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脑音乐制作在乌兰牧骑发展中的运用与影响
—— 以额济纳旗、苏尼特右旗、新巴尔虎右旗乌兰牧骑为例

2018-01-29

内蒙古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音源民族乐器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 呼和浩特 010010)

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电脑音乐制作开始进入中国。科学技术与音乐艺术相融合的这个必然事件,使传统的音乐创作发生了质的变化。

电脑音乐也被称为计算机音乐,“它是指一切以电脑技术为核心,使用数字技术中处理单元所生成的音乐”。电脑音乐不是一种具体的音乐风格,它只是音乐制作的一种技术方法而已。电脑音乐制作使传统音乐制作的多人合作模式,变成了一个人用电脑和音乐软件就可以完成各类风格的作品。电脑音乐的使用,为音乐制作者提供了创作方便,也使音乐作品的数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电脑音乐的编曲软件种类繁多,常用的有Cubase、Logic、FLstudio Protools Sibelius 等,一些新晋软件例如Best Service Ethno World Library中就有符合蒙古族音乐常用的音色,例如马头琴、呼麦、长调,还有符合蒙古族常用的打击乐器的音色。它的实用性极强,可以不受时间、场地、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富有时代气息,越来越受到音乐人的青睐。

一、电脑音乐在乌兰牧骑艺术创作与表演中的运用与创新

近年来,电脑音乐制作在我区音乐创作中也得到广泛普及,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传统音乐都离不开电脑音乐技术。借助于网络、媒体等媒介,草原音乐作为一种受大众喜爱的音乐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热衷于利用电脑音乐进行草原歌曲的创作,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鸿雁》《往日时光》《天边》等温暖明净的流行歌曲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电脑音乐制作不仅仅在歌曲伴奏中使用,在我区各文艺院团的其他艺术创作与表演中也必不可少,《草原英雄小姐妹》《忠勇察哈尔》等大型剧目中的配乐与特殊音效都是由电脑制作完成的。而乌兰牧骑也将电脑音乐技术运用在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乌兰牧骑、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乌兰牧骑3支乌兰牧骑为例,分析与探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乌兰牧骑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额济纳旗乌兰牧骑于1960年成立,是自治区最西部的一支专业文艺团队。额济纳旗乌兰牧骑负责电脑音乐制作的队员阿古达木和白嘎拉介绍说,额济纳旗乌兰牧骑在2008年开始制作电脑音乐,2018年建成了录音棚,主要制作歌曲伴奏和舞蹈音乐。他们学习电脑音乐制作的过程也和其他两支乌兰牧骑队员一样,通过网络,通过多方咨询电脑音乐制作的老师,将遇到的问题化解,不断总结经验,直到成为成熟的电脑音乐制作人。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们认为,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对民族乐器的单纯演奏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好的方面就是它可以将民族乐器演奏效果加以润色。现在有些软件音源中也新增加了民族乐器,可以使多种音色相结合;但是由于电脑音乐的日益完善,很多民族乐器都可以被取代,阻碍了民间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白嘎拉认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会使用电脑是基础,并且要精通乐理知识与配器法,要熟悉所有乐器的特性,对乐器的音域也必须熟记于心。他与阿古达木的观点不同,他认为电脑音乐在乌兰牧骑发展中百益而无一弊。

位于内蒙古中部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全区75支乌兰牧骑中最早建队的,有着中国第一支乌兰牧骑的称号。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2005年开始运用电脑制作音乐,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电脑音乐的制作主要用于演出中歌手的伴奏和舞蹈音乐等方面,近10年中,队内几乎所有的歌曲伴奏与舞蹈伴奏作品都是电脑音乐制作出来的,例如歌曲伴奏《琴声悠扬的故乡》《父亲》《上马酒》《祭祀那达慕》《珍贵的信》《母亲》等,舞蹈伴奏《乌兰牧骑之花》《多彩塔牧》等。

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开始运用电脑音乐制作的初期,由于设备的不完善与技术的不成熟,作品几乎都是送至蒙古国、北京、呼包鄂等地进行后期的制作。近些年,随着经费的支持,设备越来越专业,队员的制作技术越来越娴熟,所有需要电脑音乐制作的作品基本都可以独立完成。吉日嘎拉认为电脑音乐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很好的音乐素养,要听得懂音乐,会欣赏音乐,要有扎实的乐理基础和敏感的听力,在认真学习电脑音乐制作的技术后才得以胜任此项工作。

新巴尔虎右旗乌兰牧骑成立于1963年3月。在队内负责电脑音乐制作的额尔敦巴根那于2011年考入乌兰牧骑,同年他将电脑音乐制作加入到乌兰牧骑的艺术创作中。目前独自承担所有新巴尔虎右旗乌兰牧骑电脑音乐的制作,创作并制作了歌曲《巴尔虎骏马》《巴尔虎故乡》、舞蹈《克鲁伦》的音乐伴奏、民乐合奏《白马》等电脑音乐。2014年,新巴尔虎右旗乌兰牧骑新建了录音棚,设备有所完善。

二、电脑音乐制作对乌兰牧骑的影响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西部、中部3支乌兰牧骑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电脑音乐制作在乌兰牧骑中的现状。电脑音乐制作对于乌兰牧骑发展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是顺应时代科技的发展所发展的,它解决了乌兰牧骑艺术创作与表演中存在的制作周期长、耗费时间多、投入人员多、花费大等问题。民族音乐在电脑音乐中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电脑音乐制作技术为传统音乐增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新巴尔虎右旗乌兰牧骑在每次编曲前都需要将民族乐器的音色录入电脑,民族乐器在电脑音乐制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创作中遇到了自己不确定的配器也不用担心耗费其他演奏队员的精力和时间来排练,先通过电脑合成得到较满意的效果,再由民乐队排练。由此可见,电脑音乐制作对传统音乐的创作与表演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它的贡献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从西方国家传入,自带音源大多数通过真实采样与模拟得来,对于民族乐器盛行的地区来说,音源的供给是相当匮乏的,没有本民族的乐器作为支撑,我们的民族音乐将会失去独有的色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乌兰牧骑以大草原为舞台,广大农牧民是最直接的观众,演出的内容直接反映着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通过队员们的表演为广大农牧民带去欢乐,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有温度有灵魂的表演依旧胜于通过手机与互联网就可以听到和看到的电子化音乐。

三、对乌兰牧骑电脑音乐制作的思考与建议

电脑音乐拥有崭新的音色、音源、音质,强烈冲击着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那么,如何能将电脑音乐制作的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如何使电脑音乐与传统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并且有效克服短板是我们作为使用这一技术的乌兰牧骑队员们所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各队现有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中民族乐器音源匮乏,制作者只能通过音色采样来加入音色,虽然电脑中预存了丰富的音源与节奏型,效果虽说逼真,但也是不尽如人意。用电脑来演奏我们民族民间歌舞的作品终究还是缺乏“情感”的,并且通过媒体传播不如现场演奏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农牧民群众更需要的是面对面的交流。

其次,从人员方面来看,队员普遍英语基础差,电脑基础也较薄弱,多数负责音乐制作的队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电脑音乐培训,凭借对电脑音乐的热爱,队员们自寻老师,通过网络自己摸索,承担乌兰牧骑的电脑音乐制作。队员们也同时表达了电脑音乐制作对乌兰牧骑音乐制作发展的障碍。由于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日益成熟,电脑音乐带来的快捷与便利使乐手和歌手对其过分依赖,导致演奏人员专业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

最后,从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传承发展方面来看,电脑音乐虽然可以解决人员、技术、经费等问题,它的存在便利了创作者与演奏者,但它对于乌兰牧骑的传统音乐与传统乐器的发展与传承还是有一定的制约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合理巧妙地运用电脑音乐制作效果,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解决存在的问题。综合来分析,乌兰牧骑队员首先要对乌兰牧骑的发展本质有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回信中写道: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为乌兰牧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乌兰牧骑队员对于自己的工作职能要有清晰的认识,乌兰牧骑要提高整体的艺术表现力,创作的作品也要源于农牧民的生活,要紧紧围绕演出、宣传、服务、辅导四个职能为农牧民群众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第三,在艺术创作中,尤其在电脑音乐制作与使用方面,无论是表演人员还是创作人员,都要思考电脑音乐在哪些方面可以既为演出添彩,又可以不影响民族乐器的传承。例如歌曲的伴奏、舞蹈的伴奏与小戏小品的音效都可以使用电脑音乐,例如马头琴、四胡、扬琴等器乐演奏,是使用电脑音乐还是由演奏人员现场演奏等等都是音乐制作人全面考虑的问题。第四,在电脑制作技术软件方面,乌兰牧骑是否可以在设备上得到更大的支持,在音乐设备上引入更先进的软件,比如中音公司2012年4月推出的Kong Audio吹拉弹打软件音源(扩展版),就是通过采集民族乐器演奏制成的音源,它的音色音源中囊括了笛子、二胡、马头琴、古筝、扬琴、打击乐等23种民族乐器音源,但是它的价格比较昂贵,并没有普遍使用。

在提高设备设施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乌兰牧骑电脑音乐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今后针对乌兰牧骑电脑音乐制作的培训工作中,可以邀请相关技术专家进行系统授课,提升乌兰牧骑队员的综合能力,在艺术理论、专业理论、创作实践、作品辅导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授课,将音乐、电脑、英语等综合知识贯穿其中,为乌兰牧骑电脑制作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音源民族乐器
新时期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体系的构建
初探中国民族乐器发展之路
广西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MIDI音源及其应用之研究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光荣的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式的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