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福祉水平时空分异研究
2018-01-29杨立青姜洪强
杨立青,梅 林,2,姜洪强
(1.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大,老年人的利益和发展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福祉是以老年人的良好生活状态为核心的多元概念,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收入水平,还包括非经济方面的健康、社会认同、生活环境良好等。福祉与生活质量含义不同,生活质量有好有坏,而福祉仅表示好的生活质量[1-4]。
福祉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领域涉及福祉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时空分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首先对福祉概念进行定义。福祉的概念经历了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表征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方面的综合反映[5-6]。其次,福祉水平主要采用公认的评价指数和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测算。评价指数包括“国民幸福指数”(NHI)、“人类发展指数”(HDI)以及环境敏感性人类福祉指数(HDPI)。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为两种类型:主观和客观福祉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收入、恩格尔系数等经济指标,卫生、教育、文化、交通、社会治安等社会指标,绿化率、大气状况等环境指标。最后,福祉水平的时空动态性研究采用不同的时空格局分析方法,具体包括社会调查[7]、层次分析[8]、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集中指数[9]、基尼系数等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与梳理,发现在内容上关于老年人福祉的专门研究很少,探究其时空演变的相关文献更少;在研究尺度上,集中于某一特定区域内(市、社区)老年人福祉的分析,缺乏全国尺度下的省域间福祉差异研究。本文试图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老年人福祉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31个省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2000、2010和2015年我国省域老年人福祉时空动态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各省域因地制宜地解决养老问题及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构建
老年人福祉是以老年人良好生活状态为核心的多元概念。基于老年人福祉内涵,本着代表性、全面性、数据可获得性原则,构建经济福祉、社会福祉以及生态环境福祉三维框架下的老年人福祉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老年人福祉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
1.熵值法
熵值法利用评价指标的信息熵效用价值来确定指标权重,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多指标信息重叠以及人为赋值的主观性,增加指标量化分析的科学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多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关于福祉水平的评价主要通过此方法进行。
2.标准差椭圆
标准差椭圆由Lefever于1926年提出,是表达地理要素时空分布的有效方法,主要从中心性、方向性、展布性等多角度反映地理要素在二维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10-11]。
(三)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31个省区(台湾、香港、澳门除外)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包括:(1)平均受教育年限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全国1%人口普查资料》中各省数据计算整理得到。(2)每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养老保险参保率通过《中国民政统计年鉴》获得。(3)其他社会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及各省统计公报直接获得或通过计算得出。针对数据缺失,采取“均值法”补齐。
二、老年人福祉水平的时空演变分析
(一)老年人福祉水平的空间差异
老年人福祉集群分布特征明显,东部高水平集聚,西部低水平聚集。运用arcgis中的自然断裂法将老年人福祉分为高福祉、较高福祉、较低福祉和低福祉省区四种类型。高福祉在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省市集中分布;较高福祉省区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中部大范围省区为较低福祉省区;河南省虽位于中部地区,但属于低福祉省区,主要原因是其人口压力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缺乏经济发展活力;低福祉省区在西北、西南沿边地区集群分布,西部地区的云南、广西、贵州形成低福祉“铁三角”。
老年人福祉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级差化特征。由图1可知,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东部地区的福祉水平高,而西部地区的甘肃、贵州、云南等地区福祉水平低。从比例来看,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福祉水平差距较大。东部地区高福祉和较高福祉省区占东部省份数的76.92%。东部地区的河北、海南、黑龙江为较低福祉省区,其中河北的环境福祉低于全国均值,海南的经济福祉是全国的平均水平的1/2,黑龙江的社会福祉稍低于全国均值。中西部地区的较低福祉和低福祉省区占中西部省份数的83.3%,西部地区的重庆为较高福祉省区,主要得益于重庆“直辖市、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建设、全国唯一的省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政策支持以及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从均值差异看,东部地区福祉水平均值在0.489~0.499之间,中部地区均值在0.365~0.428之间,而西部地区均值在0.355~0.383之间,呈现明显的东高中弱西低分布格局,中西部地区福祉水平变化较大。
图1 我国老年人福祉水平变化趋势
(二)老年人福祉水平的变化趋势
老年人福祉水平逐步提高,但省域间不平衡性加剧。从均值来看,2000年老年人福祉水平均值为0.417;2010年提高到0.427;2015年增长速度加快,跃至0.448。总体福祉水平在逐步提高的同时,部分省区福祉水平稍有下降。2000—2010年、2010—2015年两个时间段内,山西、河北、吉林的福祉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山西、河北以煤炭、钢铁作为支柱产业,环境污染严重,近十年来虽大力倡导转变经济结构,但成效不大,生态环境福祉水平低;同时,两省作为“灯下黑”地区,受到北京的涓滴作用较小。吉林虽沐浴着“东北振兴”的春风,但路径依赖严重,始终无法走出创新发展之路,经济福祉水平较低。从变异系数来看,2000—2010年老年人福祉水平变异系数从0.254降到0.234,2010—2015年从0.234提高至0.270,变异系数波动上升,反映出省域间福祉水平不平衡性加剧,差异化特征愈加明显。
经济福祉波动上升,社会福祉复杂波动,环境福祉增长态势良好。2000、2010和2015年经济福祉均值分别为0.085、0.093、0.090,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北京、上海、天津经济福祉排名保持在前四。2000年广东经济福祉超过天津,排名第三,主要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为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带来契机。云南经济福祉排名最后。社会福祉呈“W”型波动,2000年社会福祉均值为0.203,2010年下降至0.199,2015年平均水平提高到0.226,呈现复杂波动。北京、上海、浙江是东部地区社会福祉高地,重庆成为西部地区社会福祉高地,而贵州、西藏成为福祉“洼地”。
(三)老年人福祉水平的标准差椭圆分析
1.老年人福祉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呈现先西南后东南的“C”型变动
老年人福祉重心分布在112.363°-112.540°E,33.236°-33.412°N之间,位于中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的东南方向,表明中国东部和南部的福祉水平较高。2000—2010年,老年人福祉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主要是由于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10—2015年,老年人福祉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沿海地区度过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发展逐渐活跃,文化教育、养老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日渐完善。2010—2015年福祉重心南北方向偏移量远远大于2000—2010年偏移量,说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增长极,且对东南沿海地区有巨大的辐射作用(表2)。
2.老年人福祉空间集聚特征愈加明显,东西方向大于南北方向的集聚程度
2000、2010、2015年三个时间断面的标准差椭圆均以该时点的重心为中心,范围呈缩小趋势,表明老年人福祉水平的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差异渐小。表2中转角θ有波动减小的趋势,由2000年的75.056减小到2015年的74.556,表明老年人福祉呈东北—西南格局,且这种格局呈强化态势。从长短轴变化来看,长轴标准差由2000年的1485.93km降到2015年的1422.23km,短轴标准差由2000年的1001.53km降到2015年的985.81km,说明老年人福祉空间集聚逐渐加强,且东西方向大于南北方向的集聚程度,东西方向老年人福祉水平差距大于南北方向。主要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具有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文化教育质量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加大。
表2 福祉重心移动与标准差椭圆参数变化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构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维框架下的福祉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老年人福祉水平进行测度,运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福祉水平的时空演变,得出以下结论:
从空间格局来看,我国老年人福祉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福祉均值东部>中部>西部,高福祉和较高福祉省区在东部地区聚集,低福祉和较低福祉省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同时老年人福祉集群分布特征明显,形成东部沿海带状高值区、中部片状较低福祉区、西部“铁三角”低值区。
从时间变化来看,老年人福祉水平逐步提高,但变异系数逐渐增大,省域间不平衡性加剧。从老年人福祉水平的构成要素来看,经济福祉波动上升,社会福祉呈现“W”型复杂波动,环境福祉发展态势良好。
老年人福祉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表明东部和南部的福祉水平相对较高,同时福祉重心移动路径复杂,呈现先西南后东南的“C”型变动。近15年来,标准差椭圆逐渐缩小,空间集聚愈加明显,东西方向的极化程度大于南北方向。
鉴于我国老年人福祉水平具有东高西低的区域化差异,应在高、低福祉省区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差别化设计,因地制宜;其次,经济属性仍然是老年人福祉的主要特征,应积极发展经济,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得损害生态环境。老年人福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鉴于部分指标数据获取难度较大,仅用18个评价指标、3个时间断面的数据不能全面、连续地反映老年人福祉水平的演变趋势,文中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希望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1]王圣云,沈玉芳.福祉地理学研究新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8):899-905.
[2]王圣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福祉地理学透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宗明明,王永志,李辰.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福祉服务设计[J].设计,2015(11):31-37.
[4]李惠梅,张安录.生态环境保护与福祉[J].生态学报,2013(8):825-833.
[5]刘晶.城市居家老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6]刘渝琳,王路.中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8):154-158.
[7]蔡山彤,敖楹婧.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基于成都的社会调查[J].人口与社会,2016(3):23-35.
[8]田素芬.辽宁省农村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9]杜本峰,王旋.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演化、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13(5):81-90.
[10]龙剑,朱海宁,曹邦宇.基于标准差椭圆模型的贵州省经济密度空间差异分析[J].当代经济,2014(13):114-117.
[11]赵璐,赵作权,王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格局变化[J].经济地理,2014(2):14-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