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类课程”培养核心素养
2018-01-29周正兵
◇周正兵
近年来,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推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虽然各国改革的重点因国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共同的关注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提高国民核心素养。因为各国都认识到,只要在这个关键点上取得突破,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人力资源强国竞争中占据优势。核心素养是“核心的素养”,不仅是“共同的”素养,更是关键的、重要的素养,具有关键性、必要性、重要性的核心价值。核心素养的形成,依赖人后天的“教育”与人为的“学习”;而“教育与学习”的实施必须落实于课程。课程是孩子们学习的跑道,也是塑造学生心智模式的重要工具。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实际上,从校长到老师,从家长到学生大都将学校课程“窄化”,仅仅将课程视为一种学习领域、学习学科、教材或教科书。那么在我们的实际办学过程中,如何改变现状,落实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们必须在实际办学中抓住“三类课程”——显性课程、潜在课程、悬缺课程。
一、显性课程:开齐、开足、开好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依据政府所公布的课程纲要或课程标准等规划设计和提供的各类课程;教师、家长及学生都清楚地知道,他们应该学习哪些课程,会获得哪些学科知识、基本能力、核心素养。显性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坚实基础。但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显性课程不能开齐、开足、开好的情况,导致学生的素养养成存在“窄化”“矮化”的危险。依我国现行课程来看,表现最为普遍的就是综合实践课。新课程改革后,从小学到高中,都设立了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这对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这门课程的实施,缺乏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在很多学校形同虚设,根本得不到常态化实施。所以,我们得认识到必须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好。同样的课程,老师开得好不好,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显著区别的。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为例,众所周知,语文中的作文最难教、最难改、也最不容易取得显性的进步。所以众多老师受自身能力与水平的限制,习作教学只是对付、将就,完成任务而已,很难对学生的习作素养提升起到显著作用。2017年第6期《江苏教育》刊载了南京市上元小学“童化”作文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为儿童习作教学搭建了三维框架,铺就了“四条通道”的文章,该校从写作教学出发,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打开了一扇研究的视窗、找到了一种实践的可能,进而探索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实现了“开好”。期待更多的老师能抓牢、抓实显性课程,以学生素养提升为根本,真正给孩子打下人生的底色。
二、潜在课程:改善、改良、改变
所谓潜在课程,是指学校的物质社会及认知等环境所形成的非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换言之,潜在课程乃指不明显、不易察觉的课程,是官方课程、正式课程之外,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东西。这些东西,除了认知领域,更包含情意领域。比如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等等。潜在课程并非全是正面的,反而常有负面的、消极的,而且潜在课程的影响非教师的意图,都是不知不觉的,最麻烦的是这种影响,特别深刻久远,所以更值得注意和关心。万伟教授在《课程的力量》一书中给我们介绍了英国公学的“全人格”课程,可以说是对潜在课程的生动诠释。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格,学校要求所有的学生住宿,学生除了上课和部分工作外,睡在宿舍,吃在宿舍,学习和游戏在宿舍,交友谈心和互相砥砺在宿舍。新来的学生要受到高年级学生的捉弄、揶揄,并为他们跑腿,做杂役,否则就有受罚的危险。但他们不悔恨、不报复,却关怀宿舍的各项活动而成为宿舍的忠诚维护者。严格的约束,造就了他们文明儒雅的举止,坚强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的宿舍管理、宿舍文化、宿舍课程是否能给我们许多学校以启迪呢?因此,我们的课程建设,不能局限于显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和事务的管理,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实干精神、冒险精神、耐挫能力和群体凝聚力,让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小社会”,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做事与生活,这才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悬缺课程,创编、创新、创造
悬缺课程是指学校应该教但却没有教的学习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校教育忽略的心智慧力,二是学校课程遗漏的学科或教材,三是学校教育疏忽的情意陶冶。悬缺课程事实上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各校之间有彼此不同的悬缺课程。各校应依据其办学目标,去审慎检视,对于悬缺课程,进行合理化的创编、创新乃至于创造。如美国托马斯·杰克逊科技高中就创造性地设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课程——“第八节课”。这是学生自发形成的,没有学分,学生自己选择做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找老师,除了科技研究,还有文化活动,或者到当地小学讲授科技,或者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还有一些学生也可以选择找老师补课,这给了学生相当大的自由度。这独特的“第八节课”,很好地弥补了上述三个层面的问题,能让孩子的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再如我国绵阳东辰小学的家庭课程,通过家庭实验室、家庭阅读室、家庭语音室、数学研究活动、家庭“三小活动”五个项目,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能力、阅读习惯、社区服务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亲近社会,鼓励社会实践,丰富生存体验,也为家长指明了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上述案例,给予我们思考与启迪,我们应该认真的梳理、审查,去补上悬缺课程这一“缺口”,不让我们的孩子素养出现“悬缺”。
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打下坚实广博的底子,基础教育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宽阔。要引导老师、学生、家长,从狭隘的学科知识中走出来,丰厚课程,提升课程,让“三类课程”三位一体。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我们的国家也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