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至诚”文化 书写幸福人生
2018-01-29
美丽的古运河畔,苍翠的大学山下,屹立着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名校——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原名“私立京江中学”,以下简称“镇江一中”)。学校由镇江商界巨子陆小波、早年参加辛亥革命的爱国民主人士冷御秋和知名爱国实业家严惠宇等人于1937年创办,校名几度变更,校址整体搬迁,但始终不变的是那块镌刻着“至诚无息”四个红色大字的校训石所散发出来的历史积淀和教育情怀。“至诚”两字,已融入学校的精神宝库,化为学校的文化标识,凝成镇江一中人奋发进取的不竭动力。
一、传承“至诚”文化,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奠基”
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必须是有特色的文化。钟启泉教授曾经说过:“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这就是‘内涵发展’的内涵。”镇江一中一直坚持走传承文化、提升内涵、优质发展之路,“轻负担,高质量,重基础,扬个性”的办学特色已初步形成。
(一)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品质
学校于2007年提出了把“问题导学”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旨在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品质。
“问题导学”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指向“问题解决”,即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来。二是课堂教学的内容问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三是课堂教学的过程以问题为纽带,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问题导学的课堂上,师生共同围绕“问题”展开双边活动,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研究的组织者、问题解决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学生既是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动参与者,也是问题解决的积极主体。
学校全力打造生态活力型高效课堂,营造以“146”为标志的安全、民主、生态、审美的课堂文化。“1”即一大目标——以高效课堂为追求目标;“4”即四种形式——以“问题导学”课堂模式为抓手、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师生对话为主要方式、以讲练结合为结构形式;“6”即六大要素——兴趣、导学、定位、思维、训练、互动。
(二)扬长培优、多元发展——拓展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空间
一方面,为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出台了《关于发扬“轻负担,高质量,重基础,扬个性”的教学特色的指导意见》,要求按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现状,科学定位各门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有差别化的课堂要求、作业要求和评价要求。目前,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70多门,选修课程每个年级不低于30门,组建社团90多个,100%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形成了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普及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选择。
另一方面,为拔尖群体施展才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学校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近3年来,学校共有300多人次在国家、省级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英语、作文竞赛每年获国家级、华东地区、省级一等奖的逾350人次。在江苏省金钥匙、小发明小创造比赛中,获奖人数占学生总数的30%左右。学校乒乓球队自2014年以来,蝉联镇江市高中组团体和男、女单打冠军。近3年,有58名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艺特长生被各类本科院校录取,32人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院校录取。
(三)工程推动,校本研发——打造德艺双馨、主动发展的师资队伍
1.规划引领。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细化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完善名师工作室制度、骨干教师考核办法、教师进修和学历提升激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2.工程推动。全面实施六大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高级后助力工程、学历提升工程和干部队伍培养工程。建有镇江市名师工作室3个,劳模工作室2个。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会,依托江苏大学、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江苏分院等机构实施高级后助力工程。学校获得了镇江市首批“教师发展示范校”荣誉称号。
3.课题拉动。近年来,学校先后有10个省级课题结题,其中两个省级重点课题“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分别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学校有四分之一的教师有自己独立主持的课题,参与了课题研究的教师达100%。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有1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85篇发表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教师占比超30%。
4.校本研发。学校鼓励教师跨学科开设校本课程,支持教师和学生举办个人作品展、出版专辑等。近3年出版校本教材24种,个人编写校本课程40余种。校本课程的开设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目前,学校有全国劳动模范1人,江苏省特级教师7人,正高级教师7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市属中青年骨干教师以上94人,一支以特级教师、中青年专家、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爱岗奉献、敬业乐群、博学善导、富于创新、精于研究”的教师团队正在形成。
二、传承“至诚”文化,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扬帆”
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必须是有情怀的文化。镇江一中的培养目标是“不求人人成大器,但须个个皆有才。要让能飞的飞得更高,能跑的跑得更快,不能飞又不能跑的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1.文化育人工程。(1)一雕塑——张海澄像。首任校长张海澄(1888~1965年),是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知名教育人士,他提出的“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服膺真理,服从纪律,服务人群”的办学思想,蕴含着反思意识、创新意识、权威意识、规范意识和服务意识,至今仍闪烁着时代的光芒。雕塑四周饰以喷泉,预示着“饮水思源”“源远流长”。(2)一广场——中轴线上的诚勤广场。升旗台东、西两侧的斜面用植被点缀出“诚”“勤”二字,广场周围配套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名言故事宣传栏,激励学生“诚于心,勤于行,知行合一,至诚无息,做新时代的弘毅之士”。(3)一湖——澄心湖。取名“澄心湖”,一语双关,既指秉承和弘扬首任校长张海澄的办学思想,有“不忘初心”之意,又可以理解为澄清、荡涤心灵,保持教育本真、倡导立德树人之意。湖的四周将以与学校整体风格相吻合的木结构的橱窗点缀为主,选取关于遵循教育规律、倡导立德树人的名言来渲染氛围。(4)一山——大学山。一是表明学校历史文脉的传承,我们将在这里修建时光隧道,让珍贵的历史镜头在这里定格。二是取“大学问”“大学者”之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勉励学生刻苦求学、立志成才。(5)一园——植物园。学校利用周边生态资源,启迪学生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还要读“心灵之书”,要亲近大自然,亲近生命。让教师和家长懂得既要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更要顺其自然,守候生命,静待花开,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6)一墙——知名校友墙。学校80周年校庆时,校友们捐赠了镌刻有“明德惟馨”的雄安石。我们将在它附近建一堵校友墙,寓言每个人在学校发展的历史上都能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学校不仅要把80多年来取得累累硕果的知名校友的事迹加以展示,更期望在校学生能够以他们为榜样,诚勤力行,卓越成才。
2.品格提升工程。“书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镇江一中创造性地开发“‘书信+’德育课程”,旨在充分利用书信这一特殊的交流和沟通平台,将书信和核心价值观、家校合作、健全人格培养、核心素养培养等德育因素相结合,以传统的书信形式来整合高中阶段人才培养的诸多要素,从教育教学的规律、人的成长规律、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等角度,来系统谋划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健康、充实、有尊严地度过3年的学习和生活,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3.全域阅读工程。从2018级新生开始,学校推出了“享读书单”,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阅读60部经典作品,具体包括“文化生活”“历史天空”“精神家园”“科学探索”“人物传记”“文艺美学”“文艺欣赏”“文学殿堂”等主题,旨在经过3年的阅读、鉴赏、感悟,把学生培养成有终身阅读习惯和思辨能力的忠实读者。
4.科学探究工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之一,所有学生必须完成60个左右理化生探究实验和6份有质量的实验报告,以培养观察、动手、统计、分析、合作、探究、创新能力,同时鼓励有兴趣、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参与大学先修课程的实验或课题研究。
5.艺体“1+1”工程。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艺术、体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借助社团活动、体育艺术节、运动会、迎新晚会等平台,让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升,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项随时可以登台亮相的艺术特长、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健体技能。
6.生涯奠基工程。以“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责任感、正义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珍爱生命、智慧生存、幸福生活,为生涯发展奠基。
今后,镇江一中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承“至诚”文化,聚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丰富办学内涵、提高办学效益,在建设高品质示范高中的道路上,“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