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
2018-01-29胡日红
◇胡日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基础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应当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存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同,学生能力不同等情况,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一个相同的集体,则无法整体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环节中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进而“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育,真正地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和教学效果。本文从学生角度,教学目标分层角度,教学方法分层,这三个角度,来具体阐述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运用分层教学法。
一、学生分层
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刀切”,学生被视作相同的部分,被完全无差别地对待,这违背新课程改革中要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一刀切”的模式,是教师默认学生基础相同,将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进行教学,这样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不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技能。尤其在信息技术的操作上,学生的基础更是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因为接触计算机较早,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也相对较高;有的学生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或者接触得较少,相对应的操作水平也就不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当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学生进行分层,以便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在《奇妙的视觉错觉图》这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第一组: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课堂接受能力强,对之前讲解的“画图”程序中的操作熟练,能流畅使用“放大镜”“鼠标指针”和画纸周围的调整点等画图技巧,并且能同时使用两个“画图”程序的学生;第二组: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用“画图”程序画图,但不是很熟练,课堂的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第三组:计算机的操作水平较弱,听课效果差,对之前讲解的“画图”程序不能很好掌握并且存在操作困难的学生。之后针对这三个水平不同的组,进行针对性的“画图”程序的讲解。
二、教学目标分层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出于“一刀切”的考虑,制定的教学目标也是一样的,要求全体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这会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出现有的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劲然而还是学不好;有的学生学起来很轻松,轻而易举地就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使学生心里感到落差,降低部分学生学习的信心。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成长,获得信息技术技能的提升。
例如,在《奇妙的视觉错觉图》这节课,针对第一组的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更加熟练使用“画图”程序,能使用计算机画出视觉错觉图,并通过该图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将文件保存在默认位置;熟练使用两种以上“画图”工具。针对第二组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熟练掌握一种“画图”程序,能初步学会同时使用两种“画图”程序。针对第三组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一种“画图”程序,并且能够学会“粘贴-复制”的方法来得到两个一样的图形;掌握基本的画图技巧。通过对学生“画图”程序的熟练度不同,进行针对性的“画图”程序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的水平提升。不难看出,制定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经过一节信息技术课之后,能力都能够有所提升,从而使学生整体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得到提升。
三、教学方法分层
施教的过程是分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为了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就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尽可能地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在《奇妙的视觉错觉图》这节课中,针对第一组的学生,为了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好,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自己利用画图程序来操作,然后对学生不懂的问题,或者个别不熟练的地方进行点拨,这样即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上课的自主性,也给学生更多课堂练习的机会。针对第二组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电教演示法”,教师通过投影仪,在课堂上讲述“画图”程序的操作步骤,使用文字进行说明。如:开始—程序—附件-启动画图程序-填充背景等等,使学生能够明白操作的流程,以便熟练掌握。针对第三组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模拟演示法”,教师通过联机,使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步骤,以最直观、形象的方式认知如何操作。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画图的能力。可见,将教学方法按着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能够使教师使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构建具有高效性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总之,使用分层教学法是切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基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性的教学方法;同时,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培养自己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为未来学好计算机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