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
——以江苏省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校本课程为例
2018-01-29
一、“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实施指导思想
江苏省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开设了“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通过开展成语故事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仁义敦厚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感恩图报的品质、勇于担当的胸襟,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引导教师提高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积淀丰厚的人文素养,提升心理教育素质;进一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构建儒雅向上的和谐校园。
二、“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实施目标
(一)创编校本教材
创编一套相对完整、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有丰富内涵和较强心育功能的“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校本教材。该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需求,按年级段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集成语故事讲述、出处说明、意思理解、相关成语链接、心育理念于一体,并配上相应成语的插图,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
(二)挖掘心育要素
挖掘成语故事中的心育要素,让学生在赏析、品味成语故事时,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提高品德修养与心理素质,在诵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促进文化积累
认识成语故事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能阅读、理解相应学段成语故事,有比较丰富的成语积累,适当运用成语进行表达,发展语言与思维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四)加强课程资源开发
开展“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教学实践与研究,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注重与语文、品德、心理健康等学科课程的融合,提升教师多元智能学习研究、创新实践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实施方法与措施
(一)课程设置及实施内容
“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置在班会课时间,每两周进行一次,每学期总学时为10~12个课时。教师由班主任兼任,做到有课程实施方案、教学计划与进度、教学设计、阶段总结、质量监督、考核评价等实施材料。
以“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六年级分册《负荆请罪》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介绍课程实施内容:
教学目标:了解《负荆请罪》的故事及意思;体会蔺相如宽宏大量、不计个人得失和廉颇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的品质;懂得接纳冲突,能够求同存异;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化解冲突,积累与人交往的策略。
教学准备:成语故事视频、作业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师提问,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学习成语,感知故事:播放《负荆请罪》成语故事视频;了解故事内容,学习概述故事;讨论交流人物特点,进行语言训练。
三、感悟冲突心理,学习化解策略:回顾成语故事,感悟冲突及其化解办法;讨论评价廉颇、蔺相如的人际交往策略;情景讨论:你听到一个与你有矛盾的同学在和别人说你的缺点,这时你会怎么做;分享交流:同学们提供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最好,为什么。
四、互动交流,共享妙法:学习“同伴冲突解决五步法”;小组交流:你和同学之间有难以解决的冲突或矛盾吗?请运用所学方法,主动化解。
五、课外延伸: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化解冲突的方法,帮助朋友和家人化解人际交往中的矛盾。
(二)保证课程实施的师资需求
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展示、课题研究等途径,开展“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构建课程实施的强大团队,结合校本研修的管理机制,加强专项培训,保证课程实施的师资需求。
(三)融合多样的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学习与教育活动,与少先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相融合。
(四)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积极与相关学校、教育机构合作,加强交流,促进“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打造。
(五)加强课程实施管理机制
学校领导小组始终对课程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参与研究,建立和制定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制度。逐步加大对“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投入,对参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成语故事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实施建议与要求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成语故事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成语故事学习的方法。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三)发掘成语故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从自我、学习、情绪、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生涯与生命六大领域,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确立内容关键点,使六册教材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呼应。教师应该根据成语故事学习的特点,注重接纳与引导,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探究;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重视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专题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将家长纳入其中,形成课程教育的全方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