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程现场提升课程领导力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课程领导研修班”团队建设的实践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38期
关键词:研修班领导力报告

这是一个梦之队。这支队伍的梦想是在课程现场提升课程领导力,通过本团队的建设影响整个学校的文化与课程、价值取向与行走方式,在奔向“把吴江实验小学建设成为一所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学校”的新愿景中,成为排头兵、先锋队。这个团队从酝酿、成立到成果发布,仅一个学期,36位教师,通过专业化的行动研究,已经形成了12个课堂观察报告,创造了10个课例,讲述了5个课程故事,形成了近19万字的思考、研究的成果,其中10多项成果即将公开发表。而实际参与者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课程领导研修班”成员,其显现出的向心力和吸引力令人振奋、给人鼓舞。

不为任何功利目的而走在一起的团队拥有内生性基因

这个团队的成立,本身就具有内生性发展的特征:没有任何人要求学校成立这个团队,团队成员也不会因此在学校考核中加上半分、一分,这个团队中的任何一位教师,需要将大量精力付诸研究,但不会因此多一分钱的加班费,总之,看上去没有任何“好处”可言。

但这正是团队成立之初就蕴含着的价值,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使这样的团队“生逢其时”。吴江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这里有着许多极好的优良传统,被称之为“老实小精神”:教师们乐意把时间花在学生身上的价值取向、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朴实善良的美好人心。但是,学校优势的明灯之下也暗藏着弱项的阴影,一些专家称其为“教育科研比较弱”,不少教师认为,把时间花在学生身上,发展好学生才是正道,写文章做研究之类的没有意思,至于课程建设那是专家的事,学校发展则是领导的事。这种思维方式人为地把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发展、学校发展四个原本应该“四位一体”的事割裂开来了。

要突破这个瓶颈十分艰难。但不变革,学校会越拖越老弱,落在时代的后边。要变革,谈何容易?教育变革最积极的因素是教师,最惰性的因素也是教师。激进的整体性变革,不是一条好的路径。于是,我们选择了组建一个团队: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课程领导研修班”。研修班的成员由各校区校级领导、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与部分青年教师组成,共计36人。可以说,这个研修班的成立,完全是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希望通过这36个人的努力,影响全校,为最终实现学生、教师、课程、学校“四位一体”发展奠基。因此,研修班的成立是“内生”的结果。

研修班中教师的“内生性发展”特征更多的是在成立之后逐步显现的。比如,在学校组队考察了兄弟学校如何用课堂观察的方式做课堂研究之后不久,太湖校区就悄悄地成立了一个名为“游泳队”的“民间组织”,由研修班成员牵头,一线教师“自组织”参与,他们尝试选择主题、开发量表、观察课堂、撰写报告,一试“课堂观察研究”那池水的深浅——这不是“内生”是什么?

这个不因任何功利目的而成立的团队拥有“内生性”基因,这种基因影响着“团队”外的教师们。研修班的成员与其他教师一起,纷纷悄然地拿起“教育科学研究”这个武器,开始在课程现场研究课程,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

走进课程现场的“看、做、讲”就是研究的方法论

在研修班成立仪式上,每位成员都拿到了一个“书包”。书包里的书,让大家看得有点发呆:《有效教学》《课堂评价》《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些,跟“我”有关吗?在这个研修班里,将会听很多难懂的报告吗?会被要求写很多论文吗?

研修是需要听报告的,也是需要写论文的。但我们选择的主要研修方法却是“做中学”。我们的目标很清晰:在建设课程中成长学生、发展教师、成就学校。那么,什么是课程?如何建设课程?怎样理解建设课程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的过程?这就需要阅读,也需要听报告。研修班成立之前,我们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为全体教师作“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主题报告。研修班成立之后,我们则开始“做”起来。

怎么做?

一是“看”,看课程发生的现场。我们组织研修班学员到兄弟学校去观摩,看人家是怎样设计课堂、观察课堂、研究课堂的,大家开始对“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课堂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等理论有了感性认知,对“基于主题的课堂观察”范式开始产生兴趣——原来,课堂上的各种主题都是可以用来做研究的;原来,研究可以让课堂变得那样有意思;原来,这样的研究就是课程研究,参与这样的研究就是在提升课程领导力!

二是“做”。当概念和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场和情境对接、融合之后,研究就一定会饶有兴致!于是,就有了太湖校区几位数学教师组建“游泳队”的试水。再之后,以课堂观察为主要研究方式在课堂上做主题研究的方法,被迅速推开。选择主题—设计工具(量表)—收集信息(证据)—分析信息—形成课堂观察报告。一种专业化特征明显的课堂研究行动开始了:语文课堂的信息处理如何促进学习?课堂巡视中如何处理学习资源?你留意了自己的课堂巡视线路吗?评价如何驱动学习?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互动如何促进学习?如何基于评价信息展开师生互动?情境创设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你的提问有效吗?课堂信息被你屏蔽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到课堂情境中去发现,都要到课程现场去探索,一份份专业味渐浓的观察报告也随之纷纷出炉!

三是“讲”。课程理解需要表达,研究心得需要讲述,课程领导力在分享与传播中得以“看得见”。讲什么?讲课堂观察报告。那是一种纯粹的学术分享,也是一种强大的智力挑战,上午的课堂,下午要出报告,报告要公开讲述。半年中,教师们从组内讲,到校内讲,我们讲给区内的同道听,也讲给来校访问的省内外教师们听,呈现一个看得见的“课程领导”现场。讲什么?讲课程领导故事。经历的困惑与纠结,经历的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这都是些有血有肉的专业故事。于是,“游泳队”讲了“课堂观察,想说爱你也不难”,爱德校区的教科室主任讲了“课堂观察‘牵头’记”,苏州湾校区的教师,从接受任务到最后成功发布报告,曲曲折折,实现了“在焦虑中蜕变”……还讲什么?讲体验,我们邀请朱永新教授为教师发展论坛作点评,论坛主题是“二次成长:从优秀走向卓越”。陆丽萍向大家讲述了自己成长为骨干教师的真实经历、“二次成长”的困惑以及如今以卓越教师为成长目标的思考;谢娟娟认为尽管自己是普通的数学教师,但用卓越的标准要求自己,就是在追求卓越,追赶卓越本身就非常美好;李勤华讲述了曾经勤恳地坚持、用心感受这份职业带给她的无限乐趣,如今的她带着一群人实践,团结奋进,明天的她依然会不忘初心,努力成为教学高手……

有教师说,逐渐明白我们这个班叫“研修班”而不叫“培训班”的意蕴了。脚踏实地的研究体现了“方法论”的意义,一个学期很快地过去了,蓦然回首,大家发现,原来,课程就是我们每天的劳作;原来,课程现场才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主阵地!

团队行走的方式内隐着价值观的选择

这样做或者那样做,表面上看,是行动的选择;实质上,却是价值观的选择。

2017年12月2日,我们应邀组团到连云港去送课送研,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杨春喜、陆丽萍老师分别执教数学课《用字母代表数》、语文课《只拣儿童多处行》。课堂教学,体现我们的课程理解;教学设计,评价任务嵌入其中;教学过程,信息处理贯穿始终。沈伟英、费敏老师分别以“课堂教学语言:一个永恒的基础性话题”“如何基于评价信息展开师生互动?”进行课堂观察,当天组建观察小组、分配观察任务、组织观察活动,最后发布观察报告。活动还没有结束,一个来自西藏的教研员培训班就过来联系,想去我们的学校观摩这样的研究过程。联系人说,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建议就上连云港那天上的课,就作连云港那天作的报告。但我们没有选择这种方式,而是另作安排,邱丽勤、郑燕飞老师分别执教语文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数学课《用数对确定位置》,叶志芳、谢娟娟老师分别以“教师的评价提升了学生的学吗?”“数学课堂如何‘让学’?”为主题作专业观察报告,另外还增加了费敏、谢雪芳的“故事讲述”。我们选择了“难”的而放弃了“易”的,因为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教师有成长的机会,才能让更多的教师提升课程领导力,也才能最终真正造福于更多的孩子!

2018年1月16日晚上,朱永新教授跟我讲定,可以在18日上午到我校半天时间。半天时间怎么安排?有好多种方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我陪同朱教授到四个校区转一下,很快地,一个上午也就过去了。但这有意思吗?我觉得这样的话就没有用好这个半天时间。事实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研修班的成员(当然也包括研修班外的很多骨干教师),都面临一个“优秀成为卓越的大敌”的问题,我们何不借这个机会把活动设计成“教师发展论坛”?主题即是“从优秀走向卓越”,研修班全体成员与骨干教师参加。准备工作就17日一天,作主题发言的5位教师迅速撰写、修改发言稿,我收到最后一篇改定稿的时间是夜里11点30分。18日那天,5位教师的发言、朱教授的点评引起了现场教师的强烈共鸣。我们又一次选择了“困难”,又一次放弃了“容易”,因为我们希望研究具有生命的意义,具有价值的力量!

首届“课程领导研修班”,只是学校内部的一个研修班,成立也才一个学期,但这个成长型的团队,抱着“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的决心,要在课程现场提升课程领导力,实现学生、教师、课程、学校“四位一体”的发展。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运行团队,如何再发挥团队建设的最佳效应,如何将“研修班”一届一届地办下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研修班领导力报告
港口安全管理高级研修班开班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第二期中药资源管理人才研修班
领导力的“蓝海战略”
领导力愿望清单
《领导力21法则》
报告
报告
报告
2013年广西公共图书馆馆长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