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术前护理效果分析
2018-01-29陆颖,李颖
陆 颖,李 颖
(解放军第209医院外一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肠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致伤所引起的肠壁上出现异常穿孔,导致肠内容物向外溢出。肠瘘包括内瘘、外瘘。人们常说的肠瘘一般指外瘘[1]。一旦肠外瘘发生,严重可致败血症、毒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使病人生命受到威胁,其死亡率高达20%左右。现抽选我院收治的100例肠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肠瘘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护理满意度。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肠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25~42岁,平均年龄(35.3±2.4)岁。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协助手术医师完成术前常规检查及特殊检查。
2.1.2 纠正机体内稳态的失衡。经非手术治疗后,患者即进入到稳定期,此时仍可能出现内稳态失衡的情况,特别是高位瘘、肠液流出量较大的患者。
2.1.3 肠道准备。不论是小肠瘘或结肠瘘,术前均应进行肠道准备。如已给予完全静脉内营养支持,在肠道准备时仅需口服抗菌药,无需口服泻剂。肠瘘导致药物难以进入到瘘以远的肠段,可采用的方法为从瘘口灌入[2]。必须进行清洁灌肠并用药液灌洗,以免手术中需切开结肠或结肠破损时,蓄积的粪便严重污染腹腔。
2.1.4 腹部皮肤备皮。为了去除瘘口周围原涂抹的氧化锌油膏等垢物,以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应于术前3天用肥皂、脂剂等开始清洗。
2.1.5 对收集到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作药物敏感试验。在术前2天,依据创面细菌培养的结果,合理给予患者抗生素,直至术中及术后。
2.2 护理措施
2.2.1 心理护理
为患者讲解其病情及治疗过程,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对抗和战胜疾病的勇气;做好造瘘口护理,减少异味并常鼓励病人的任何微小进步,以分散其注意力增强其信心,并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3]。
2.2.2 急性病症护理
腹腔及肠道急性病症,诊断不明时应禁食,禁用镇痛剂、灌肠和摄食,以防掩盖或加重病情。
2.2.3 通畅引流与皮肤护理
(1)及时清理溢出的肠液:以防肠液会腐蚀皮肤,这是最有效的方法。若引流管或瘘口阻塞,必须设法改进引流或瘘口堵塞的方法,使肠液的溢出量减至最少程度。
(2)敞露瘘口:使瘘口周围皮肤敞露,不加盖敷料,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果发现局部皮肤糜烂,可借助红外线灯照射使其干燥。
(3)保护瘘口周围皮肤:应用具有附着力强、收敛、耐消化液腐蚀等特眯的复方氧化锌油膏保护瘘口周围皮肤[4]。肠瘘管理较困难、局部肠液溢出较多时,可与敞露疗法相结合,白天敞露,夜间休息时涂敷油膏,并加盖敷料包扎。
2.2.4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高位肠瘘的病人丢失消化道液较多,每日可达2000-3OOOml或更多,需详细记录24小时的出入量,并测定电解质,以作为静脉补液的依据[5]。对于低位肠瘘或低流量的肠瘘(如漏夜小于300ml)的病人,可适当予以口服补液;为减少肠液的分泌丢失,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生长抑素。
2.2.5 营养护理
需注意热量、蛋白质和氨量的摄入,以使机体处于正氮平衡,促进肠瘘的愈合,为手术创造条件。途径如下:
(1)经空肠造瘘内滴入24%的要素饮食1OOOml,可供给1800kcal的热量。
(2)遵医嘱输入静脉高营养液,注意流速及无菌操作;常见配方:50%葡萄糖250ml,5%水解蛋白500ml,辅酶A100单位,ATP40mg,10%氯化钾30ml并人复方氨基酸500ml,每天可滴入2个单元。
(3)口服补充。能口服的尽量口服,早期口服者漏出量较多,只要有充分的引流,良好的护理,漏出的液体会逐渐减少。
2.3 健康指导
2.3.1 指导患者进食
由于肠瘘病人长时间未能正常进食,并且手术要切除一部分肠段,导致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所以在开始进食的时候饮食应该以低渣、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为主;当肠功能逐渐恢复,可随之增加脂肪及蛋白质的摄入量。
2.3.2 指导患者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在瘘口封闭后酌情进行适当的床上主动、被动及下床活动。早期从被动性肢体活动开始,指导患者作肢体屈伸运动等。根据患者身体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适当在床上自行活动,可逐步加大运动量[6]。
3 结 果
100例患者经术前护理干预后,86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达98%;95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达95%。
4 讨 论
肠瘘位置不同,其反应出的病情也会有差异。相对来说,肠瘘位置较低的患者,其水、电解质丢失比较少,一般不易引起严重的代谢紊乱,但易导致继发性感染;而肠瘘位置较高的患者,其全身性生理病理变化会比较大,水、电解质的丢失较多,易发生代谢紊乱且比较严重。肠瘘的术前护理对手术的实施及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术前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肠瘘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护理水平的提高,具有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