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恩父母
——高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64期
关键词:内观养育之恩意图

【活动目的】

1.以内观疗法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具体地、深入地感悟父母之爱。

2.通过反观,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父母关爱的不足、反哺的不足,引发他们的歉意或内疚之心。

3.通过调查、比较、交流、分享等,让学生加深对父母的了解,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4.让学生学习感恩,学会表达,将感恩意识和感恩行动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分组(参与者随机抽取纸牌,抽取同类别的参与者为一组;或者以报数方式分组,报数同号者为一组。一般分五个活动小组)。

2.欣赏当代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多媒体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师:这首歌曲大家都知道,叫什么?好听不好听?听了这首歌,看了油画《父亲》,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的心情怎样?请说说你的感受。

生1:父爱如山。

生2:母爱伟大。

师:同学们,《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真动听。是啊,妈妈是多么伟大,有妈妈的日子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他们还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自己的内心,具体地感受父母给予我们的温暖。

我们今天走进内心的主要形式是讨论,讨论的主题是父母。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讨论。

设计意图:随机分组,目的是突破原有的班级组织结构,以便学生深入交流。欣赏油画、歌曲都是为了渲染气氛,导入课题。

二、感知父母

1.PPT展示讨论内容。

讨论目的:

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上深刻认识父母、了解父母。

不忘自己的过去·珍惜现在·发展未来:我们的成长都跟过去有关,我们的现在将影响未来发展,我们将来要更好成长,必须重视过去和现在。

实现超我·自我·本我的协调:超我是理性的我、道德的我,自我是现实的我、中立的我,本我是感性的我、欲望的我,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不是全理性的,必须三者协调才能发展。一个人行为的改变也是如此,三者都触动了,才有可能改变,只在道理上懂是没用的。

关心父母、学会感恩。

讨论要求:

全体参与、真诚打开(越是能打开自己,越能给自己成长的力量)、倾听(当别人在交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不评价,仔细聆听,这就是对对方的最大支持和尊重)、分享(从分享中你能获得更多的启迪)。

2.学生小组讨论。

讨论1.从小到大,父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小组交流。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父母?

生:哺育我长大,带我到商场玩,带我到动物园,带我旅游,陪我读书,我病了带我到医院看病……

师:当你讲到父母为你做了那么多的事时,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你的心情怎样?

生1:父母为我做的事情,说都说不完。

生2:我的爸爸、妈妈真好!

师:听别人讲父母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生:天下父母都一样伟大。

讨论2.从小到大,我为父母做了哪些事?

师:谁愿意说说你为父母做了些什么?

生3:很少。

生4:没有。

学生代表交流后,当场调查。

小调查:我为父母做什么?

(1)你为妈妈洗过脚吗?

(2)你为妈妈泡茶吗?

(3)你知道爸爸所穿衣服的大小吗?

(4)你知道爸爸年轻时的理想吗?

(5)你知道妈妈的兴趣吗?

(6)在自己的生日送鲜花给妈妈吗?

(7)主动询问过爸妈的烦恼吗?

(8)爸妈生病的时候,你全程陪同过吗?

师:长这么大,你还没有为父母做什么事,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感受?你的心情怎样?

生5:真遗憾!

生6:不好意思。

讨论3.从小到大,我给父母制造了多少麻烦?

小组交流。

师:我们不能给予父母什么,却给父母制造了很多麻烦,讲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内观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层层递进。要反省自己对于别人采取的行为,必须先梳理这三点具体的事实,从隐性层面上升到显性层面。巨大的反差,可以使体验感更深刻、触动更强烈。要说明的是,内观思考是把自己错误的待人感情或事件暴露出来,团体辅导中要注意分寸。

三、感受母爱

师:在父母的呵护下,我们无忧无虑地成长。可以说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多,回报父母的少。让我们再一次听一听这首《烛光里的妈妈》吧。你可以把眼睛闭上,在脑中回想你父母给予你的温暖。

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三个问题的铺垫,再次设计聆听《烛光里的妈妈》环节,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情感的流露会更真切。有的学生会不由自主落泪,这是深刻反思、内观的必然结果,也是爱的重新体认。

四、感念父母

讨论4.我现在准备做那些改变,做得跟以前不一样?

小组交流。

师:谁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

生7:我一定要为父母做点什么。

生8:我首先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师:听别人讲父母的时候,你又是什么感受?

生9:我觉得我很不懂事。

生10:我不能再顶撞父母。

生11:我觉得我父母对我实在是太好了!

生12:我觉得我父母已经很不容易了,将来我要好好报答他们。

讨论5.我将来有什么计划,让我能对父母更好?

小组交流。

师:谁愿意分享一下你的计划?

生13:考个好大学,将来报答父母!

生14:我要为我的父母买个大房子,让他们将来好好养老。

师:父母的爱是温馨的,反哺父母是做子女的本分。这不仅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资本,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力量。看,我们的父母正在一天天变老,他们需要的不多,一个甜蜜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一个大大的拥抱,都会温暖地牵动他们的心。

设计意图:在内观基础上的行动更为重要,不仅要让学生对父母有充分的感受,更要让学生产生改变的行动,这就是这个环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五、情感互动

师:如果你的父母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生15:妈妈,我爱你!

生16:妈妈,对不起!

生17:紧紧拥抱母亲。

师:如果父母不在眼前,就用“空椅子技术”——妈妈,我想对你说。

生18:妈妈,以前我真不懂事,对不起。

生19:妈妈,你是我的好妈妈!

设计意图:改变易从“心”开始,但行动改变比较困难。因此,创造适当的条件,让改变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是最需要的一个环节。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把对父母的爱说出来,表达出来,落实到行动上。

六、活动结束

师:播下一粒种子,收获的是整个秋天;洒下一缕阳光,照亮的是整个世界;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收获的是无尽的快乐。爱是一种付出,爱也是一种享受。然而,懂得感恩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享受父母的爱,享受生活,但缺少了感恩就不是最幸福的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并用我们的行动表达对他们的爱,真正做一个最幸福的人吧!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结束环节,既是本节辅导活动课的总结,也是本节课的主题升华。

七、拓展延伸

师:我们不仅要知道该做什么,更要看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做了什么。我想不用我多说了,请你们以实际行动、以你们认为合适的方式来表达你们的感恩之情吧。

设计意图:在团体动力下,学生行动改变的意愿也许很强烈,但关键看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因此,必须将本活动加以延伸,把改变的要求贯彻到课后。

【教学反思】

青春期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增强,生活依赖性减弱,亲子关系不如童年期和谐。此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思维的整体性、辩证性未完全建立,同一性会出现矛盾,种种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致使青春期学生对父母理解不全面,逆反心理明显增强。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理解父母,反省自己在亲子沟通中的不当,领悟爱需要正确的表达方式,重新梳理亲子关系,体会相互的爱,对于协调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非常重要,这是本活动设计的主旨。

在课程设计方面,本课题用语言和音乐设置情境,通过讨论、调查等一步一步让学生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真正打动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行动想做。音乐和场景必须设置好,这样既能引导参与者投入感情,加深体验,更能深化主题。

需要说明的是,小组交流必须人人参与,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反思,学生才有深切的体会。

本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内观疗法。“内观”指“观内”“了解自己”“凝视内心中的自我”之意,通过设置特定的程序进行“集中内省”,以达到自我精神修养的目的。内观疗法也可以称作“观察自己法”“洞察自我法”,通过内观,学生懂得爱父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爱他人,学会感激,学会回报,也就学会做人。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也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学习、工作、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猜你喜欢

内观养育之恩意图
内观疗法你听说过吗?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青年艺术100』总监彭玮解读:IN/OUT的内观与反思
内观疗法在抑郁症康复期中的应用
瞿重新
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述情障碍干预研究
活着还能保持这些
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