[18]。能够常伴君侧,擢升机会很大。“武定军节度”即西京道奉圣州武定军节度使。奉圣州,东南至南京三百里,西北至西京四百四十里,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19]。“燕京统军”乃燕京统军司下的军事长官,燕京统军司即为南京都统军,隶属北面边防官系统,是辽在南京地区十分倚重的军事机构。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南面一马平川,北接燕山,可据险而守。有辽一代,南京统军使基本上出身于显赫的契丹贵族之中[20]。由墓主人所任官职可以看出,墓主人乃一代将才,备受帝王信任,从天子近臣一路做到封疆大吏,终得善。“正月十七日卒于私弟。”“七月十八日葬于白霫之西,附先茔之侧。”辽人去世后,并非马上装殓下葬,而是停柩待葬一段时间,或浅埋择时改葬,称为权厝[21]。墓主人从过世到下葬,权厝期达半年之久。葬地“白霫之西”中的“白霫”当属地名。据《辽史》“大定县,白霫故地,以诸国俘户居之”[22]推断,白霫乃部族名称。白霫,实为东胡民族一部,可见于唐代史籍,随着游牧迁徙,其驻地也不断发生变化,辽金元时期关于白霫的记载少之又少,可能已经被融合或同化于奚、契丹、蒙古、突厥等族。元以后已不见于史籍记载[23]。另外,据学者考据,白霫也是辽中京大定府的别称[24]。辽中京大定府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铁匠营子乡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始建于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是辽最大的陪都。如果《许志》中的“白霫”即辽中京大定府,那“白霫”之西与今日的唐山相距甚远,因此并非由唐山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出土,《许志》如何来到唐山尚不得而知,有待于笔者进一步的考证或是相关史料的发现。
此外,根据辽代的丧葬礼俗,贵族或是一定品级的大臣过世后,皇帝会遣使治丧、辍朝致哀、赙赠赐物,作为身后荣光。如果贵族或大臣过世后,皇帝遣使治丧、辍朝几日或是赐赙瑁以示恩宠,墓志铭上会有所体现。如辽道宗大安六年(1090)萧袍鲁墓志文:“……诏赠潞州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遣东京警巡使、司农少卿张可及充敕祭史,司农少卿、知辽西州军州事杨恂如充敕葬使。襄事所须,皆从官给。”[25]志文中的“敕祭史”即为治丧之遣使。从目前发现的辽代资料看,辽代皇帝视死者身份而辍朝一日至七日不等[26],如辽耶律宗愿墓志铭载:“皇帝闻讣,震悼至恸,辍朝七日。”[27]所谓赙赠,即赠给死者家属钱财以办理丧事。赙赠之俗始于周代,至辽代,契丹和汉族贵族得墓志铭上也会铭刻皇帝赙赠之数,如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耿延毅墓志记:“今上闻之,震悼有加,特赠特赐白金二十斤、布帛三百段、钱二十万、衣三袭,充赙赠焉。”[28]而在《许志》中未见皇帝遣使治丧、辍朝致哀、赙赠赐物的相关字样,据此可推断,墓主人品级不太高或者《许志》志文有夸大的成分,因为时逢辽中后期,厚葬之风盛行,僭越现象十分普遍。
由于《辽史》成书时距离辽代灭亡已有200多年,大量史料遗失导致部分史实不清,且仅用11个月就编纂完成,导致墓主人身份无法确定。但《许志》内容丰富,涉及官职、部族、地名、碑别字等,通过和《辽史》及其他记载进行比较,可补充史书的缺漏和不足。由于研究水平的限制,此次释读只是初层次的研究,旨在为辽史研究增加新的资料。在此,感谢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李子春老师提供《许志》的基本信息。
参考文献
[1][2][3][5][6][9][10][11][12][14][15][16][19][22](元)脱脱等.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4]百度百科.契丹帝国词条[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7a1Lu91ipXHmLro71-PNuofKi6JgPcMhneYxU5amrfRxEEjcFAKwvaDEUR8vqbcsVG1u2gzH6pqP2RuX1o0Tp91-stDlbR8LrXe16Wrm29NjL7a2WnYFVIMXdXSLUYqI.
[7]石艷军.辽道宗朝辽与高丽使者往来的初步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09.
[8]姜维东.辽史儒化现象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1(05).
[13]薛景平,冯永谦.辽代梁援墓志考[J].北方文物,1986(02).
[17]靳静.辽朝殿前都点检探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48-51.
[18]黄为放.诸行宫都部署院初探[J].黑河学院学报,2010(03).
[20]高劲松,孙明明.略论辽代南京统军司[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1):107-109.
[21][26]郑承燕.辽代贵族丧葬制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23]朱卫.霫与白霫源流考[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24]李义,胡廷荣.辽中京大定府别称白霫考略[J].中国历史文物,2004(05).
[25]向南.辽代时刻文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27]盖之庸.辽耶律宗愿墓志考释[J].中国历史文物,2002(03).
[28]陈述.全辽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