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校本课程建设
——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为例

2018-01-29宋喜霞

江苏教育 2018年64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校本

/张 烨 宋喜霞

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和研究取向,最早主要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F.Bobbitt)确定的,他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显露人的潜在能力的过程,它与社会条件有着特殊的联系”。鉴于教育是要使学生为成人生活做好准备,我们首先应根据对社会需要的研究,来确定课程及其目标。在博比特看来,最科学的方法,是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研究,发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并以此为课程的基础。

2010年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多个文件都明确指出:“高中阶段教育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但在具体的学校教育活动中,囿于领导理念、师资队伍、内容结构、场地设施等诸多限制,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仍为零敲碎打式地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设置心理信箱、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施个别化干预等方式来加以开展,缺乏系统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为此,为了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活、适应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调整原有的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急性思维,宜自上而下,从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出发,开发并实施结构化、系列化的校本课程。

一、生活适应性:校本课程需求分析

在人本主义者看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意识不到的自我,课程必须帮助学生将这个自我展示出来。为此,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教育理念,以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达到学生全面健康的自我实现。那么,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整合需要,就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本着这条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关注的重点,应从传统教材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个体的主体感悟,从问题学生的心理干预转向全体学生的发展预防,应以学生现在的生活需要和未来的发展适应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原点和行进远点。基于此,笔者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二、高三全体学生为样本开展了学生心理需求情况现状的调查,以此作为开发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

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对与人交往和相处的能力、学习方法、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是最集中的。所以,在课程化建构过程中,学校就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等进行了明确的定位。

二、生成性调适:校本课程目标分析

按照泰勒的课程目标分类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应指向“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将本课程的行为目标定位于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合理控制情绪、有效进行时间管理、科学开展生涯规划、积极提升自我,掌握适用的心理调节方法。从课程内容目标而言,则要求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者利用展开性目的来设置目标。所谓展开性目的,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课程实际进展中学生呈现的基本心理状态而定的即时性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展开性目标注重的则是过程。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开放性、全程性,在课程整体设计统领性目标的有效指导下,着重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行为目标的静态设计与展开目标的动态生成关系的有效处理,帮助学生在参与式学习或活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即时调整教学目标,解决成长的烦恼,获得真实的体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三、发展性铺陈:校本课程内容分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安排应遵循学生中心的课程理论,该理论坚持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编制课程。据此理论开发的课程的特征为: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亦非社会问题,而是学生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着眼点应该是发展中的学生,应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来研究课程内部的结构和体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就是在遵循上述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将课程内容编排成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我认知篇。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自我意识接近成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出现矛盾、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出现矛盾等,很多学生会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等途径,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进行全方位、科学、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便于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如使用气质量表,分析出自己的气质特征,以及气质特征的优劣势,帮助学生明了如何运用自己的气质特征来扬长避短,进而指导以后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取向。

第二部分:自我调节篇。

在当今乃至未来社会中,竞争、合作等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因为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学生在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同学和谐相处等心理偏差时常可见,因此,自我调节也是心理课程关注的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安排了情绪的调节、人际交往方式的调节(包括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方式原则)、耐挫能力的培养等。

第三部分:自我提高篇。

在未来生活中,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等是导致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可以安排思维训练、观察能力训练、记忆能力训练等各种能力提高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实施观照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四、体验性实施:校本课程方式分析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内容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成课程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讲究内容的科学性,又要有一定的知识性,但不能把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成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单调传授,而应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更多情况下,教师主要是通过设置一定的心理情境,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产生一定的心理体验,或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帮助学生产生必要的心理感悟,最终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

为此,学校在调研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点及发展规律为依据,借鉴激励、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强化协作学习、个体内化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心理课堂”结构模型的构筑,研究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内容、策略和评价,积极关注学生的潜能挖掘和生命发展,提升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技术,促进课程目标向课堂教学实践的转化。依据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为前提,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力图使教学活动中每一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行为都投入学与教的活动中,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自主意义建构,提高自身的批判意识和反思能力,提高改变现状的自信心,自主发展智慧,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和参与实践能力。

五、反馈性提升:校本课程效能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团体辅导或个体干预方式,应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中之重,要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理念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引领教学改革。为此,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团队,努力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班级、课堂,开展以班为单位的小型多样的教研活动,使教学研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人人参与的,以解决团体辅导或个体干预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提升团体辅导水平与个体干预质量为目标的实践性研究,不断从具体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掌握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改革的第一手资料,以便总结、反思、改进、提高,使课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上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同时,学校还通过政策倾斜、建章立制等方式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坚持开展常态化的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及时解剖与总结团体辅导或个体干预的得与失,重视挖掘得失背后的原因,从中不断获得对团体辅导或个体干预规律的认识,提升团体辅导或个体干预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团体辅导或个体干预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2014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要求,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并做到目标清晰且切合学生实际;(2)团体辅导或个体干预内容的组织是否做到对教材处理得当,突出重点和难点,并能联系生活实践,拓展学生的思维;(3)团体辅导或个体干预结构的安排是否疏密有致,具有逻辑性与节奏性;(4)团体辅导或个体干预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是否与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实际相统一,体现有效性;(5)团体辅导或个体干预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充分、对症下药等。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乎学生的人生,关乎学生未来可能的美好生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用超越对与错、好与坏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用积极的并能观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与方式来整体设计、有序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才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和追寻人生的理想、生活的意义、自我的价值,并将学生培养成热忱地关注、主动地融入、积极地悦纳、敏锐地把握、理性地分析、睿智地调节、创意地改造生活并超越生活的主动行为人。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校本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