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2018-01-29◇冯杨
◇冯 杨
小学阅读教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应在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的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的习得、主动求知中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的做法如下。
一、营造民主氛围
课堂上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外因,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教与学应该是平等、协调、和风细雨式的,师生、生生之间应该是伙伴型关系。有了尊重和赏识,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易于激发,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就易于树立。
二、创设活动环境
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发挥得好坏是学习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的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的锻炼主体性的机会。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使教育指令、外来知识内化为自己新的信息和知识能量,主体性在自主性活动中便能得到交好的发展。
(一)让学生有活动的时空
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认知要求和技能要求的时候,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经验和认识实际,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努力使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其求索的热忱。这样,学生在自由的时空中遇到新事物、新问题,觉得很新奇、很有趣,都爱动眼观察、动手收集、动嘴询问、动脑思索。另外,能使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切切实实地去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并联系生活去体验、去感悟。
(二)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例如对课文生字新词的自学,可以根据实际做出量的选择。学习方法用查字典解释可以,联系上下文解释也可以。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可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三)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
教师要在“活动”促“发展”的理论指导下,挖掘活动因素,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学习舞台,让学生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
1.游戏活动。这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在满足游戏冲动的同时,他们的活动能力、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对知识实际意义的理解能力也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如“找朋友”游戏,在学习拼音、词语时都可以积极使用。
2.课堂表演活动。一般运用于有形象、有情节、语言生动的课文教学中。学生边看课文边表演,把所学的语言文字进一步加深理解、积累,灵活运用,懂得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
3.操作、实验活动。通过活动,拉近学生与书本的距离,使知识变为简单的、具体的、浅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
4.朗读活动。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口替作者讲话,能更加真切地了解文章,能更深刻地体验作者表达的感情。此外,画简笔画、歌唱、举办记者招待会、辩论赛、故事会等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三、发展创新思维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形成一种自觉持久的内驱力。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得到开发,得到唤醒,获取了操作悟性,会对教师的信息与指令产生批判性的、创造性的,发展性的,以至超越性的能动反应。
(一)引导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要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培养他们善于提问的能力。
(二)合作研讨
思维只有在碰撞中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争辩,鸣别人所不鸣,为别人所不为,组织有价值的讨论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要多问几个“你为什么这么考虑”,对答问有错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到产生思维困难的原因,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成教向学真实有效的转化。如教学《月亮和云彩》,学生就课文内容发生了争议。争议之一:月亮不动,动的是云彩。理由:课文就是这么写的,而且平时观察也能得出这个结论。争议之二:月亮会动,它和太阳一样,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孩子们各自据理力争,也有困惑的,似乎双方说得都有道理,但又不能确定。我心中暗喜,孩子们的思想在此碰撞出了火花,他们敢于大胆地求异。这正是解开他们心中疑团、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课外延伸的契机。我把握住这个契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中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发散思维
教师可通过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维度去思考,“跳一跳,摘果子”。对学生闪现的不同于常规的思维光芒,注重发展,帮助其建立最佳智能结构。不同主体以各自的学习图式作为外来刺激的参照系,对同一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的评判。教学完《司马光》后,我总是在拓展延伸阶段问:你还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同时我提出:“假如你是司马光,或者你是司马光用的石头,或者你是司马光所砸的那口缸,你的故事又会怎样呢?”使用变换角度、启发想象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此时学生的想象无疑已伴随着主体的情感、态度、思考和评价了。
学生是学习实践、创造发展的主体。教学就是要学生学会求知,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