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与文化自信
2018-01-29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 呼和浩特 010010)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乌兰牧骑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充分赞扬了乌兰牧骑一代代队员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付出的艰苦努力,充分肯定了乌兰牧骑在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和民族政策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近年来,在弘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增强我区基层群众的文化自信等方面,乌兰牧骑一直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乌兰牧骑与文化自信
回顾乌兰牧骑的创立和发展,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同内蒙古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典范,是自治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大创举。乌兰牧骑扎根基层、情系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轻骑特点,以演出为主,兼做宣传、辅导、服务工作,不断满足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综合功能,农牧区原生态艺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文化品格,紧随时代前进、不断改革创新、全心全意服务农牧民、永葆德艺双馨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边疆民族地区文艺队伍中的生动体现。60多年来,乌兰牧骑充分发挥自身贴近基层、掌握需求的独特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传承创新,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光荣传统,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入挖掘我区无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宝库,同农牧区现实生活相结合,创作、演出了一批反映新时代现实题材、农村牧区题材的文艺精品。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情景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讲述乌兰牧骑故事,深刻展示乌兰牧骑活动的人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完美呈现了乌兰牧骑艺术的民族美、淳朴美和简约美。2016年9月,该剧获得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乌兰夫基金会优秀剧目奖等奖项。
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展示了一代乌兰牧骑人的成长经历。通过歌舞、对白、场景、故事等多种表现形式,深情讲述了一支乌兰牧骑的成长故事,刻画了乌兰牧骑人的群体形象,展现了乌兰牧骑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服务基层农牧民的宝贵精神,揭示了乌兰牧骑几十年来对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兴旺发达,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体现的现实意义及价值。该剧成为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部重点扶持剧目之一,实现了内蒙古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
由此可见,乌兰牧骑特别是新时期的乌兰牧骑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民族文化建设方面,既是文艺尖兵更是先锋楷模,肩负着传文化精髓、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崇高使命。乌兰牧骑不仅担负着推进文化惠民、全心全意服务农牧民文化生活、满足农牧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时代责任,还要自觉肩负起传承、保护、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优秀民族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保护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乌兰牧骑立足于文化自信的新的文化使命,既是继承传统、做好当下、着眼未来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文化自信、赋予文化自信坚固支撑、使文化自信长久保持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必然选择。
二、乌兰牧骑是基层群众文化自信的引领者
乌兰牧骑熔铸着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传承着民族文化的深沉“血脉”。乌兰牧骑作为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轻骑队和排头兵,作为文化强区建设的基层队伍和重要力量,坚持以农牧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文化惠民中作出了新贡献。
乌兰牧骑是以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任务,以向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多种文化服务为主要职责,是具有公益性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民族艺术团队。乌兰牧骑提出“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偏僻,就先到哪里为群众送歌献舞”的行动口号,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常跋山涉水、越沙漠、跨草地、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同各族群众建立起了鱼水之情。乌兰牧骑的队员大多出身农牧民家庭,与农牧民有着血浓于水的联系。深入基层演出时,他们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边积累创作素材,一边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为农牧民代购图书、修理半导体收音机和小型农机具等等。乌兰牧骑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如今,全区乌兰牧骑已经发展到75支,人员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余人,但他们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始终保持着与农牧民的血肉关系。
60多年来,乌兰牧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探索出了“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便于为群众服务的一整套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及时地向群众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生产积极性;通过组织辅导群众业余文艺骨干,发挥导向作用,使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的文化扎根于基层群众之中。
三、乌兰牧骑的创作演出是造就基层群众文化自信的基础
乌兰牧骑的创作演出,要以农牧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聚焦“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基础,努力创作演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内蒙古民族地区特点、小型多样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剧节目,彰显与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感召力与民族艺术魅力。既要生动展现自治区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和典型形象,也要创作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讲好内蒙古故事,多出优秀成果,引领基层群众增强文化自信。
过去,草原上交通通讯不便,信息闭塞,为了让农牧民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乌兰牧骑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容易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将政策方针的准确含义表达出来,他们的节目大多是自编自演,富有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和时代特点。用歌曲做宣传,用乌力格尔(说唱)讲政策,乌兰牧骑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既好听好看又寓教于乐,让农牧民愉悦身心、丰富思想。
乌兰牧骑一直扎根在基层,在经年累月、因地制宜的艺术实践中,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坚持服务人民,积极歌颂人民。坚持继承创新,推动艺术发展,以题材内容的现实性、体裁形式的民族性、审美品位的群众性、艺术风格的鲜明性,不仅承续了上下一贯的优秀传统,也渐趋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艺术团体的独具民族风格、现实特点和地域特色的美学风范。乌兰牧骑的文艺创作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民间艺术中传承借鉴,60多年来,内蒙古各地乌兰牧骑累计创作演出13000多个节目,有2000多个节目在盟市和自治区获奖,有130多个节目在全国获奖,其中《草原儿女爱延安》《奶酒献给毛主席》《牧人浪漫曲》《腾飞的骏马》等一批体现时代特征的现实题材乌兰牧骑特色精品节目,数十年来久演不衰,深受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欢迎,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近年来,内蒙古在“乌兰牧骑”这面旗帜的引领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紧紧把握内蒙古的区情特点,依托我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革命文化资源,突出民族特色,特别是地域文化特色,高起点、高水准地创作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艺术震撼力强、体现时代特征、彰显草原特色的现实题材艺术作品。
60多年来,乌兰牧骑从没离开过草原,从没脱离过各族群众,尊重农牧民群众,贴近农牧民群众,融入农牧民群众,站在基层农牧民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用农牧民群众语言,带着对农牧民群众的爱,创作演出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实实在在地为农牧民群众服务,温暖民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
四、乌兰牧骑的“创作、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传承创新”功能是造就基层群众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
乌兰牧骑自建队之日起,就同农牧民群众心连心,对农牧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从对农牧民群众的真挚情感出发,逐步确定了以创作、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传承创新的具体任务。扎根草原,情系人民,以丰厚的民族艺术为底蕴,以博大的草原文化为载体,传承民族优秀艺术,受到广大农牧民和全区各族群众的热爱和支持。
60多年来,乌兰牧骑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以创作、演出为主,兼做宣传、辅导、服务、传承创新工作的综合功能。在宣传方面,他们运用图片展览、流动书刊、录音录像和互联网等手段,向各族农牧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普及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科学常识和致富信息,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农牧科技普及宣传、生态建设普及宣传等。辅导方面,乌兰牧骑要在深入基层演出时或利用农闲牧闲季节,辅导群众文艺演出和创作活动,培养业余文艺骨干,让人民群众成为共创共享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人翁。服务方面,乌兰牧骑在深入基层活动中,要为农牧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生产的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同农牧民的密切联系。在传承创新方面,乌兰牧骑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民间艺术中传承借鉴,并对优秀民族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这些,都是造就内蒙古基层群众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