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生自信心提升的校本课程建设
——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五中学为例
2018-01-29
外来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指因家庭成员工作、政策性移民或非政策性移民等原因离开原来的学习和生活地,转入现居地附近学校就读的外地适龄学生。在经济快速增长、国际化合作逐步深入的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外来生的涌入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充满自信的人,会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认知与感受。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外来生由于环境的改变,会经历经济、文化、习俗、教育等多方面的冲突。在新学校,面对新教师和新教学方法甚至新教材时,有些外来生能迅速调整状态,以乐观态度面对变化,用积极的心理解决和应对困难;但大多数外来生会在适应的过程中出现成绩不突出、人际交往困难、自我定位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当人在经历环境突变时,会对其同一性的形成产生挑战,导致其缺乏自信、较难形成独立的意识和安全感,对其健康心理品质的提升带来压力。积极心理学也提倡积极人性论,即从主观层面研究人的积极心理体验,使人们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积极心理学倡导从个体层面研究人的积极人格和品质、培养人的积极性格、增强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外来生的自信心理与本地学生相比显得较弱。对于外来生较多的初中学校,学校应在充分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建设校本心理课程,科学提升外来生的自信,为外来生构建公平、和谐、自由的学校氛围,从而预防外来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也为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提供保障。
一、外来生自信心提升校本心理课程建设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校本心理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主组织、自主实施、自主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和思想差异,满足不同个体的特殊需求。
2.实践性原则。
实践和活动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主要途径。校本心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问题。通过情境的设置和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增强实践能力。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情景剧、辩论赛、歌舞、朗诵、游戏等,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协调性原则。
校本心理课程的建设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学校、社会、家庭的关系。校本心理课程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与参与,更需要社会力量和家长成员的理解与支持。只有三方目标一致、协调合作,才能使校本心理课程达到预期的效果。除此之外,校本心理课程的设置也需要与国家课程相互协调、互相弥补,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外来生自信心提升校本心理课程的具体内容
1.校本心理课程帮助外来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体系。
埃里克森认为,积极的自我应该是自主的、独立的、勤奋的、忠诚的,有创造性、爱和智慧。拥有这些特质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呈现出积极的心态,对自己能否成功解决问题形成正能量的预测,从而对问题进行创造性地解决。
要正确地评价自我,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不妄自菲薄,对自己评价过低,也不骄傲自大,对自己评价过高。拥有良好自我评价体系的人,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在解决问题时合理运用自己的优势,又能直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实践中扬长补短。要使初中外来生的自信心理得以提升,校本心理课程的设置首先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
因此,我校面向学生开展了“两自”教育,即“懂得自赏”“能够自律”。通过开展自我赏识教育,所有学生,尤其是自信心较缺乏的外来生可以充分觉醒,使生命状态得以舒展,并认识到生命的独一无二,从而从心理上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自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我校校本心理课程通过“你眼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撕掉不良标签”“今天我当家”等一系列课程内容的实施,以及以团队建设和素质拓展为核心的校外活动的组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使学生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体系。
2.校本心理课程帮助外来生学会积极地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自我暗示的工作原理和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不谋而合。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能够决定成功概率的大小。因此,在外来生自信心理提升的过程中,我校校本心理课程注重引导外来生设立合理的期望值,把行动目标确定在能力范围之内,定期检查目标实现的情况,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形成良性的自信心理提升的循环,使外来生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获得成就感。
具体来说,为提高外来生的自信心理,我校校本心理课程设置了不同情境的工作坊。在工作坊中,外来生群体经常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以情境化的方式加以展现。学生们被鼓励用积极、乐观的方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我校每年选取一个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成功化解问题的优秀案例,在“河边草心理节”上以心理短剧的形式加以呈现,深化外来生对积极自我暗示的理解和运用。
3.校本心理课程帮助外来生获得更多的同伴支持。
同伴的理解和陪伴会让外来生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他们更愿意在同伴的协助下合作解决困难。这种同伴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也会促进外来生以积极的心态适应学习和生活,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我校校本心理课程重在消除学校内部本地生和外来生的界限,为外来生创设和谐互助的校园文化。在思想意识方面,我校的校本课程设置了“当我孤单我会想起谁”“友谊之花在我身边悄悄绽放”“我的班级我的团”等特色专题活动,通过对班级内部本地生和外地生互敬互爱案例的宣传和对典型人物的学习,拉近本地生和外来生的距离,为外来生获得更多的同伴支持创造可能。在氛围营造方面,我校的校本课程通过对校内显性校园文化和隐性内涵文化的营造,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外来生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感受到来自同伴的支持与鼓励,并在健康、温馨的氛围中逐步提升自信心理,获得归属感,从而创造更多的成功。
4.校本心理课程帮助外来生通过多方的自我展示获得成功体验。
针对外来生可能出现的成绩不突出、缺乏爱好等问题,我校开设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意课程,如航模制作课、围棋课、舞蹈课、昆曲课、演讲口才课、泥塑课等供学生挑选。文化成绩不突出的外来生可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创意课程,在学习中不断发现兴趣所在,开发新的技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冲淡文化课程落后带来的挫败感,从而使自信心理得以恢复和提升。我校还给外来生创设更多自我展示的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鼓励外来生大胆参与自己擅长领域的比赛。学生通过专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外来生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感受,从而自信心不断得以提升。
5.校本心理课程帮助外来生创设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外来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父母关系和睦的外来生较易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会将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在遇到问题时也会选择和父母沟通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在情感方面更容易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理解和尊重,有更大的勇气面对崭新的环境可能带来的不适感,提升自信心理。因此,我校校本心理课程在为外来生创设和谐家庭氛围方面做了以下努力:帮助学生培养“感恩意识”;协助家长理性看待孩子的问题。我校校本心理课程开设“感恩教育”系列专题,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如何能感恩,培养学生成为有情怀的合格的新时代中学生,尤其让外来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面对青春期学生情绪变化快、处理问题急、学业压力大、文化冲击强等问题时,我校又面向家长群体开设了“家庭教育大课堂”,将专家建议和优秀家长的做法分享给全体家长,并建立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家长推送有益学生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课程,为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创造可能。
三、外来生自信心提升校本心理课程建设的注意事项
校本心理课程是基于初中生群体中可能出现或已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预防和干涉而设置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应该在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设置有针对的课程,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测,及时总结、修订、完善课程内容。校本心理课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反映学生心理变化的年轻的课程。
校本心理课程的建设和深化需要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完善的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心理教学经验。过硬的教师专业素养是校本心理课程发展的保障,教师能否敏锐地发现潜在问题、巧妙地应对突发状况、睿智地将问题转化为机遇,都将影响课程的发展。此外,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说服力。
初中生处于自我认知的关键阶段,自信心理的培养和提升对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学校教育应该在对外来生群体心理特征和家庭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科学地开设校本心理课程,为外来生创设和谐、平等的环境,培养外来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外来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