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育的勇气
2018-01-29
自1986年走上讲台,至今已经32年。回首32年的教学生涯,前17年在海南省中等师范学校任教育心理学专业课教师,获得了海南省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心理学科青年教师第一名、海南省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心理学科教学能手等荣誉,被推荐担任海南省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心理学中心教研组副组长。
2003年2月起,我担任中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开启了新的征途。在15年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历程中,我收获了一系列的成绩:海南省2008—2012年心理健康教育学科骨干、海南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2010年)、2011—2014年海南省首批中学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015—2018年海南省首批中学卓越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海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2014年)、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卓越人才(2016年)、海南省拔尖人才(2018年)。
细数这一路的收获,不难发现其中始终闪烁着一些共同的要素。正是这些要素给了我教育的勇气,也成就了今天的我。
一、热爱与执着
我最庆幸的是这辈子从事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可谓一见钟情且一往情深,我是要与教师这个职业白头到老的。
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就像那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所唱的一样。初中毕业那年,怀揣对小学班主任林老师的崇敬和喜爱之情,15岁的我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师范。面试官问我为什么要报考师范。我说,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只因遇见了喜欢的老师,自己也想成为那样的好老师。
师范毕业后,我们84届中师生参加了广东省(当时海南属于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全省的统考,我以年级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广东省第一批中师保送生。大学毕业那年,家里给我联系直接转行到政府机关,我却固执地一头扎进学校。此后,还有几次转出教师行当、升迁的机会,我都婉拒了。我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还能有比教师更美好、更适合我的职业。虽然32年的教师生涯里时不时会有沮丧、有挫折,但外界的不利因素从未动摇我想当一名好老师的决心。
二、阅读与写作
在我的个人成长、专业成长中作用最大的因素是阅读与写作。我的阅读是从7岁开始,写日记是从15岁开始,至今已分别持续了45年和37年,阅读和写作成为我深入骨髓的习惯。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对人性、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给我的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让我更容易聆听学生的心声,在回应学生的问题时,有更多的资源、更广的视角可分享。写作则帮助我整理阅读和经历中的所得所思所想,使我的思考有深度、有逻辑、有记录,提升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阅读和写作还是自我调节和自我滋养的主要途径。我坚持每月读书2~3本,每年读书24~36本。2016年开始,我坚持利用早读、晚读、做饭的时间每周听书一本。数十年来,我坚持写生活日记、教学故事、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管理日记、自我成长手记、心理辅导手记、妈妈手记等,用文字记录我行走的足迹。我很享受这种读无用之书、写无用之文字的状态,且收获颇多,如越来越爱生活,越来越有勇气和自信当好老师,我对课堂的驾驭和对学生问题回应更加富有智慧。2016年6月起,我应邀在《海南日报·教育周刊》开设“惠君信箱”专栏,撰写专栏既是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平台,又是规范写作方式、提升写作能力、促进深度思考的自我成长和专业成长机会。
三、实践与反思
我是一个实干的行动派,阅读每有所得就会跃跃欲试。2003年,从海南中师教育心理学教师转型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我曾一度迷茫、不知所措,一开始,只能借助书店买到的教材摸索着开课。但我不甘心模仿他人,因此,课前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需求与期待,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期待选择课题和素材。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再用问卷调查了解课程效果,借用学生的视角筛选出合适的课程内容,在下一轮课程实施中予以充实、完善。我坚持写教学反思、写教学故事,记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精彩片断、师生互动的精华、课堂教学的得失,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慢慢地,我从借鉴、模仿他人的经验到有了自己的思考、实践。2004年开始,我尝试独立开发适合本土、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将心理健康课与初高中学段学生的发展任务、学业任务进行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贴近学生经验,为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服务。2005年,我初遇团体心理辅导,被其强大的团体动力、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深深吸引,于是,开始思考将团体心理辅导技能运用于班主任培训和高中心理健康课程中,从此开启了我独树一帜的“参与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开发与实施”之旅。自2007年起,借助课题“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的研究之便,我将团体心理辅导理念和技术全面运用于班主任培训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并实施了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团体辅导课程方案。这个课程方案将团体辅导技术和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任务进行整合,把班主任带进团体辅导课堂,建立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师的联盟,使心理健康课程的功能延展至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营造安全的防护网。这个课程方案在实施了7年之后,以课题“未来从‘我’开始——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团体辅导课程方案”参加海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荣获2014年海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特等奖。
四、课题研究与课程开发
热衷于探究、用探究增加教学的乐趣是我教师生涯的常态。我借助课题研究,将教学中的困惑清晰化、课题化,借助课题研究整合资源,开发相应的课程,从而保持课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性,使心育课堂贴近学生的成长和生活,紧扣时代的脉搏。
自2007年始,我始终坚持借助课题研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2007—2010年,我主持省级课题“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希望借助课题的研究,促进实施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长的系列课程,同时将班主任纳入心育联盟,加强心理健康教师与班主任的合作,将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资源最大化,以拓展心育的功能。2010—2013年,我主持了国家级课题“团体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将团体辅导的技能迁移至学科课堂教学,让更多的教师掌握团体技术,懂得运用团体技术营造安全、温暖、富有活力的课堂。2014年4月,我的研究成果“未来从‘我’开始——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团体辅导课程方案”,荣获海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特等奖;同年9月,个人专著《未来从“我”开始——高中自我同一性团体辅导手册》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4—2016年,我主持省级课题“高中生青春期教育电影课程设计与实施”,重点探究借助团体辅导的形式和电影媒介,对高中生实施青春期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想借机带领工作室的年轻教师全程学习如何做课题研究。2016—2017年,主持海南省高考综合改革课题之样本校课题“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的研究。以上的课题研究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团体心理辅导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始终关注团体技术在创建温暖安全且充满动力的课堂中的应用,始终将积极关注、积极赋义、积极行动运用于课堂回应、控场、保持等环节。我发现,以某种自己擅长的领域为据点不断地拓展是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拓展心育应用空间、提升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使材料系统化、思考深刻化、逻辑化的过程。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使我加深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加深了对团体辅导理念与技术运用的思考,提升了实践能力和资源的整合能力。
借助课题研究的便利,我开发并实施了系列课程: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团体辅导课程、高中生青春期教育电影课程、高中生生涯规划辅导课程等。同时,我还借助主持工作室活动的机会,实践并完善高中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开发系列教师培训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尝试从阅读和学习中得到的新经验、新理念、新做法。每有发现都是惊喜,每次尝试都有收获,如此做教育可谓其乐无穷。
五、自我成长与拓展可能
2015年,我开始思考如何突破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如何突破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要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行走是需要勇气和定力的,我得找到让我心安理得、自在笃定地行走下去的理由和支撑点。
我想到了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中的一段振聋发聩的话:“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开始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很庆幸,我做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诚恳地教书育人,真实地呈现自己,把自己与学科、课堂、学生融为一体,尽情投入和享受课堂。
我始终牢记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身为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准备的这桶水比其他学科教师的要更丰富。心理健康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设计自己的人生,首先要拥有这些勇气和能力。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用心聆听学生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分享,用心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精心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生活处处是课堂,时时处处都是自我觉察和觉察他人的舞台。
一路行走,一路寻找着教育的勇气。蓦然回首,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可清晰地看到一路行走的足迹中的一颗颗闪烁的珍珠,里面有热爱、激情和坚持,而赋予这些珍珠光彩的,是热爱学习、热衷探究、勤于实践、笔耕不辍。拥有强大的学习热情和自我觉察能力,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成就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才能永葆教育热情,这是自我成长、专业成长最恒久的动力源,也是我引以为傲、笃定自在的教育勇气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