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从要素性增长到整体性发展

2018-01-29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一流体系改革

李 立 国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要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发展模式由要素性增长转向整体性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通过跨越式发展,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需求,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外延式扩张是主要方式,更多强调了以规模和速度为主的要素性增长。在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中,高等教育的作用地位将会发生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由更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基础支撑作用到支撑和引领并重。随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的引领发展作用将会逐渐加强,会发挥火车头和发动机的作用。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以创新理念改革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结构、质量、区域发展等方面有待加强,亟待由要素性增长转向整体性发展,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要素性发展把整体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某一种要素、某一个方面的发展在某一个发展阶段置于绝对化、至上化的地位,而导致了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失调和分裂,如20世纪末开始的高校扩招在最初几年就过分强调了速度与规模。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基本上是在传统的要素性发展中造成的。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整体性发展就成了解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关键。从根本看,整体性发展是对要素性发展的摒弃和超越,形成一种包容式、开放式和参与式的高等教育新模式。

一、高等教育发展由传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扩展到社会公正与文化价值的功能

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改革相适应、相协调。高等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否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前提就是看高等教育改革是否与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改革相协调、相适应。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主要通过培养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化创新来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高等教育事业作为社会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其改革要受到经济社会改革的拉动而不断深化,同时高等教育改革又会受到其他改革的牵制和影响,其改革的进程受制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改革所提供的环境和条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改革作为国家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其改革的目标和进程最终取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高等教育改革不可能超脱于整体国家改革之外,其改革必须与社会的各项改革相协调、相适应、相配套,否则,高等教育改革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反而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科技功能等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相对比较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功能。实现现代化,除了继续关注经济功能之外,我们还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既要重视高等教育和经济工作的联系,也要重视高等教育促进政治文明、文化传承创新、科技创造与科技素养等提升的功能。现代高等教育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和国家的,肩负着传承文化、发展文明的重任,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与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理解与交往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国际人文交流对于国家发展也很重要。高等教育的人文交流或者文化的传承创新正在成为高等教育新的职能。现代高等教育不但要促进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提升个体的文化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及文化传承创新。

二、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重塑大学发展的整体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社会环境发生变革的原因,也有高等教育本身的不适应,根本上看还是高等教育在面对社会转型引发的巨大变革时没有适应和引领这种变化,而是偏离、遮蔽和弱化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功能。高等教育的四个功能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并列的,从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逻辑看,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中心,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从而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其内涵是类似于研究性的教学,研究与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规训心智与塑造品格。最早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研除了为教学服务的功能之外,还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具有了独立的地位与价值,所以,教学与科研的相统一的关系是松散的,既有密切结合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可以看作大学的本体功能,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可以看作是大学的衍生功能,本体功能对衍生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衍生功能对本体功能起辅助作用。在大众化、普及化时代,应重塑高等教育功能的整体性,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功能,部分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也应该重视科学研究功能,要从总体上把握高等教育功能的价值,避免功能分割与失衡。

三、建立全面性的高等教育体系,强调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高等教育整体性发展要求不再只是关注少数大学和少数学科发展,而是要为每类高校发展提供合适的机会与舞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切的、有质量的教育,建立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高等教育的后发国家,我们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有着无比的热情,对于诺贝尔奖有着无比的期待,对于攀登世界教育高峰有着无比的追求。所以,早在国家出台“双一流”政策前后,广东、浙江、安徽、北京等省市已经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大力支持“双一流”建设,这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利好。在重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一般学校和一般学科的发展。应该尊重教学和科研不同的规律,教学资源要做到公平配置,科学研究要提倡公开竞争。在教学领域应努力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使每一位大学生都受到合格的高等教育;在科研领域应建立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发展。

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是建成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马里兰大学高等教育学名誉教授伯恩鲍姆在2007年指出:“各国各地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而是更多的世界一流的理工学院,世界一流的社区学院,世界一流的农业学院,世界一流的教师学院和世界一流的地区州立大学。美国没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因为它有很多世界一流大学一应代之,因为美国有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所以它有世界一流大学。”[16]如果没有一流的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就很难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一流高等教育体系作依托的世界一流大学,可能就是一堆数据评价出来的,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很难有多大价值,也很难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尊重。一流高等教育体系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矛盾对立的。全面性的高等教育体系应是各类高校各具特色,各展所长,办出水平。

四、强调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注重发展的协调性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发展成为一个“分裂”的体系,体系内的高等教育机构有着各自的价值定位和使命特色,有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服务面向。高等教育发展必然由“同质化”走向“多样化”、“异质化”。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我国将逐步形成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以应用型大学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以示范性高职高专为代表的技能型高校,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构建“普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完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高校分类标准要摈弃传统单一的政府或学术视角,代之以适应政府、社会、高校的多维视野,分类框架应具有概括性,分类指针应具有开放性、弹性和互动性,且尽可能简便易行,从而构建起类型与层次相互结合的、多元包容的高校分类框架。

推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梯度层次,这一结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伴随我国经济区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其合理性。把握好东部与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关键是各自找准定位,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不是上规模、上层次,而是要面向区域、服务地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适度发展和培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学科专业和高素质人才。要考虑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一般而言,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依次呈现递减状态。如博士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科研经费及办学水平都有较高要求。因此,发达国家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也是集中于少数地区的少数研究型大学。我国要在北京、上海等高等教育中心区域大力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在重点大学大力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一般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

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这需要改革现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发展中心城市办学模式,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转变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手段和策略,发挥协调、支持、引导、服务、监督等作用和职能,为高等教育与区域良性互动提供法律、政策、制度、资源和技术上的支持。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面向全国、面向大区、面向地方的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

猜你喜欢

一流体系改革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改革之路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瞧,那些改革推手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