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影视德育课程探索
——以《三克的梦想》为例
2018-01-29姚国艳
/姚国艳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中。德育不应该和教学割裂开来,也不应该和情感割裂开来,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应该在大的教育环境之中悄然形成,在情感的共鸣中自然生成。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尝试把优秀影视作品引入德育工作中,并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实施影视德育课程。影视作品可以为德育提供最大可能的情感场,项目学习方式则为德育提供了跨学科整合的大教育背景。在近几年的影视德育课程开发和实践中,笔者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影视德育课程建设,学生变被动的观、赏、评活动为主动的研究、创作、展示等积极的学习活动,不仅最大化利用了影视作品中的德育资源,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开发、助推了儿童充满活力的学习发展新态势。
一、基于项目学习的影视德育课程开发的意义
1.课程意义: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美国心理学家戴维·珀金斯认为:“未来的教育必须实现六大超越:超越基础技能——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与品质;超越传统学科——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跨学科的主题和问题;超越区域性观念——全球化的理念、问题与学习;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学习思考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现实世界;超越既定内容——提供多元学习选择。”[1]
鉴于这样的认识,基于项目学习的影视课程显然比传统的分科学习具有更多的课程意义,更容易实现上述六大超越。从作品性质上来说,影视作品本身是综合化的文学艺术作品,一部好的作品涉及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历史、品德、科学等多种学科,但却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跨学科的主题。从观众视域上来说,当下的影视资源极其丰富,纵横古今、横跨中外,有的写实生活,有的畅想未来,跨区域、跨时空。从作品意趣上来说,所有影视作品都要通过国家的审核,内容积极向上,品质有保证。而且与学科教学中一板一眼、追求严谨的编排体系相比,影视作品中的内容无疑更有趣、更灵活、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吸引学生眼球,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2.教学意义: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当好助推。素养不是知识本身,而应该是一种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传统分科教学还是把知识的学习放在最前面,大家尝试在广泛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在能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形成意识。但是,基于素养的学习理念对此的认识完全相反,面对问题情境,我们首先应该有正确的意识,以此确定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沿着这个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从海量知识当中筛选可以用来解决该问题的知识。面对这种颠覆性的教育观念,基于项目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应对,因为它完全模拟了社会发展以及个体自身发展过程当中解决问题的情境,面对项目问题,选择合理的解决思路,养成相关解决问题能力,按照项目需要选择知识内容进行学习。
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学主体从师本走向了生本,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翻转。学生直接面对项目问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和决策者,站到课堂中央,教师则退到学生身后,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隐形的翅膀,助推学生的学习活动向更深处前行。同时,家长、专家、各种社会资源都有可能打破课堂的时空壁垒,与课堂形成交互,成为学生项目学习团队的参与者,形成共生的学习场。能否形成这种理想状态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能否把自己的定位从指引转为助推,只有当教师真正退到学生身后,成为学习活动的助推者,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前行。而素养恰恰就在他们自行选择学习方向、自行克服学习困难、尝试建构利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共同体、寻求各种经验和信息支持的过程中悄然形成。
3.德育意义:体验、内发与生活。把优秀影视作品引入德育课程,摆脱了原先那种把德育当作知识传授的怪圈,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温度、有营养、有方向的体验载体。学生在对作品欣赏、体悟、表达的过程中,道德情感慢慢滋养、生发,并与优秀的影视作品有节律地形成共鸣,在一次次项目活动互动与交融中逐步稳固,形成道德意志,变成属己的、健康积极的价值观。这是解决道德教育传统顽疾的良药,也是德育方式转型的新路。
很多优秀影视作品在一些关键情节会爆发出情感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可能是自我与他人之间,也可能是外在的我与本我之间,还可能是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影视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当中,教师认真挖掘这样的矛盾冲突点,并把它呈现出来,放大、放慢到学生的面前,让他们的身心不由自主地与这种矛盾冲突形成共鸣,那么,学生在情感纠结之后,走向澄明之时,这种浸润式德育的魅力一定会光芒四射。在这样的德育方式下,学生形成的主体意识是纯粹的、牢固的、积极的,也是会自然弥漫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的,而这,正是德育所孜孜以求的。
二、基于项目学习的影视德育课程建设实践
那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又该优选什么样的作品,如何开发和实施课程呢?笔者以微电影作品《三克的梦想》的开发和实施为例加以阐述。
《三克的梦想》这一项目学习活动策划源于微电影《三克的梦想》。电影讲述了一个叫小本的偏远山村的男孩,偶然在村小卖部看到电视上播放的乒乓球比赛,屏幕上出现的画面对小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从此小本有了一个梦想,拥有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可就是两毛钱的乒乓球,他都买不起,更不要说拥有球拍和球桌了。于是他开始为着这个梦想努力,他捡起别人扔的铅笔头继续写字,只为了存下一毛钱,他割了很多的柴草去卖,终于凑齐了两毛钱买到了一个乒乓球,后来他又开始用木板削球拍、搭球桌,直到某一天他终于可以兴奋地和小伙伴打上一次球了……小小的人儿,小小的梦想,打动了观众的心。
微电影《三克的梦想》描写出了一个小孩内心的精彩世界,展示了小本为了一个小小的梦想而奋斗、努力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影视德育资源,是一个非常好的关于“梦想”教育的话题。以往这样的微电影,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观看、交流、赏析、写观后感,唯一不同的也许就是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但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始终以一种接受的方式在学习,以被动的参与在体验,虽有学习和体验,却是隔靴搔痒,难以走心,因为微电影主人公的梦想和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距离太远,与他们的现实也无法对接。那么,这个影视德育资源如何才能发挥作用?知行合一怎么实现?“梦想”以及“如何实现梦想”这样的德育目标如何落地?如何激发出儿童强大的自我能动性,去感受小小梦想的意义,并找到奔向梦想的幸福路径?鉴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研究微电影,借鉴其表达的主旨,自主创作和拍摄关于“梦想”的微电影,在实践和体验中加深对“梦想”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学习样态——
《三克的梦想》影视德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三克的梦想”项目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喜欢上研究、创作、展示影视活动。
2.在活动中感受到小小梦想的意义,努力思考并寻找实现梦想的幸福路径。
二、活动流程:
围绕“三克的梦想”这个主题,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影视活动的问题提出、创作研究、内容分解、分工合作、策划展示……
三、活动过程:
(一)头脑风暴,聚焦研究项目
1.三克有多重?很轻很轻,你知道哪些物品大约是三克呢?(蚂蚁、树叶、纸片、羽毛、大片的雪花、蚜虫……)
2.梦想有多大?很大很远,你有什么样的梦想?是啊,小小的你们,却有着大大的梦想,这是一件看起来需要足够勇气的事呢!
3.那么,刚才所说的那些三克的小小物品,它们会有梦想吗?它们的梦想会是什么呢?
4.这样的梦想会实现吗?可能会经历怎样的过程才实现了这样的梦想呢?或者经历了很多,却依旧没能实现梦想呢?
…………
(根据提出的这些问题,班级进行集体头脑风暴,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是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梦想”雏形。在积累了足够多的创作路径之后,项目研究的学生组块行动就可以开始了,这样就形成丰厚的《三克的梦想》的创作研究基础和充满张力的项目研究态势。)
(二)分工合作,形成剧本定稿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5~6人自由组合,形成项目学习小组。
2.集体讨论确定故事的主角、梦想内容、情节发展、结局设定,进行口头创作。
3.书面创作、集体评改,形成剧本的初稿。
4.家长、教师协助再修改,形成剧本的定稿。
(三)筹划展示,呈现学习成果
1.在教师的协助下,了解故事讲述或表演的不同表现方式,学习微视频的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
2.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策划方案讨论,形成日程表。
3.根据展示方案合理分工,家长协助,小组合作,一一落实服装(或头饰)、道具、PPT制作、配乐、场地、演员、台词、旁白……
4.集体展示,拍摄。
5.后期剪辑,制作。
6.展播,讲述,评价,交流收获。
(四)比对样本,总结学习经验
1.播放《三克的梦想》,从选材、演员、表现手法、主题选择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头脑风暴,获得电影样本的深刻认知。
2.比对样本,反思小组研究路径,总结学习收获,形成个体的、丰富的学习经验。
3.再创作。
…………
(在此过程中,教师、家长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相应指导。)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影视德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效果
1.学习目标的跨学科多元化。在这个项目学习活动流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此项目学习的活动目标是多元的,它涉及语文的创意写作、言语表达,数学的计量,美术的色彩搭配,音乐的配乐选择,信息技术的视频拍摄和后期处理等多学科学习目标的呈现。显而易见,这样的跨学科学习目标形成超越了单一学科课程的目标框架,更加符合现下核心素养时代提出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要求。
2.学习方式的情景体验化。将项目学习的活动方式比照传统的分科课程学习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分科课程过于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缺少了学习情境的创设和营造,即使有,也是一些为了传授知识而创设的情境,忽视了学生学习情景体验的需要。纵观此项目的学习活动,前后历时两个多月,儿童始终处于积极的创作,全新的探究、生成中,每一个人都处在以“梦想”为主题的磁场之中,创造并体验着“实现梦想、追寻梦想”的心路历程。当儿童以导演、编剧、演员、剧务等多样的身份进行角色体验时,学习就成了一件快乐而充满探究乐趣的事,因为那个未知的“梦想世界”正在不断的生发之中,它培养着儿童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趣味盎然中,生长智慧,生发情感,生成意志。
3.学习结果的内发生活化。活动带给儿童生活的影响和变化,是令人欣喜的:原本遥不可及的梦想,成了儿童口中念叨的“家常”,而他们自己的梦想也在悄然中接近;那些为了实现梦想的奋斗过程中的各种细节成了学生们课上课下的“热点话题”,也因此引导着儿童在追寻梦想路上遇到困难时能坦然面对;为了与众不同而绞尽脑汁却乐在其中的团队伙伴们,无形中成了最亲密的“梦想战友”;为了整个故事呈现的效果更好,更多的家长参与其中,亲子交往有了新的内容和样态;活动过程中,大家经常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因为需要而学习,因为未知而渴求,学习在儿童眼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和魔力。活动结束之后,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导演、当编剧、当演员、当剧务……不再只是儿童眼中曾经以为的玩乐,拥有专业的知识、技能成为儿童的向往和追求,努力付出、团结协作,成为儿童内心的品质。
4.学习评价的多元自主化。学科教学常常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多元发展的儿童,这样的评价机制不能兼顾到儿童的个体差异、个性特征,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弊端,而项目学习活动对儿童的学习评价却是多元自主化的。在此次活动中,各项目小组成员的参与内容是多样而丰富的,儿童的选择性大,表现的空间广,参与的方式多,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了,由此考量评价的方式就更加多元了。如项目小组活动中各成员的参与度、表现力、学习力、主动性等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都可以通过小组组员互评、儿童自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种方式产生评价结果。再如在筹划展示过程中,项目小组成员整体的积极性,呈现效果的优劣,头饰、服饰、音乐、PPT的呈现匹配情况,又决定着整个小组的成绩。而小组之间的互评、本组成员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也是对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这样的多元化、自主化、现场性的评价,更有利于儿童学习活动的生成与生长,有利于影视德育课程作用于儿童的即时性和有效性。
[1]戴维·珀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杨彦捷,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