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调《圣洁女神》的艺术融合力鉴赏
2018-01-29刘雅琴
□刘雅琴,李 焱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歌剧《诺尔玛》是意大利浪漫主义作曲家文琴佐·贝里尼的代表作,其中的经典咏叹调《圣洁女神》是一首非常高难度的女高音作品,这部作品要求演唱者要有戏剧女高音的威力又有花腔女高音的灵巧,是一部表现女主角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
一、绵延抒情的旋律与戏剧性的表现力相交融
《诺尔玛》是一部以悲剧为主线的歌剧作品,在深厚的历史背景下,描写了公元前50年,罗马入侵高卢,高卢的大祭司奥罗凡索领导民众奋起反抗,女主角诺尔玛是祭司长同时也是大祭司奥罗凡索的女儿。诺尔玛偷偷地与罗马总督波利里昂相爱,并且生下两个孩子。没想到波里昂后来移情别恋,爱上了更加年轻的女祭司阿达尔吉萨。诺尔玛知道自己无法挽回恋人的心,同时自己又因为爱情而背叛了祖国和信仰,所以诺尔玛决心以死作为对神灵的祭奠,波利昂被诺尔玛为爱情为祖国赴死的决心所感动,于是两人一起携手踏上祭祀的火刑台走向死亡。歌剧在第一幕第一场中,诺尔玛举起手中的金镰刀砍下橄榄枝祈祷和平,此时,她唱起了咏叹调《圣洁女神》。这首作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咏叹调、宣叙调、第二咏叹调。第一咏叹调是1至58小节,这部分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唱段。诺尔玛作为祭司长,正在引领众人举行祭祀仪式,在这一段她所吟唱的是充满宗教色彩的祷告词,祈祷和平和安宁。音乐悠长、深远、庄严、神圣,这里的音乐术语是legato,意思是没有间断的、连续的,旋律的走向非常舒缓而平展,没有大的跳跃,在旋律的延伸中穿插小音符的波动和回音记号,使神圣肃穆的音乐加入了一丝华丽的韵味。第25小节小字二组a的连续切分音上标注着ff的音乐术语和连续不断的更强的提示语,并且在弱拍处标记有重音记号,由此分析要求切分音一个比一个强、有张力与韧性,连续强力度的高音显示了祭司长的威严和神圣不可侵犯。在强有力的旋律中,结尾音乐变化为华彩,华彩要求演唱者演唱的既准确又连贯。第一咏叹调表现了诺尔玛对和平的祈祷,在这部分唱段中,每一个长音都是以几个十六分音符的组合为发展动机,在十六分音符组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绵延,进行到高音区时旋律连续盘旋,力度也逐层增强,之后又发展到长音和短音的组合,旋律不断重复盘旋下行,在下行到主音上时结束第一部分的演唱。音乐表面上是对和平的祈祷,但在看似庄严、神圣的表面下暗含着各种有冲突的音乐动机。这部分高难度的旋律要求诺尔玛的扮演者不仅要有精湛的花腔技巧,声音还要有很强的戏剧性。
在宣叙调部分,音乐将诺尔玛心中隐藏的不安和矛盾显露出来,这部分是从59小节至97小节,是第一咏叹调和第二咏叹调之间的过渡唱段。宣叙调前奏的音乐是以大三和弦来进行,速度较为活泼,像是吹起号角准备出发,又像是队伍在踏着进行曲的步伐集结行进。在一个强力度的属和弦之后,诺尔玛用命令的语气唱到:“仪式结束,非本教俗民必须离开神圣的树林!”在这个唱段中,诺尔玛经历了三种情绪的变化:首先作为神圣的祭司长,在祭祀活动结束后她果断、严厉的命令非本教俗民离开圣林,表现出了祭司长的威严和神圣;第二是通过祭祀活动,神明给予她战争的力量和决心,增强了杀敌的勇气。此处,音乐旋律以连续的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组合表达了她誓死抗战的英雄气概;第三种情绪变化是伴随着众人雄壮威武的合唱和誓死抗战杀敌的号召,诺尔玛不禁从心底里生出犹豫,因为她的敌人也是她的爱人,这种冲突让她面对信仰时不知道自己的爱情该何去何从。在此时,音乐记号由活泼转变为自由的节奏,旋律中出现变化音和减三和弦,表现出诺尔玛的紧张不安和忧虑的情绪。第三部分也就是第二咏叹调,从98小节至204小节。调式转为F大调,速度是较为活泼的,主要是以大三和弦为主,所以音乐的色彩由第二部分结尾处的忧郁转变为明亮、阳光的旋律,心情不由自主也变得明朗起来。这部分的节奏以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组合为发展的动机,在明亮的大三和弦伴奏下伴着回忆的感觉,诺尔玛和爱人从前的美好阵阵涌来,忧郁的音乐陡然开朗,明亮的音色、欢快的节奏伴随着热烈、激昂的旋律将诺尔玛对恋人热烈的爱呈现出来。这个乐句最终在一组属和弦上以自由延长记号来终止,属和弦的结束也预示着新乐句的开启,之后的旋律都是华彩,表现了诺尔玛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一边是祖国一边是爱情,左右为难、难以割舍。在华彩的进行中,诺尔玛诉说着爱情的美好和为了恋人不惜与全世界誓死对抗的决心。在旋律进行中加入了各种音乐表情记号,包括保持音、重音、顿音,突出了诺尔玛复杂的心理活动,这部分热烈、激昂的旋律与第一部分悠长、抒情的旋律形成对比。在第一部分中她是高高在上的大祭司,要庄严、神圣,而在第三部分中她想到自己的爱人,诺尔玛瞬间化身一个温柔、多情的女子,身份的变化使旋律的色彩也产生了变化。在第二咏叹调的尾声部分,诺尔玛开始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渴望再回到过去,下行进行的旋律像是诺尔玛由衷发出的感叹。经过两个乐句的感叹后旋律又走向华彩,这段华彩是中音区和高音区以四个十六分音符为组合来回变化、反复,表现了诺尔玛内心的激烈斗争。在经过高、中音区来回反复之后,旋律落在二级音上,在此基础上以十六分音符来进行旋律的盘旋上升、下降,在主音上结束这个乐段。在尾声的结尾处,音乐记号要求以更快的节奏来行进,音符以三连音和八分音符为主,在音乐快速、激烈的进行中以主音F结束演唱。
贝里尼声乐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优美动听的旋律不绝于耳,其中尤以那些感情含金量很高、线条委婉悠长、气息抒徐宽广的抒情性旋律更为突出。[1]这首作品的第一咏叹调部分就是典型的“贝里尼式的旋律”,音乐宽广悠长,在基本动机的基础之上旋律不断的绵延伸展,需要连绵不断的气息作为支持。这段音乐极为打动人心,仿佛是女主人公心中的呼喊,而诺尔玛这个角色在演唱这个唱段时,自始至终都是充满着矛盾的,既有英雄主义的爱国情怀也有热恋中女性的甜蜜遐想,其情感色彩弥漫在歌声当中,使音乐富有极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整个作品的第一部分为第一咏叹调(1-58小节),主题是祈祷和平;第二部分是第一咏叹调和第二咏叹调之间的过渡唱段(59-97小节);第三部分为第二咏叹调(98-2014小节),主要表现诺尔玛内心的矛盾斗争。第一咏叹调主要是以大祭司的身份来为民众祈祷和平,内心涌动的更多的是对祖国和民族安危的担忧,整体上充满了宗教色彩,音乐旋律优美、流畅。过渡唱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部分,从对祖国的祈祷转向了对于爱情的担忧,这个部分用的是像说话一样的语气来歌唱,是典型的宣叙调特点。由过渡唱段逐渐走向了第三部分也就是第二咏叹调,第二咏叹调主要是以回忆与恋人的爱情为主,其中也充满这对于爱情的忧虑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音乐的色彩更加的激烈,充满了戏剧性张力。
二、咏叹调《圣洁女神》具有多面性的艺术特征
第一咏叹调在歌剧《诺尔玛》中是以祈祷和平、安宁为主题的,是一首祭祀的祈祷词,其旋律被用到很多的影视片段中。这首作品在其平静而威严的表面下,有着宽广的艺术融合力,其多面性的艺术特色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国产谍战片《听风者》、韩国电影《老手》、美国电影《廊桥遗梦》等等,在这些影片中都穿插了第一咏叹调的音乐片段作为背景音乐,而这段音乐在不同的影片中也呈现出了风格迥异的艺术特色。
(一)祈祷和平与矛盾冲突并存的音乐动机
这首咏叹调被穿插在电影《听风者》当中,故事讲述了在解放初期,国民党的残余势力意图颠覆我党政权,盲人何兵因为听觉极为敏锐专门为我党监听敌方电台。在一次工作中,由于听觉判断失误,导致我党地下工作者张学宁在执行潜伏任务时被代号为“重庆”的敌特分子残忍杀害。电影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张学宁的追悼会和抓捕反动分子的行动并列交织进行,在进行的过程中穿插播放了《圣洁女神》中第一咏叹调作为背景音乐。从容、有力的歌声既是对烈士的歌颂也是对和平的期盼,《圣洁女神》这首作品祈祷和平的主题在此处与影片内容起到了相呼应的作用。沉重、庄严的追悼会与抓捕反动分子的行动交织进行的同时,敌方也正在酝酿着一场阴谋,他们暗地里准备了一车的炸药预谋炸毁我党的飞机场。神圣庄严的音乐声中,各方行动蓄势待发,让看似平静、庄严的表面下暗流汹涌、危机四伏。音乐旋律进行的过程中,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和回音记号的表现方式传达了矛盾的不断涌动,也是对不安定因素的表达。这首咏叹调既是对于和平的吟唱也透露出对矛盾冲突的不安,音乐将画面渲染的神圣、庄严、凝重,演唱者悠长、沉稳的歌声既充满了对于和平的祈祷,也表现了对烈士深切的缅怀和崇敬。
(二)戏剧性感染力与平铺直叙的音乐背景形成对比
2015年上映的韩国电影《老手》,当中有个场景也用了这首《圣洁女神》的第一咏叹调作为背景音乐。电影讲述了财阀三世赵泰晤个性张扬跋扈,是个不务正业的公子哥,平时就以打人和暴力为乐。赵泰晤逼迫前来讨薪的大车司机与包工头展开了一场办公室里的拳击对决。司机不是包工头的对手,他被打得满脸鲜血跪倒在地,而这位毫无人性的公子哥竟然强迫司机的孩子在现场观看。就在拳击对决的过程中,穿插了咏叹调《圣洁女神》。在音乐刚开始的部分,赵泰晤一方不怀好意的安排让司机透露出不安与恐慌,他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事情,自己的孩子还在现场,他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却不知道该如何做。平静低吟的歌声与即将要发生的拳击决斗是如此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传达出司机内心的局促不安和恐惧。此处,看似平缓吟唱的第一咏叹调一改庄严、肃穆的表情,通过小音符的推动,透露出的是司机的不安与恐慌。拳击决斗开始后,司机被打得满脸鲜血,此处音乐也进行到了高潮部分,司机的绝望无助与演唱者高音区部分强力度撕心裂肺的歌声相呼应,而旁边被强行掐着头看父亲被打的孩子,也是无比的恐惧和绝望。不断盘旋、缠绕的让人揪心的歌声更像是孩子和父亲心底绝望的痛哭,音乐将司机的悲惨和观众从心底迸发出的愤怒表达得淋漓尽致,将人世间最无奈的悲惨深深的扎进观众的心里。《圣洁女神》这首音乐本身是以祈祷和平和安宁为主题的作品,是神圣而庄严的,而作者将这样神圣的音乐与丑恶的现实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更加渲染了其戏剧性的感染力。
在电影《听风者》和《老手》中,这首咏叹调将故事情节的情绪宣泄得非常彻底,在故事情节和气氛的推进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样又是这段音乐,穿插到了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中,是否还有强烈的戏剧性的色彩?
《廊桥遗梦》是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爱情电影,影片以回忆的口吻讲述了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丈夫和孩子外出的四天里,无意间邂逅了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两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恋后,弗朗西斯卡因不愿舍弃家庭,在爱情与家庭的摇摆中最终选择回归家庭。影片中,弗朗西斯卡正在边做饭边饶有兴趣的沉醉在录音机的音乐声中,此处的音乐就是咏叹调《圣洁女神》。这段音乐在这个小情节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在此处,音乐和故事情节是没有直接的关系,弗朗西斯卡是一个家庭主妇,她能这样如痴如醉的欣赏一首具有专业水准的咏叹调,说明了她具有极高的音乐修养和欣赏水平,她对于人生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向往。这段充满戏剧性的旋律穿插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中成为了一个平铺直叙的背景,只是从侧面表现了弗朗西斯卡细腻而有追求的内心世界。
三、咏叹调《圣洁女神》具有极强的艺术融合力
同样的音乐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色彩是大相径庭的,这首咏叹调在歌剧《诺尔玛》中是一首祭祀的歌曲,表现了饱受战争的人们对于和平的祈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平和的歌声中透露出强大的震慑力。在电影《听风者》当中,音乐暗含着矛盾冲突和对抗,表现出庄严、神圣、凝重的悲剧性色彩,歌声像是对于牺牲者的痛哭和呜咽。而韩国电影《老手》中更加突出其对抗、冲突、凄惨、无奈的艺术色彩,歌声更像是底层劳动者撕心裂肺的呐喊。《廊桥遗梦》中的音乐只是用来侧面描写女主角的人生追求。在这首咏叹调中和平和矛盾是共存于音乐当中的,演唱者的声音线条是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不断回旋上升又逐层下降,这是典型的贝里尼式旋律的特点,音质充满了力量与戏剧性的张力,这种声音的表现形式突出了故事情节中矛盾冲突的逐步升级和各方势力的激烈斗争。因为战争而祈求和平,只有奋起反抗才能收获和平,战争和和平注定是无法分离的。在音乐中也是一样,矛盾冲突与和平安宁是共存的,通过彼此的对比来表现和衬托其鲜明的特征。
音乐像水一样是灵动的、游走的,在平缓的地形中,它就是温和而舒缓的;在起伏不平的地势中就是波澜壮阔。海量的水成就了大海,涓涓细流则汇成小溪,创作者赋予了它什么样的情境,就会成就什么样的艺术特征。音乐多面性的融合力也是根据其所面临的情景而决定的,在不同的情境中带给欣赏者的是不一样的感受,而欣赏者的感受也是对于作品的三度创作。现代多元化的创作手段造就了音乐多元化的组合,将一首音乐进行再创作能够更加激发作品的潜在威力,带给欣赏者一种全新的感受。这首音乐可以融入多样性的音乐色彩,根据其故事素材的不同,音乐呈现出了强大的艺术融合力,不论是女祭司的威严还是为革命牺牲者的复仇,以及韩国电影《老手》中残忍的打斗场面,在这三个情境当中音乐不论呈现什么样的特色都是建立在其音乐的情感和戏剧性的基础之上,贝里尼的声乐作品旋律细腻而柔美,在创作中他将丰富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使音乐旋律极富感情色彩。[2]这段音乐是内心情感的抒发,将音乐戏剧性的张力抒发到极致,宽广的艺术融合力与故事情境相辅相成,也更加挖掘出音乐灵魂深处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