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贵在“精神”
2018-01-29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代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旨在鼓励各行各业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以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扎实、高超的技术能力,甚至是对历史负责任的追求,推动、提升民族工业的制造水平和民族艺术的审美品质,参与世界竞争,赢得广泛市场。
我想,每一个人对“工匠精神”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对于艺术界而言,“工匠精神”更加可贵,它犹如一面镜子,对准现实,也唤起我们对往昔岁月的记忆。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中世纪人所有伟大的思想都被铭刻于石。无疑,巴黎圣母院的雕刻让雨果震撼,它是伟大的“工匠精神”的直接体现,让雨果看到了中世纪大教堂的经院哲学和百科全书式的特征。艺术史家对巴黎圣母院的解读也让人惊异——“自然之镜”“训诫之镜”“道德之镜”“历史之镜”。其实,浓缩“四镜”之思的建筑、碑刻、书画、器物、祠堂在中国比比皆是。在深邃的思考之中是无限的敬畏,精湛的工艺把人们的寄托转化为生动的形象。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莫高窟,东汉碑刻,宗教庙宇,皇家园林,无处不见工匠的聪明才智、精益求精的理想和不朽的抱负。一个人以毕生的精力干一件事,这件事的厚度与广度可以与时光赛跑,从历史深处,到现实生活。
“工匠精神”之于书画家,意味着对自己的苛刻要求,其中包括技术、能力,思想、观念。从字面上理解,“工匠精神”很容易被理解成高超的手艺,因此,人们愿意把能工巧匠与“工匠精神”等同起来。其实不然,“工匠精神”要求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具有一定的高度,同时,也要求艺术家具有思想和艺术感觉。一味沉迷技术,会使作品僵化,不能创造出有神韵的作品。正如作家王安忆所说:“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连接和推动,那些边缘的次要的性质从因果链上碎裂下来,被淘汰出局,生活和人生本来是弥漫的氤氲般的形状,质地也具有弹性,如今越来越被过滤干净,因而变得光滑、坚硬,并且单一。”王安忆所言,是对一种精神的呼唤。
“工匠精神”贵在“精神”二字。作为当代书画家,我们要在“工匠”的内涵中,反思我们的短长,确定突破的方向,同时,也要审视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生命感觉。对艺术而言,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