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趣味化与生活化的探讨
2018-01-29沈林
◇沈林
小学体育课堂以提高学生自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对生活的看法和体验,让体育课成为学习和运动的主题活动,这样,就能使单调乏味的体育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可以提前适应社会,并促进他们整体身体素质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这是当前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以下是关于如何增强小学生体育兴趣以及体育教学生活化的讨论。
一、引言
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体育与生活的衔接,开展生活化的体育教育。如今,许多教师往往只关注小学体育课堂对小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培养。这导致了体育教育的乏味。以生活为导向的体育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将生活与现实联系起来,优化学习内容。模拟生活场景并激活学习过程。
二、体育器械提升学生参与乐趣
有趣的体育教学也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的权威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位置,并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应善于为学生介绍生活资料,为他们创造学习情境。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和训练,使小学生真正能够学习、掌握知识,学会运用体育相关知识,从而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小学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更合理地使用运动器材和练习。包括一些跳绳、橡皮筋等器材,让学生在这些设备的帮助下进行自己的训练,有意识地融入运动器材的学习和训练中。确保他们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的提高和锻炼。
三、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化与生活化
通常,小学生的年龄在7至12岁之间。在这个时候,他们精力旺盛,多动、无拘无束和纪律不良是小学生的特点。喜欢玩游戏是这个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对于这些特点,我们在体育课上进行教科书教学显然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趣味与生活的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指导学生参加相关体育比赛。我们必要时,还可以将本书的知识转化为游戏,或者使用游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自主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例如,老鹰捕捉小鸡、拔河比赛、蛙跳等;还可以通过球类比赛,增强球队的荣誉感和参与感,达到锻炼和积极参与体育课的目的。又如,提倡学生自主设计或提出体育比赛,民主投票后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比赛。这样,学生参与意识就会直线上升,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三、增加生活元素,落实体育教学
体育活动具有知识和行动高度统一的性质;通过体育活动能对学生产生生动、直接、有效的影响。选择内容时,教师应从本职入手,将选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规则纳入教育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并增强学生的体质。此外,基础体育教育,则要求教师对体育教育内容有较好的认识和掌握,并以参与和实践为主体的课题,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体育运动的同时取得成长和进步。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在小学体育运动中增添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和材料,使体育教学有更多的生活和实践元素,达到课堂与生活实践的完美结合,实现体育课的高效教学。
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但体育课程必须有目的地进行规划和实施。兴趣特征决定了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的结合。让学生们在玩中学,玩中练,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实现体育锻炼的目标,享受体育的乐趣。
四、调动学生参与感
小学生的身心均处于成长和发展的时期。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强化学生体质为目标,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引下,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使其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重要理念。教师需要认真改进每节课,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消除随意性。思考和解决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在思考之后,必须有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并确保它们得以实施。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情、校情,深入思考,仔细研究,深入探索,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小学体育教学得到合理有效的创新和改革。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还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创新和改革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快乐学习,增强体质,落实德育理念。
五、教师自我修养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会探究与分析,从小传授他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并且多让学生谈感受,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新课堂中的小主人。
六、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以及生活化,需要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以及提升教师本身的个人教学能力等方面出发。为此,教师自身持续不断的学习将成为必不或缺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