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常态:网络环境下四大名著的多元阅读策略
2018-01-29李红红
◇李红红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作为经典名著代表的四大名著也被搬上了教科书,走进了语文课堂。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吸收到名著中的精华,摒弃其糟粕呢?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利用网络环境,思考如何正确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多元感悟,探索适合小学生的多元阅读方式,打造适合儿童的阅读环境。
一、多元阅读的概念和背景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正在走向“浅阅读”时代。鉴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够强,对四大名著原著阅读缺乏兴趣,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尝试多元阅读的策略来推进孩子们行走名著的脚步,不失为一种捷径。
“多元阅读”就是指综合多种阅读方式和方法的系统阅读和整体阅读。包括诵读、赏读和查读。文中指对四大名著之阅读范式的探索,既有学生对同一篇故事的不同感受及多样解读,也有教师对名著推进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的不同方法与途径。
二、多元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多元阅读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对于四大名著的阅读研究也已有先例,但对于四大名著的多元阅读研究却不多。因此把多元阅读与四大名著的阅读结合起来,努力创设一种常态化的阅读氛围,让孩子们在阅读实践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让学生掌握研读一本名著的方法,进而举一反三,去读更多的经典,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让名著浸润自己的生命。
通过阅读实践,让学生走进名著、喜爱经典,并在阅读中寻找到读书的方法和乐趣,培养对经典名著的亲近、热爱之情,奏响“深阅读”,为中学乃至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摸索出让他们终身受益的阅读新途径、新方法。
三、多元阅读的方法和途径
笔者通过深入课堂,对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观察、记录,结合文献分析和访谈调查等方法研究,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四大名著的认知主要来自电视剧和动画片;部分同学读过纸质稿也仅限于青少版,对原著的阅读几乎没有;而且孩子们对原著阅读有畏难情绪,觉得那是古文,还有很多生字,读起来很吃力,所以并没有愿意坚持的动力。针对这样的阅读现状,只有在阅读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孩子们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一)以苏教版教材为依托,结合学情定好每个年级的阅读切入口,即重点研读的书目:四年级:《三国演义》;五年级:《水浒传》;六年级:《西游记》原著。采用分级段、分版本推进阅读,四、五年级阅读青少版,六年级阅读原著,既照顾了学生的年龄差,又实现了所有学生共读一本书的整体效果。
(二)通过深入课堂,对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观察、记录,结合文献分析和访谈调查等方法研究,了解学生对四大名著的认知、情感等现状及成因,探索激起学生喜爱名著的有效策略。
班级建立“我爱书香”QQ群,每个学生在群里及时进行阅读打卡,并且上传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和疑惑的知识点,老师除了在网上及时和学生一起探讨外,还会在课堂上对大家都关注的话题进行解读。这样,不仅让学生上网有事可做,而且实现了知识传递的及时性。
(三)在阅读实践中探索适合儿童的行之有效的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并能形成有较强操作性的不同课型,如整本书导读、精彩片段赏读、整本书阅读汇报。探寻提高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鉴赏能力的可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四)创建“学科教室”,成立“演三国”“戏水浒”“闯西游”剧社,让学生自己制作道具、挑选服装、设计背景、选配音乐,学生排练好,邀请学校信息技术老师为他们拍摄,当话剧放到群里,大家观看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名著本身的魅力,更有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孩子们在系列阅读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成长。
比如对《西游记》的导读,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8课《三打白骨精》和书中的“我阅读我快乐”安排的都是和《西游记》直接相关的内容。针对六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以及对《西游记》故事内容的熟悉程度,再读青少版的就显得幼稚。我就会想一些办法让他们对原著阅读充满期待。教学新课时,我把原文和课文进行比较式教学,并且让学生说说原文和课文的异同,在他们说得差不多时我就再次引导,告诉他们原著的文学性。
导读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整本书导读,再对一些经典的故事情节进行赏析。虽然原著的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讲显得有些生涩,但我会在不同时间段出示现代文片段,让他们通过现代文来了解常见古文字的意思;有些片段实在不好懂,比如《三打白骨精》中的环境描写,我就会出示电视剧片段或让大家回忆电视剧里的片段来理解“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的含义。六年级的阅读推进还要在阅读过程中渗透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拉近学生和古文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为中学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五)从积累语言到滋养情感。学生在阅读赏析过程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句段,并在班级阅读群里进行交流共享,渐渐地在这些凝聚着中华古典文化精髓的文字中探寻和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情感,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当然,阅读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推进阅读活动中既不能陷入一元解读的泥潭,又不能进行盲目的多元解读;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不能忽视作品本身的规定性。如此,方能达成阅读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