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板桥墨竹诗意画的美学意蕴探析

2018-01-29翟志华孙瑞忠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墨竹画竹题诗

□翟志华,孙瑞忠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读来平实而有韵味,十足的六分半书与画中墨竹呼应有加,风声萧萧竹,错落题画诗。画中竹叶随风上下飞舞,细而瘦的竹枝左右摆动,不时传来萧萧之声。此时,作者不由得想起民间的疾苦声…。画里画外透出郑板桥为官不忘百姓事,拈来素笔写衷肠的艺术人格。

纵观其大量的墨竹诗意画:清新、朴实、 通俗、亲切。闭目思来满眼淡墨斜影,风声、竹声,声声入耳,宛若步入乡下农舍竹园之中。此时,园中人的主观意念是何等的清新自由、心怀是何等的开阔舒展。充分体现了郑板桥的田园文人情怀和不入世俗的清新感觉,这正是后辈人不可舍弃的传统文化之正气、文化自信之情怀。鉴于此,专题探究了郑板桥墨竹诗意画的美学意蕴,并尝试于国画教学实践中。试图将墨竹诗意画这种图式语言与当下国画创作相结合,从中梳理出一些可资今人借鉴的国画创作方法一二来。

一、板桥墨竹诗意画的艺术语言

歌德说艺术是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的。要完整地创作一幅作品,首先必须深入研习传统技道,探究其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学习掌握其外在形式结构表现、审美意象物态化的内在结构及深藏在作品中的深刻的思想文化性传达,直至较全面地理解艺术作品,掌握创作方法。在传统画论中,笔墨、构图是国画最基本的艺术语言,解决如何进行笔墨造型和章法布局问题,是创作的关键所在。郑板桥的墨竹诗意画,最直观的特点便是形神兼备之笔墨语言和图文意趣章法构建之构图语言的个性表现。

(一)板桥墨竹诗意画的“笔墨造型”

笔墨作为国画之核心技术,讲求“笔墨造型、会心传神”,“立象以尽意”。郑板桥笔墨造型不贵摹形,所画之竹得于竹影,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曾有题诗写到,“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一句话道出了心中造化、会心得神之创作奥妙,这一创举,在理念上给受众以最直接的例证。具体而言,以板桥用草书之中坚长撇法画竹而进行笔法造竹,形神兼备,其自题“写取一枝清瘦竹”、“是谁挺直又婆娑”、“雨晴风定亭亭立”、“自然淡淡疏疏”的诗句更是形象地刻画出了竹之神韵。后人观板桥竹多“瘦劲、孤高、豪迈”之美誉,他的自题“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的《题画竹》,尽显了竹之瘦劲孤高的内在气质之神和豪迈凌云的外形之韵,整个画貌以一种“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特质,折射出了板桥的人品与个性,尽显板桥浩然正气和坚贞不屈的品格,让人们以板桥竹的兀傲挺拔之神、欣欣向荣之韵,传达出借竹言志、意境深远之特点,感知到“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造型,领会出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笔墨造型的意象意蕴,形成一种笔墨造型得于心中造化,即会心得神的意象物态化传达意念,深为后人喜爱。

(二)板桥墨竹诗意画的“图文构建”

表达画之骨架和结构的构图,是传达艺术思想和体现画作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学习中国画,不能不研究其特有的构图形式,只有掌握中国画构图形式的特点才能充分地体味其国画的价值所在。郑板桥的诗意画最主要的特点是描绘对象与特有的题诗以及题诗书写艺术完整结合的一体性。郑板桥墨竹诗意画特有的题诗布局,书写布局,竹之疏密相间、杂而不乱、浓淡相宜、干湿并举布局之和谐美特点,使得其构图呈现出一种既有传统性又现创新性的特点。成为今天构图教学研习和创作的经典范例。

板桥墨竹诗意画《墨竹全景图》,画面布置上将11枝竹以浓淡墨色呈现新老之别,以前后疏密交叉现错落之层次,既交互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构图典范。画上题诗:“画大幅竹,人以为难,吾以为易。每日只画一竿,至完至足,须五七日画五七竿,离立完好。然后淡竹、小竹、碎竹经纬期间。或疏或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或肥或瘦,随意缓急,便构成大局矣……”[1]。这幅画在当今绘画教学中常被作为教学范画,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构图之先立其大,则其小者易易耳之法。郑板桥的诸多墨竹诗意画,都有着一种以竹竿布局基本呈现倾斜和大竹竿布势安排,形成以图像为本位的非稳定性构图,作画前自觉地预留题诗位置,使得竹与题诗浑然一体的特点,这种在构思阶段就将图文位置部署安排的意识和做法,对后人学习和掌握国画艺术不无裨益。

题跋是板桥墨竹诗意画十分重要的构图要点之一。中国传统画对题字的位置有着特殊的要求,明沈颢云“一幅中有天然候款处,失之则伤局”[2]。板桥墨竹诗意画,其图文位置、诗文风格和画面风格形成独有个性风貌。就其诗文风格而言,作为题跋载体的书法,板桥注重整体书写形式布局,以其呈现奇秀劲拔金石味的“六分半”书体,突出整体题写形式,呈现正斜疏密排列势,错落呼应布局式,人们称其书写结体和章法为“乱石铺街”。在题诗的位置和体现作用布局上,除了具备传统构图的不占用虚空处和生长处要留“气口”外,还有其特有的个性化的构图形式,其一,有研究者称其为“类图像”元素,其转化主要表现为将题诗置于竹竿或接近竹根处,给人一种近似竹茎干或类似土壤草石状视像;其二,将题诗置于竹竿或接近竹根处,起到就势和承托作用;其三,有一幅墨竹图的题诗是布署在其左下角竹竿内做扇形排列,给人一种草坡之感觉,起到画内向画外延伸之势;其四,有时将题诗部署在倾斜的大竹竿旁,将势拉回画内,起到化画外为画内之势态的作用。这种将形而下的画理画技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十分有利于人们对中国传统国画意蕴的理解和把握。

郑板桥墨竹诗意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一些绘画见解以一种诗语化方式道出,能让论艺研习者妙趣横生地随其诗思神游,仿佛画作者与欣赏者在面对面谈艺论道,其诗情化与哲理寓意使得原本枯燥的画理和单调的技法变得有声有色、见笔见性且具体可感,深入人心。

二、板桥墨竹诗意画的美学意蕴

板桥墨竹诗意画的绘理画事性主要表现在题诗的理性阐述上,其书画结合与书画同源论、画竹三段论与胸无成竹、创新与师古传、纯熟返生与删繁就简等美学思想,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一)书画结合与书画同源美学思想

在历代画家中以画法来书写,用写法去作画,并结合题款深入研究的郑板桥,以竹为例有生动的论述。[3]郑板桥主张以书法之关钮入画,注重书与画的结合,一生都在实践“书画同源”论。有《墨竹图》题诗:“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在画竹时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表现出一种劲健、秀逸、清新风味。另一首墨竹题诗:“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题诗之所言,人们都能从他错落如“乱石”的题字中体味到。除此之外,他还从意趣上诠释“书画同源”,有题诗:“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意”。这种的题诗与画面相结合,书画意趣通融的艺术构思,可谓匠心独运,令人叫绝。

(二)画竹三段论与“胸无成竹”的美学思想

板桥有墨竹图题诗:“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4]。郑板桥画竹题诗自云:“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5]。这些题诗道出了其自我实践中提炼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之“画竹三段论”艺术形象创作理论,映现了艺术构思的“迁想妙得”思维特点和创作特点,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中客观存在、主观意象、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眼中之竹”是客观形象的外在形态,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之景,是对自然之景观察体验到的一种灵感,这种自然客体本质,经过主观个人情感酝酿与审美提炼加工为“胸中之竹”,“胸中之竹”是构思形成作画前的胸中之意,是创作构思,最后表现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艺术创作最终是能呈现“手中之竹”。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我们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且将自我思想、情感、审美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6]郑板桥的这首画竹三段论题诗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过程。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 “胸无成竹”的命题,“胸无成竹”是一种创作理想境界。板桥也有题诗:“文与可画竹,胸中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7]“胸中成竹”和“胸无成竹”两者主要表现在构思上,郑板桥注重构思与熟练技巧的结合,文与可是客观写实墨竹。郑板桥的这首题诗揭示出的画理是一个绘画创作思想上质的飞跃,是一个由物境到情境、意境上的飞跃。一个“无”字道出画之法应是意在笔先,然后才可达到会心得神、物我相忘境界。再将其与“影落碧沙窗子上,便拓毫素写将来……”[8]等题诗联系起来,便可领略其宛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精妙。

(三)创新与师古相融通的美学思想

创新是艺术的不竭动力。艺术创作要具有独创性,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9]郑板桥情系竹影,将自我主观色彩与审美追求通过鲜明的诗书画印旗帜鲜明地呈现出独有的形式,具有无人可及的创新性。题诗:“一笔与两笔,其中皆妙隙。何能信手挥,不顾前人迹”。[10]题诗道出深刻的思想,即“继承前人”“信手而挥地表现”“作无古无今之画”“作画前不受各种法则束缚”“立意在先”“得自然,写灵性”“不落寻常蹊径,追求极品品味”。诗中写的板桥作画“不顾前人迹”,其实不是说板桥不师法古人,他的绘画造诣得来之处也将师古。板桥主要师法郑思肖、陈淳、徐渭、石涛,但其不为师法所局限,能够活学活用。其自题:“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还有题诗云“各有灵苗各自探”等,这些笔墨之外所现的主张,正是艺术学习与创新的根本。

(四)“纯熟返生”与“删繁就简”相结合的美学思想

板桥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11]借题诗写其四十年画竹经验形成值得学习玩味的“多实践多构思、删繁就减、纯熟返生”三个绘画理论问题。首先,荆浩《笔法记》中讲到: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以达到物我交融,日臻迁想妙得。郑板桥在绘画审美上很注重冗繁削尽和删繁就简,他在比较石涛与八大山人艺术成就时就意识到一种“减法”绘画的重要性,其所画竹貌自然疏淡,劲节清瘦。有墨竹图题诗:“一竿瘦,两杆凑,三竿够。疏疏密密,欹欹侧侧,其中妙理,悟者自得”[12],另一幅墨竹题诗也云:“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13]更强调以笔墨简省舒朗为妙。还有类似描述简疏审美的题诗在此不一一例举。其次,我们讲画事不熟则心手不应,不熟则庸俗无新意,其中,“生”又是画家所忌讳和所需求的。题诗中写的“日挥写夜间思”,尽显自己对“勤学苦练”必要途径的经验总结,是对后人学习态度的一种很好的勉励。此外,板桥墨竹题诗还道出了画家个人的精神修炼是作好画的必要条件的重要道理。其题诗云:“画竹铺天盖地,风风雨雨最宜。老夫五蕴皆空,写出六根清净。”[14]正如人们所言郑板桥诗意画是画作中的经典。

综上所述,郑板桥墨竹诗意画所提供的一系列率真独到的绘事性实证和经验,为前人所未道,为后人所沿用,加之人道主义的伦理道德教育性,使得画作呈现出意象性、和谐性,特别是极具文化性、教育性的美学意蕴,一种隽永的生命价值使得郑板桥成为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师。

猜你喜欢

墨竹画竹题诗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闫正国墨竹欣赏
画竹题诗
李一氓工作情景与《石头记》题诗
王光先国画作品
《君子萧萧》画题诗
“胸有成竹”
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探究文与可与苏轼的友情空间
板桥画竹解肝郁
郑板桥画竹 治好肝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