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高质量普及化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2018-01-29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普及化入学率普通高校

王 建 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到那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但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80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7%。这就意味着“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目标提前实现。有学者预测,根据现有发展态势,2018—2020年之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突破50%,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1]除规模考量外,在质量或水平的维度上,根据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与此“三步走”战略大体对应,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上述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国家发展的相关战略规划可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2035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间位置(从2021年到2035年;从2035年到2049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年份。基于此,从实践出发,探讨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高等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的应有之意。根据“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203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对于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至关重要。从现实出发,面向2035,中国首先需要建成一个高质量普及化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本世纪中叶实现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基础。具体而言,以建设高质量普及化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目标,2035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愿景”大致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要点:(1)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的高级阶段;(2)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3)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普及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00年以前,世界上只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但到 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有56个国家和地区,世界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达到32.83%。发达国家达到74.14%,转型国家为 55.67%,而不发达国家也达到了26.69%。[2]按照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3%左右的增长率,到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会超过75%。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水平绝不仅是毛入学率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如果就毛入学率、净入学率、新增劳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指标而言,我国已经离普及化的及格线不远,这是非常令人期待的结果,也是足以令人感到欢欣鼓舞的发展成就。但是,如果从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离普及化还有相当的距离,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才能实现。”[3]此外,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高低也不能仅仅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高低,它还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优化以及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的构成比例密切相关。据统计,201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201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但仔细梳理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上的数据会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数量”增长固然可喜,但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仍有待提高。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中普通高校在学生比例偏低,而研究生在学人数所占比例更低,专科生在普通高校本专科在学总人数中的比例则过高。以2016年为例,3699万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中,研究生仅198.1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695.84万人,其中专科生就有约887.16万人。此外,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有584.39万人,通过自学考试学历教育取得毕业证书有67.77万人。2035年我国要实现科技实力大幅跃升,仅有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或较高的毛入学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扩大普通高校本科生,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确保更多的人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具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要进入普及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1)普及高中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有进入普通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大幅提高普通高校在学人数在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中的比例;(3)大幅降低普通高校专科生在学人数在普通高校本专科在学总人数中的比例;(4)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提高研究生在学总人数在普通高校在学总人数中的比例。

二、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也不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过小的高等教育规模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与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不强之间的矛盾。面向2035,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实现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而且要确保他们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近五年来,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投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还是从社会服务能力来看,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都在迅速提升。2015年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的公布,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步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未来五年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成长和成熟需要时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所确定的“三步走”战略既充分考虑到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注意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迫切需要。根据“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设定,到2030年,我国将有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那时,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2030年“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对于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至关重要。面向2035,必须坚定不移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显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三、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作为现代社会的“工作母机”,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社会其他领域的现代化也很难实现。所谓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绝不是指办学条件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甚至也不是指办学思想的现代化,而主要是指建立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和现代大学制度,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偏重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点建设,高等教育改革中对于组织绩效的关注也多于对系统或体系的完善。但事实上,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远比一流的大学或学科要更加重要。“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新的信息技术对传统高等教育形式的冲击,而普及化的根本意义在于要创造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和系统,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终身教育。”[4]从未来反观现实,只有依托一流的创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面向2035,可以预期,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高,到那时我国将拥有史无前例的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在这个异常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高校必须认真思考,如何融入现代终身教育体系,究竟提供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才能为每个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做好准备,才能为下一个阶段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普及化入学率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2020年我国在校生2.89亿人
从小学入学率和师生比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推动家庭影院4K普及化,4K HDR摄影机全面涌现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全世界都在扩招
普通高校冬季冰上课安全因素分析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2015年预测:逐步普及化的私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