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艺术创作的人民性初探
2018-01-29
(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0)
2017年1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中说:“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这一论述揭示了乌兰牧骑60年来长盛不衰、始终受到人民欢迎的根本原因,指明了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向。
在乌兰牧骑6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人民性”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乌兰牧骑不仅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风范上,在灵活机动、随时随地为农牧民演出的服务方式上,充分体现了其人民性特质,而且在艺术创作上,深入生活,从人民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将其转化为艺术发现和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创作出大量接地气、顺民心、鼓民气的优秀作品,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树立了永恒的楷模。
一、艺术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价值取向就是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大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劳动创造一切,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不但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将工人降低为商品、资本家在等价交换原则掩盖下掠夺工人劳动的残酷事实;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疯狂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及它造成的工业发展必然生产出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指出无产阶级必然能建立自己的统治,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
回顾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一直非常重视文艺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寄希望于无产阶级与革命的文艺运动的结合。列宁倡导艺术属于人民,艺术“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的思想”。斯大林要求作家、诗人担负起先进无产阶级的歌手的任务。毛泽东在此基础上,集中系统解决了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明确地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为主体的根本方向,还鲜明地提出了作家艺术家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
习近平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新创造,它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实到文艺的每一个环节,揭示出实现“人民的文艺”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艺术理想要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要推出更多表现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昭示更美好的未来,为民族描绘更辉煌的明天。
乌兰牧骑的艺术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原则和特质,充分证明,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中进行美的创造、在人民的发展中造就美的发展,文艺才能发挥最大的正能量,才能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二、从人民群众生活中吸取艺术创作的营养
艺术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想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创精品,就必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人物、熟悉人物、理解人物,从而表现人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作协九大、文联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这样的态度,也要有这样的能力。”艺术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但一定还要落脚到坚实的大地上。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永远是优秀文艺作品诞生的前提。人民群众的生活有最生动的实践成果、有最纯朴的民风民情、有最斑斓的社会场景,有最鲜活的语言和最感人的故事,有最朴素的真理和最真挚的情感。正是因为60年来在大地上书写、在人民中放歌,乌兰牧骑的艺术创作才获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乌兰牧骑的艺术创作,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提炼艺术素材,另一方面也善于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乌兰牧骑早期音乐创作的许多曲目,旋律来源于内蒙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如根据鄂尔多斯民歌改编的《红旗一代传一代》《礼物》《学大寨》《人民公社好》《白泉水》等,这些歌曲结构短小、精悍,节奏明朗有力,情绪欢快活泼,歌词言简意赅,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根据达斡尔族民歌改编的《映山红花满山坡》,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为3/8拍,描写了达斡尔民族在旧社会受苦、受难、受压迫,新中国成立后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变化。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的《公社的牧场》《劳动模范娜布其玛》《草原上建起了钢铁城》《我的家乡》等,都属于蒙古族的叙事歌曲,描写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易于演唱。还有根据内蒙古西部民歌改编的《今年“铁牛”闹春耕》,其节奏欢快,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其嘹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根据内蒙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歌改编的曲目,共同的特点都是依曲填词,结构短小,歌曲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而歌词则是由乌兰牧骑演职人员或其他专业文艺工作者创编的,这些歌词有的是歌颂党的,有的是歌颂人民的,还有的是描写自然环境的等等。这些歌曲经过改编后,被乌兰牧骑搬上舞台,对于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起到很好的作用,老百姓通过乌兰牧骑的演出也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对于农牧民及时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乌兰牧骑艺术实践还以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取胜。60多年来,乌兰牧骑创作了《顶碗舞》《鄂尔多斯婚礼》《筷子舞》《炒米飘香》《雕花的马鞍》《腾飞的骏马》等一大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植根于民族地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显示出乌兰牧骑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乌兰牧骑还善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吸取创作灵感。阿拉善是著名的“中国驼乡”,阿拉善养驼习俗文化、沙力博尔、萨吾尔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创作的《弓箭舞》《骏驼赞》《沙力宾勇士》《额鲁特布苏贵》《萨吾尔登》《祈愿》《三百岁的祝福》《请到阿拉善来》《沙漠深处有人家》《万驼雷动》获得巨大反响,正是因为其从这些宝贵的资源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三、充满热情地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情感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者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充满热情地面对人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古往今来,一切有理想和追求的文艺工作者,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和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实践中实现艺术创造的升华。在热爱人民、尊重人民、了解人民、理解人民的基础上创作出为人民所喜爱、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关注人民命运、抒发人民心声、鼓舞人民前进,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突出特征。乌兰牧骑的艺术创作,始终以表现人民群众火热生活和思想感情为中心。
196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内蒙古文化局编的《乌兰牧骑之歌》,一共收编了50多首歌曲、歌舞曲、器乐曲、表演唱等各种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乌兰牧骑创作上、表演上的人民化导向。他们的作品中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题材, 如歌颂党和毛主席、歌颂民族团结的《我愿骑上枣红马》《各族人民心连心》、安代《歌唱三面红旗》;歌唱人民公社、歌唱家乡的《人民公社好》《内蒙古好地方》、器乐曲《鄂伦春之歌》等。作品中包括了大量歌颂新人新事的内容。像歌曲《劳动模范娜布其玛》、好来宝《牧马英雄》、表演唱《请帖》,都刻画出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品质;《草原民兵》《为祖国锻炼》描写了牧民劳武结合、建设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定意志。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典型、构思新颖、生活气息浓厚,这是只有深入生活、扎根生活才可能创作出来的。
从2013年举办的乌兰牧骑(剧团)小戏小品专场晚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的乌兰牧骑依然保持着讴歌人民群众生活的创作导向。小戏《情暖人间》里春风大爷一家在致富后,对身患重病的乡亲慷慨相助,既捐款又捐牛,不图名不为利,只为乡里乡亲“老天无情人有情,人间处处充满爱”。《幸福全覆盖》展现了现代农村经济文化齐头并进、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农民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秀枝婶与文明爹决定联手发展规模化养殖,为村里的文化大院建设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在携手发展事业的同时,两位有情人终成眷属,共谱一首和谐曲,实现幸福全覆盖。小品《牧民趣事》讲述了牧人一家为参加旗里的那达慕盛会精心准备,老少齐上阵,争先恐后地展示才艺。通过演员们载歌载舞、吹拉弹唱、形式丰富多样的表演,展现了新时代牧民的幸福生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回顾乌兰牧骑队员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深入生活、讴歌人民的艺术创作实践,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新时代艺术创作,构筑文艺创作高峰,有着极大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