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适合的教育 做合适的自己
2018-01-29
前几天,和一位同行不经意地聊到了“适合的教育”这一话题,忽然心有所动。都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回望来路,从17周岁踏进教育的门槛,风风雨雨34年倏忽成了昨天,我一路追求的是什么呢?我的教育能否称得上适合?我扪心自问,思绪急促而艰难地萦回,在苦苦思索之后,这些年的教育轨迹和心路历程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如果可能,请给学生知识与才华
1983年5月,17岁的我做了一名有编制的民办合同教师。
为站稳讲台,我夹起书本向老教师学习,我们新来的年轻教师之间也相互听课,很多时候这种听课是跨学科的。我通过阅读于漪等人主编的《备课手册》向名师学习备课,通过《语文教学通讯》走进当年语文界的大咖钱梦龙等人的课堂。我在备课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甚至把教学环节的预设精确到分秒。记得那时上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从导入的2分钟到展开的22分钟,再到深化的18分钟,到最后总结的3分钟,每个环节均严丝合缝地落实了我课前的预想,当我总结的最后一句话刚落音,下课铃声也恰如其时地急遽响起。当然这样的课堂现在看来预设的痕迹太重,不免有“捆绑”学生之嫌,可那时却是我上课“入格”的开始,我要求自己的课堂首先是中规中矩的“规范”。后来推行“启发式”教学,我特别喜欢鼓励学生提问,除了课堂上要求学生质疑,我还专门在教室里挂了一个问题本,上面写满了学生的提问,甚至有些学生把大学语文里的问题也搬到了这里,但是不管多么刁钻古怪的问题,学生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尽可能合理、圆满的解答。那时我自己有写日记的习惯,也倡导学生跟我一起写,我把这样的举措看作是作文教学的辅翼。学生们写日记的积极性还挺高,1990届的语文课代表上初二时,5月份的日记从1号写到了33号,要不是被我及时叫停(一周检查一次),不知道这个学生会不会写到50号。结果我教的班级统考时年年全乡第一。1985年我任教的第一届初三学生毕业,我执教的语文和历史中考均获全乡第一,且以大比分领先。1991届我从初一跟班教到初三的学生,中考语文考出了128.86的均分,高出当时择优录取的县中初中毕业班语文平均分10多分,因此我得到了我第一个县级的教师节表彰——大丰县优秀教师,并且在时任大丰县教育局杨童局长的直接关心下,被推荐参加了盐城教育学院举办的旨在培养骨干教师的盐城市首届“青年教师讲习班”。
1985年秋,19岁的我第一次从太兴联中调到龙堤中学工作,校长对我很信任,让我担任了语文教研组长,坦率地讲,我第一次的教研组长经历是很不成功的,但却因此经受了多次公开课的磨炼。那时校际交往都是以毕业班的教学研讨为契机进行的,我便以年轻的“初三老教师”和教研组长的双重身份屡次被教导处“点将”执教公开课。
乡村学校师资缺乏,许多学科没有专职教师,我除了一直任教语文外,还先后任教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和音体美等学科。说真的,这可能是时代的不幸、学校的无奈,却是学生们的欢乐和我的幸运,因为我从来不挤占或者出让这些课的时间,总是认认真真地准备每节课,尤其是历史,因为从来都是丢开教材上课,课堂上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还穿插一些简短生动的故事,且学生发现知识点从未出错,这也带来了我除任教语文外很大的职业荣耀。当然这样有时我的课程负担会很重,尤其是教语文的同事家里砌房子或者生病的情况下,我的周课时便会“飙升”至20节以上。而且我从1991年秋天起便开始担任学校管理工作,起初担任教导副主任(仍然兼班主任),1995年秋天担任太兴联中校长,到了1999年担任龙堤中学副校长,工作任务真的很繁重。不过因为年轻,所以不在意;因为不在意,所以还很享受这样的吃苦,并且真的从中有所受益!
如果不能,请给学生快乐与尊严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有时候你真的会遇上那么一两个在学业上极其困难的学生,他不仅不能走到班级前列,甚至连起码的学业上的进步也无法做到。这时候,我会选择悲悯,选择慈念,选择尊重、期待、宽容。因为对于教师来说,任何时候,学生都不该是分数的工具。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进步,更是符合规律的快乐成长,是人格的自然生成,有时是一种静悄悄的成长。
几年前,我教初一,曾经遇到这样一个男孩子:个头比一般学生稍微小些,面目清秀,像个小女孩,尤其是一双眼睛,流露出的神态就像明澈的秋水一样,纤尘不染。初到班上,他在课堂上很是活跃,只要逮着机会就会举手回答问题,可是每每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更为糟糕的是,他几乎背不出任何课文。有时即使勉强背上了,很快忘个精光,记忆的重复规律对他来说似乎没有什么作用。在一次背诵默写古诗《赤壁》的家庭作业中,28个字的默写就出现4个错别字,尤其是“周郎”的“周”中间的“吉”居然少了一横。我看着这样一个周字框下面一个“古”的怪字,想着之前反复辅导他背诵时的经过,心里充满了挫败感。同时我也真正地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存在席慕蓉在她的《几何惊梦》里所说的数字盲,也该有对语言文字极不敏感的孩子吧。我知道他又忘记了,便没有再要他背。那个早自修,他似乎比较心安,他专注于一篇新课文的预习去了。
当天的语文课,他依旧举着他的小手回答问题,回答得依旧不如人意,但是那又怎么样呢?重要的是这个孩子每天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学校,遇到老师主动地笑着问好,上课开开心心地回答问题,还有,他的数学比语文和英语可是出色那么一些的。
有时我也会想,假如这个学生是年少时的我们自己,我们会有他的那种淡然的心态吗?面对几乎无处不在的困难与挫折,他能够有表情上的明净与明丽。只要不是压迫得很紧,他就能够微笑、能够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压迫得很紧,他依然保持对老师的礼貌,向老师问好,哪怕刚刚在你面前流下过委屈与痛苦的泪水。这样的一个学生,只要不是仅仅从成绩从分数的狭义的“进步”上去衡量,他的成长会是好好的,安安稳稳的。而我们的教育真的就应该允许这样的好好的、安安稳稳的每天发生的静悄悄的成长!
这个学生在我班上一年,几次考试都是70多分(总分150分),名句默写的10分每次都是得2分左右。他是班上唯一的语文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也是我迄今为止34年教学生涯中唯一的一个语文每次都不及格的学生。但在我心目中,这是个成长上完全合格的阳光少年。后来到了初二、初三,他被分到别的班级,我总会拜托他们的老师,对他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这个学生一直没有及格过,但他在初中的幸福指数应该还是比较高的,而且我们对他的未来还是充满了期许的。
其实这样在学习上无法施以更多要求的学生,我还遇到过一些,表现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有非常一致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学习真的面临着特别大的困难。这样的学生虽然人数很少,连非主流也算不上,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请别忽略了他们,给一些空间,让他们快乐地向前吧!慢些也好,哪怕走不到我们期待的远方,毕竟他们的路不是为我们走的,适合他们自己就好。而适合他们,重要的是快乐,是内心的健康。哪怕未来他们只能拥有简单的快乐,可简单也并不等于廉价。打着教育的旗号,连学生最后的一点尊严和快乐都给剥夺了的行为,千万可别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啊!
如果可以,请以研究的姿态看教育
从教之初,我对自己工作上的要求聚焦在课堂教学上,更多考虑怎么让学生爱听、爱动脑、爱发言,满足于让他们考出好成绩而已。直到后来要评职称了,论文是其中的重要指标,我才开始尝试着用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语文教学。2002年9月我调到大丰市初级中学(即现大丰区实验初中)工作,担任教研组长,后来又担任校长办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在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我对自己的教科研工作有了自觉的思考和明确的要求。2009年5月我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自己第一篇像样的论文,截至目前,我有40多篇论文见诸《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论文关注的范围从字词教学、综合性学习、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我觉得是认真地梳理了我从事语文教学的一些感悟的。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本真、高效、创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追求,即追求符合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让学生语文修养不断提升、体现语文学科魅力和教师创造性的和谐共生的语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上,和众多一线语文教师一样,我一直想挣脱长期存在的碎片式、随意性、低效化的局面,建立起一个体现作文训练合理梯度的动态发展系统。可是一个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果没有分阶段实施的中间位的支撑概念,建立起一个目标具体、过程清晰、可操作性强的作文教学体系谈何容易?
找到这样一个支撑概念的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直到2010年暑假我去贵州铜仁开会,途经著名的凤凰古城。当晚,一群朋友陪我夜游沱江。波光粼粼,灯火辉煌,沱江的夜景美妙异常,我没有关注吊脚楼在水中的倒影,却关注到沱江上那些朴实方正的石头,他们静卧江中,把没有水上漂功夫、不会凌波微步的边城百姓和游客们从此岸送到彼岸。在石头上行走,忽然想到了我们的支撑概念,大家在石头上的跨步不正像我们达成作文教学目标的过程吗?当然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在平面上行走,它应该是向前方也是向高处,而且我们的支撑概念也不能叫“石头”。后来我想到了我们要建立的一个训练系统应该是拾级而上的,那就把它叫作“层级”吧。
2011年5月,我在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的论文《促进高效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中首次明确提出“作文能力发展层级”这一概念,在上课、观课、评课等实践性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依据学生知识构成、思维水平和心理特点,进一步明确了七年级认知性作文层级、八年级体验性作文层级和九年级感悟性作文层级教学的具体目标与要求,以此为框架,我们还先后设置了16个专题48个微点,既体现了训练的梯度,又让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有了一个个具体、扎实、有序的落点。以写景为例,七年级设置了抓住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调动适度想象、运用多种修辞这4个微点,仅要求学生掌握写景的基本技巧即可。八年级则设置了一线串珠移步换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对比烘托、隽永语言真挚情感这4个微点写景,不仅写景技巧上难度加大,而且要求学生能把体验到的景物魅力、意蕴、精神、情操等表达出来,形象思维的要求有所提升。九年级设置的微点是: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感悟自然的沧桑;由景生情、由情而理,体会生命的温度;抓住特征、变换角度,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把握时代、追踪发展,赋予景物情思哲语。除技巧外,九年级要求学生有独特的感悟,理性思维的要求极为明显。
我在作文教学中还尝试采用了活动式、情境式和实验性作文教学的方法。比如把学生带去参观梅花湾,在学生搜集梅花知识与图片的基础上,由语文教师、生物教师和美术教师分别和学生们交流梅文化、梅花的科学知识、拍摄梅花的常识,然后让学生们设计参观梅花湾的方案,在这次以踏访春天为主题的参观结束后,再让兴高采烈的他们冷静下来,写出很好的文章。再比如让学生们拿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或者在优雅的琴声中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还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毕淑敏散文《生命里最宝贵的五样东西》里那个虐心的实验,然后写出刻着自己心灵印记的有温度的文章。
后来,我和同事们在此基础上将相关研究进一步整合完善为“层级·微点”作文教学系统。我们为作文教学课程化进行了前后10多年的有益探索,相关研究获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省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苏派作文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如果不行,请让自己享有健康与包容
2016年9月和12月,我申报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评选先后获得通过,很多长期关心我的领导和朋友都向我表示祝贺。我在心存感激的同时,内心也是颇为复杂的。说实在的,没有大家的帮助与支持,我也许不能坚持到这样一天。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做一名倾心于教育的教师就好,外在的那些,拥有更好,没有也别累着自己、伤着自己。这样的我们才能带着满满的正能量走上课堂,投身我们的教育工作。
这些年来,接触的教师多了,我深深地理解一个普通教师要想抵近教育的本质、做出一些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也许他不仅要从平淡的生活与庸常的环境中突围出来(并不是所有人都与我一样幸运地拥有积极进取的环境),还要从自己的内心世界突围出来。有些教师败给了时间,有些教师败给了自己的身体,更多的可能真的需要建立起强大的内心。如果说一时还不能抵达我们心中所愿,请你多一分耐心、多一些等待,身心的健康与对人对事的包容也许比什么都重要。
行文至此,我的脑海里又自然地浮现出一件往事:1990年的那个初冬,一场出血热差一点送了我的命。我清楚地记得,我刚住进医院时医院就下发了“病危通知单”。后来校长告诉我班上的学生要来看我,我看着窗外黑压压的天空,坚决地请求校长让学生们不要来。可是学生们还是冒着雨来了,他们有带着水果的,有带着鸡蛋的,有带了书籍的,还有几个学生凑了钱买来绢花的。不只是当时教的从初一带到初三的那个班的学生,以前的学生也闻讯赶来了,还有一些学生家长也来了……后来的许多时候,我都曾经想过,我这辈子其实是很幸运的。不要以为当了教师,就一定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时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梦想、我们的爱与欢乐反而是由学生们纯真美好的心灵点燃的呢,所以我们真的要做合适的自己,把适合的教育奉献给亲爱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