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2018-01-29秦凯健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总体性哲学马克思主义

秦凯健

摘要:柯尔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大体为总体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三个阶段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这些理论对当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背景研究,总结出他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但其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总的来说,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我们的马哲学习具有长远意义。

关键字: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社会革命;总体性;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12-0129-03

一、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1.柯尔施早期费边社会主义思想阶段

费边社于1884年成立,它是在英国工人运动高涨的情况下,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创立的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改良主义团体,他们主张不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改变社会制度,而只是对个别制度加以改良建立社会主义。

1912年后,柯尔施加人费边社,思想上倾向于费边社的能动主义。这时费边社强调思想、社会主义意志、积极的社会主义精神等。在费边社思想的影响下,柯尔施提出了实践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公社是取代资本主义私人经济的最好保证,从这方面来看,他的思想已经与马克思主义较为接近。费边社对柯尔施影响较大的一方面在于突出社会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也是使柯尔施重新理解馬克思主义的起源因素之一。

2.柯尔施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阶段

柯尔施1920年加入德国共产党,秉持着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理论。同时,柯尔施出版了他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几股思潮,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具体思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危险,并从整体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此书的出版是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的重要标志,此书也是其代表作,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柯尔施马克思理论形成的一系列过程。

但是好景不长,此书出版后,柯尔施的思想饱受共产国际的批评,面对这些指责批评,柯尔施没有退让,最终被开除了德国共产党。

3.柯尔施自由批判理论阶段

被开除党籍后的柯尔施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开始了他自由批判的道路。他先后批判了考茨基、列宁的一些哲学思想。后来对黑格尔哲学也进行了重审和评价。20世纪50年代初期,柯尔施抛弃了马克思主义。1961年柯尔施病逝于马萨诸塞州的柏尔蒙。

从柯尔施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理论与其所处的政治生涯是息息相关的。柯尔施由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转而成为一个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革命运动中他的政治地位。

二、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理论

柯尔施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总体是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出发点,人们只有在总体的视角上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柯尔施认为社会历史过程是由现实和意识相互作用而成,或者说是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同时,他用总体性理论对社会进行剖析,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有三个层面构成,即经济基础、国家法制、意识形态。这三者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总体性理论对当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有着重要影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无产阶级逐步走向整体化。但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单一理论之和,使其不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因此,柯尔施对抽象的唯物主义、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和第三国际列宁主义展开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三个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1843—1848)

柯尔施在这一阶段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时期的理论。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刚刚创立不久,充满着批判革命的精神。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为一种全面的社会革命理论,它不是将各种因素或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分为经济、政治和精神,而是保持完整性和普遍性的理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得到充分体现,此阶段是柯尔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阶段。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前期这个阶段结束,柯尔施认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完整性的最好体现。

这个阶段的理论在柯尔施认为,是建立在无产阶级斗争基础上的,是具有革命、实践、现实的特点的。他总结的马克思主义早期理论根本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

第二阶段(1848—20世纪初期)

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镇压,无产阶级革命在这一时期处于低潮。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者受到了第二国际的破坏,这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使其失去整体性。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失去了革命的支撑,从而失去了革命意义。柯尔施在这一阶段逐渐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发展,并且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决定性危机,即马克思主义逐渐失去了革命性和实践性,逐步成为了一种实证学。

第三阶段(20世纪初—将来)

在第三阶段,柯尔施提出对马克思哲学相关问题的新的思考,回归到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识。从革命的现实意义上来阐述马克思主义,重回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能向着辩证统一的方向发展是柯尔施的希望,能成为一种无产阶级的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学说。总的来说,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三阶段理论是基于总体性原则之上的,是一种革命的批判的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革命的理论

柯尔施从批判的、革命的两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柯尔施对德国唯心主义进行辩证的批判,他认为,辩证法是将当时德国唯心主义同马克思主义联系到一起的纽带,但是德国唯心主义忽视了社会革命的实践性。而马克思主义不仅吸取了辩证法的合理成分,还突出社会革命性的特征。从这一点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德国唯心主义学说是有很大的区分的。endprint

另一方面,柯尔施反对第二国际的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科学化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当时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上承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却忽视了其现实的社会革命的作用,不能以社会革命方式来指导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的、革命的行动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

三、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评价

(一)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积极意义

1.柯尔施总体性革命理论的意义

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积极地抨击了当时的实证主义、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等学说,反对它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消极影响。他彻底批判了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宿命论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他认为当时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并没有从总体性的角度去对待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这让马克思主义在第二国际的理论家的眼中视为了一些单一的概念的总和,并不能为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服务。柯尔施的总体性观点和批判辩证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他突出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对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具有积极意义。他的总体性革命理论,更是对于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相統一等辩证思维体系的重新认识影响深远。

2.强调辩证法的作用

柯尔施坚持辩证法主要体现在他的辩证思维,认为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全面的革命才能达到对社会的改造,这很好地保证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理论的发展。他主张从总体的背景下看待社会革命,注重革命的每个层次、每个阶级,他反对孤立化、片面化的实践,反对第二国际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而上学的理解,反对纯粹抽象的理论。

柯尔施对辩证法的重视,批判了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化、教条化的理解,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基础,有助于恢复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

3.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引起了我国理解西方马克思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问题的深度思考。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实际上它体现了总体原则上的“以大局为重”,要求我们着眼于发展过程的总目标,另外我们还不能忽视其他三个目标,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很好地体现了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原则,我们通过研究柯尔施的总体性原则,分析我们当前现实的社会状态,由此进一步地分析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二)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局限性

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对总体性理论的理解上,柯尔施过分夸大总体性作为认识事物这一前提,在实际中忽视个体因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这种理论缺少了客观现实性。他认为总体性理论是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方向,强调人们认识事物应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柯尔施极力反对实证主义倾向,在理论方法上赞同辩证法。但是他在实际研究中没有真正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而是将整体理论割裂为部分,以纯粹科学方式,脱离实践的形式开展研究,走向了实证主义。这就使得理论和实践相分离,这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另外,柯尔施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过分突出意志的作用,过分强调人主观能动性,这使得他的理论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总的来说,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远意义,他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重视辩证法的作用,使人们重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内在关联。但其思想中存在某些弊端,我们应对柯尔施的理论当中的利弊关系进行客观评价。

四、结语

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被公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在其理论中,他重新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这一特性,批判了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错误倾向,使人们重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内在关联。这一点正是我们考察柯尔施马克主义哲学观的意义所在。但是其理论也包含一些不足之处,过分强调意识作用导致整体理论具有唯意志论色彩,唯心主义倾向。对总体性理论的过分强调忽视了个体因素在社会历史的作用。在晚年,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某些无法克服的弊端,最终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研究柯尔施的理论对当今时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实践相统一,紧密结合具体的历史,克服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等使我们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走向,从而更好地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endprint

猜你喜欢

总体性哲学马克思主义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经验的碎裂和意义的困境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从总体性视角看葛兰西的“有机”概念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