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中心型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8-01-29王健菊任红怡
王健菊,任红怡
(贵州财经大学工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引言
太原市隶属于山西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是中部崛起战略中重要的省会城市。一直以来,太原市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煤炭、钢铁等重工业,随着绿色经济的提出以及环保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太原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传统的煤炭加工和钢铁制造不再占有突出的优势。[1]尤其是大数据战略的提出和省会中心型城市的建设,使得太原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太原市中心型城市的建立有利于发挥太原省会城市的带头作用,推动山西省其他市县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从而为中部崛起贡献一份力量,进一步实现我国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二、太原市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太原市委及市政府积极进行产业优化、着力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太原市人民政府官网数据显示,2016年,太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955.6亿元,同比增长7.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值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长较为明显,增长率为7.7%;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的增加值为437.73亿元,增长率为12.8%,这说明在2016年,太原市金融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也有所增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其中交通、水利等公共设施和公共管理的投资增长幅度最大,相比于2015年,分别增长 36.9%、25.9%、64.1%。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太原市的社会公共事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2]
其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数据显示,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69元,比上年增长6.9%,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5年相比,均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太原市委、市政府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了对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2016年,市政府全年发放最低保障资金3.41亿元;同时,在城镇和农村建立各种临时救助站,全年共救助贫困居民20000多户,切实保障了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3]
再次,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太原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2016年,太原市拆除了300多家污染严重的化工、煤炭企业,新建多个污水处理厂,以防止污水排放对附近水源造成污染;对公交车和出租车进行改造,公交车全部使用天然气,出租车也替换为纯电驱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此外,太原市政府还积极倡导植树造林,建设城市休闲公园、截止到2016年,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城区绿地率为36.7%,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有所降低,说明太原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
最后,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太原市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交通建设,进一步改建了160多条城市主干道,[3]并初步建成了新的快速交通体系,完善了城市立交系统,地铁线也全面投入建设,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与此同时,太原高铁南站也顺利投入使用,太原市民在旅游出行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交通工具日趋多样化。
三、太原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原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太原市的城市建设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创新驱动力量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城市管理水平不高,整体服务意识不强,燃煤污染依然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3]
(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性明显 太原市人民政府网的数据显示,2016年太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 2955.6亿元,仅为深圳(19792.6亿元)、广州(19610.94亿元)等沿海城市GDP的 1/6,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另外,太原市的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1.3%、36.1%、62.6%,其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小,第二产业居中,农业对于太原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为薄弱,三大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明显。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为69.92亿元,重工业增加值为501.89亿元,远远高于轻工业,两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也较为明显。除此之外,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91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632元,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这说明太原市城乡发展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2]
(二)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新兴产业基础薄弱 在太原市经济增长的各个环节中,传统重工业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为87.8%,以煤炭资源为原料发展的电力、热力供应和以钢铁等为原料的金属制造,依旧是太原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2]新兴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较2015年相比,增长速度较快,但总体来说,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而且针对性的投资也低于对传统煤炭企业的投资力度,基础力量薄弱,不能很好地推动太原市现代实体经济的良好运行。
(三)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在太原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大量的务工人员涌入市区,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区的居民容量,将太原市区的范围不断向周边村镇扩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城中村问题也比较明显,城中村“脏、乱、差”的问题层出不穷。此外,由于太原市大量煤炭企业的存在,废弃物的排放仍然比较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
(四)社会服务意识不强,民生保障有待完善 太原市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便民服务及便民设施的建设并不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及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尚不成熟,居民的生活保障及看病保障均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公共场所的便民设施也经常遭到损坏,无人维修,居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这都不利于太原市中心型城市的建设。
四、太原市中心型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
大数据战略的提出,为太原市中心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太原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可以充分依托大数据的数字资源优势,着力分析太原市自身的资源优势及不足之处,基于云计算的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全面提升太原市中心型城市建设的水平。[4]
(一)实施创新驱动,协调经济发展 基于“大数据”的战略背景,太原市政府要积极抓住机遇,建立健全创业创新激励体系,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首先,要对三大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增加三大产业中农业的比重,以充分发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的基础作用,从而协调好三大产业的均衡发展;其次,设立科技园区,鼓励高科技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一个密集的数字产业园,以促进周边其他企业的发展;最后,太原市政府要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及法律法规,提高整体社会服务水平,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实体发展 基于“互联网+”及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新兴产业,网络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网络购物的兴起,导致很多大型百货商场濒临倒闭,实体经济的发展日趋衰退。鉴于此,太原市政府完全可以紧跟潮流,利用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优势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市政府可以依靠网络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市政府可以依靠“大数据”发展城镇旅游,实现智慧旅游,让游客自主选择旅游路线,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彰显太原市的“龙城”形象。[5]此外,“大数据+金融”、“大数据+营销”、“大数据+交通”等新兴产业模式也能有效的带太原市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培养高端人才,促进校企合作 高端人才的匮乏制约了太原市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科技人才成为太原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政府可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鼓励高校培养实用型的高科技人才;其次,政府应积极推动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帮助企业寻找高校中的合适人才,同时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减少后顾之忧;再次,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帮助高校建立研究所和实验室,在促进高校科研发展的同时,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最后,太原市政府也可以同其他市县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行互助的人才引进模式,促进双方的发展。
(四)健全城市管理,加强生态建设 城市基本建设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社会形象,针对生态环境治理,太原市政府要加大对重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城区街道的卫生管理,提倡居民监督,针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予惩治;针对城市管理问题,太原市政府应该积极完善城中村的相关建设,对支援城市建设出让土地的农民,尽量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取缔不法餐馆和旅店的经营,减少安全隐患,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五)完善民生保障,倡导全民共享 太原市省会中心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广大居民的支持,保障居民的日常需求是获得支持的基本路径。首先,建立健全对农村贫困家庭的补助机制,按照文件的规定,每年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相应的物资帮助,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其次,完善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减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同时也让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依;最后,利用大数据完善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公开政府信息,让广大居民能够充分共享城市建设带来的益处,提升全民幸福感。[6]
五、结语
本文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切入点,通过对太原市近年来发展状况的分析,相应地提出了太原市中心型城市建设的路径,旨在进一步促进太原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提高全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构建一个更为和谐繁荣的省会中心型城市。
[1]李 刚.山西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初探[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11):3-4.
[2]太原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http://stats.taiyuan.gov.cn,2017-03-20.
[3]太原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EB /OL].http:www.taiyuan.gov.cn,2017-04-06.
[4]俞立平.大数据与大数据经济学[J].中国软科学,2013(07):177-183.
[5]张建涛,王 洋,刘力钢.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应用模型体系构建[J].企业经济,2017(05):116-123.
[6]连镇殿,连 昕.大数据背景下城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0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