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展望与建设方略

2018-01-29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层面国际化动力

顾 建 民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于加快“双一流”建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重要手段,也是应有之义。一流也好,强国也罢,都是以世界为舞台和参照系,脱离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正如国际大学联合会(IAU)所言:“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持续变革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日益成为变革的核心动力。”[9]5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现时代,展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前景,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机制,对于自觉、理性地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尤其必要。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大众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趋势,大众化、市场化仍在深化发展,信息化、国际化正在加速发展。就高等教育国际化而言,其发展趋势不仅难以逆转,而且在多个层面呈现出诸多新特征。

在学校层面,高校普遍重视国际化,其中多数高校已经或正在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加以全面推进。根据2014年IAU的第四次全球调查[10],在131个国家的1336所高校中,认为国际化很重要和重要的分别占到69%和25%,并且53%的高校专门制定了国际化战略,22%的高校正在准备之中,16%的高校虽无专门的国际化战略,但将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相较于2010年IAU的第三次全球调查,认为过去三年国际化的重要性有所增强、持续增强和仍很重要的合计高达88%。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并有持续增长之势。美国研究型大学总体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也没有妄自尊大,坚持开放包容办学。据2016年美国教育委员会(ACE)组织的问卷调查[11],在美国203所具有博士授予权的研究型大学中,64%的大学将国际化置于本校的优先发展战略位置,45%的大学制定了全校性的国际化发展战略,65%的大学设置了专门推进国际化的校级委员会或工作小组,便于将国际战略落到实处。

在国家层面,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意义,接连出台计划或项目用于推进国际化发展。日本为配合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和“国际国家”战略定位,较早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针,进入21世纪以来陆续推出高等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例如2008年的接收“留学生30万人”的计划,2009年的“全球30计划”,2014年的“顶级全球性大学计划”,着力从整体上提升日本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2014年接着发布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国办印发,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教育对外开放从“扩大”转向“做好”,加速做强中国教育,国际化从教育政策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无不把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国际层面,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将会更加深化。欧盟出于欧洲一体化建设的需要,从1976年实施的“联合学习项目”到1987年建立的“伊拉斯谟项目”,再到2013年在“欧盟2020战略”大框架下推出的全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为欧盟成员国及其高等教育机构提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宏观政策指导以及政策和项目支持,并从“欧洲维度”拓展到“世界维度”。伴随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的上升,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竞争也会更趋激烈。IAU的调查显示,国际高等教育从过往的合作为主开始转向更多的竞争。事实上,合作与竞争难以割裂,通常是并行发展,即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为了竞争,通过合作取长补短或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竞争促进合作,经过竞争知彼知己,激发教育活力和合作动力。尽管合作的动力可能各有所需,但合作与竞争之间的良性循环必然以相互尊重、平等互惠为基础,否则难以可持续发展。校际层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如此。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机制

高等教育国际化何以持续发展,其背后显然有诸多力量作支撑。奈特(Knight J.)曾从政治、经济、学术、社会/文化四个维度,在国家、院校两个层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结构进行系统分析,认为这四种力量在国家、院校层面上互相交织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国家层面的国际化更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达国家的国际化更容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这种动力结构分析在实践上仍然得到支持。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尽管不时受到经济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政治上国家安全与移民政策收紧、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因素的不利影响,但相比之下有利因素更多,比如:世界多极化有助于全球共同治理;留学市场供需两旺,促进人员流动和教育交流;信息技术发展使得教育资源跨境流动共享成为新常态;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对跨文化交流提出更多的需求;全球化问题有赖于地球村居民携手合作。

从IAU的调查数据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外部动力主要是各级政府的政策、工商界的需求、国家与国际上的排名、来自国外高校的需求、人口趋势、地区政策、高等教育公共资金的短缺等。就全球范围、亚太地区、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而言,排在前三位的国际化动力分别是各级政府的政策、工商界的需求以及国家与国际上的排名,非洲是国家与国际上的排名、各级政府的政策和来自国外高校的需求,中东地区是国家与国际上的排名、工商界的需求、各级政府的政策,欧洲是各级政府的政策、地区政策、国家与国际上的排名,而北美地区是人口趋势、工商界的需求和来自国外高校的需求。由此可见,各个地区由于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环境不同,其国际化动力是各有侧重的。也就是说,各地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制度环境不尽相同,来自全球、国家和本土维度的制度力量共存交叉,其中既有趋同力量,即存在制度原型(同质),又有趋异力量,表现为经改造、调整、适应后的各民族国家制度(异形)。

对于高校来说,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重要的是不能迷失方向、随波逐流,而是要找准定位、乘风破浪。各种作用于高校国际化的力量,按其功能和性质可分为以国际、国家层面的规则和政策为代表的具有“不得不做”的强制性(推动力),以学术规范和国际排名为代表的具有“应该做”的规范性(牵引力),以及以学校的认知和文化为代表的具有“想要做”的内驱性(驱动力)。这些力量时常不一致或者不同步,引发矛盾和冲突,制约高校国际化发展。这使得战略管理在高校国际化发展中的作用凸显出来。

三、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方略

上述的《若干意见》是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第一份纲领性文件,强调以顶层设计和落地措施为抓手,提质增效和完善治理为重点,加速做强中国教育为核心,全面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宗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关键是院校层面增强一流意识,加强战略管理,结合实际贯彻落实,重点需要实施以下基本方略。

首先,要实现国际化动力转换。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总体上说政府比高校更重视,学校上层比中层和基层更重视,所以亟需从“政府动力”转变成“高校动力”,从高校“上层动力”转变成“中层和基层动力”,从“行政动力”转变成“学术动力”,更需要从“理论动力”转变成“实践动力”,让学校和师生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导力量。

其次,要实现全面国际化。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持续发展,全面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若干意见》站位高远,既有中国特色,也与全面国际化的主流方向不谋而合。欧盟、美国也都在力推全面国际化发展战略,将国际和比较的视野融入高校教学、研究与服务的各个方面,重塑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美国教育委员会国际化与全球参与中心(CIGE)基于“全面国际化是一个战略性的协调过程,努力将国际化政策、项目、行动联结和整合起来,使大学和学院更加开放,成为与世界紧密相连的机构”,构建了全面国际化的CIGE模式。[11]其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理念和策略值得一流建设大学的重视和借鉴,当然其他高校也要坚持一流意识,从国际化特色建设入手,逐步走向全面国际化。

再次,要实现有效国际化。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既要注重国际化的战略规划,也要强调战略实施、评估和监控,把提质增效和完善治理落到实处。一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双向开放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时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应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

猜你喜欢

层面国际化动力
聚焦港口国际化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动力船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