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检查技术在急性脊髓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运用价值及特征表现

2018-01-29孙立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状位脊髓炎脊髓

孙立国

急性脊髓炎(ATM)是以脊髓横贯性损害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炎性反应性疾病,发病后常表现为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该病按病因可分为疾病相关性ATM(明确病因)和特发型ATM(未明确病因)这2大类。磁共振成像(MRI)能高度分辨软组织,清晰扫描脊髓内部病变组织的位置、范围、性状等特征[2]。为明确MRI检查技术在急性脊髓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运用价值,现将我院30例患者MRI检查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4月—2016年7月到我院诊治的急性脊髓炎患者3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4~56岁,平均年龄(28.73±5.84)岁;症状表现:感觉异常18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2例。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脊髓炎相关诊断标准;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受损平面以下的传导束型感觉障碍;深浅感觉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但双侧严重程度未必对称;脑脊液检查示IgG升高或细胞数增多,可见炎性病变;MRI检查示脊髓肿胀、钆增强效应;发病4 h~21 d达高峰[3];临床资料完整;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放射性脊髓病、脊髓血管病等;髓外压迫病因及未明确病因者;认知、语言、意识、精神障碍者;依从性差、不配合检查操作者。

1.2 检查方法

本组30例患者均接受MRI检查:扫描仪器选用Philips Achieva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扫描方位选取横断位、矢状位[4]。扫描参数:横断位(TSE-T2WI):TR/TE为5 000/102 ms,层厚为6 mm;矢状位:TR/TE为400/7.8 ms(T1WI),TR/TE为2 750/135 ms(T2WI),TR/TE为2 500/60 ms(STIR),层厚为4 mm,层距为0.3 mm。给予患者13 ml造影剂(马根维显)静脉注射,行横断位和T1加权矢状位扫描[5]。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病变位置、范围、MRI表现与预后质量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变位置、范围

本组30例患者均为首次、急性发病,且其病变范围均较长(≥7个椎体平面)。发病前2周均曾出现过肢体无力与活动障碍,其中伴发感觉障碍21例,大小便障碍16例;发病前2周发生过呼吸道感染10例,其中伴发硬挫伤4例。本组所有患者中出现颈髓病变16例,胸髓病变14例;发生过脊髓肿胀9例,其中病变>3个脊髓节段12例。综上可见,脊髓出现炎性病变的位置与发生感觉障碍的脊柱平面相关。

2.2 MRI检查结果

MRI显示30例患者均出现脊髓内信号异常,其中颈段异常16例,胸段异常14例;具体表现:脊髓病变部位T1WI信号低,且T2WI信号高。所有患者平面蛛网膜下腔均变窄,且病变脊髓均增粗。

2.3 MRI表现与预后质量相关性

30例患者中预后不良16例,其中MRI表现为脊髓肿胀13例,多索状病灶8例,斑点状和斑片状病灶7例。3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4例,其中MRI表现为脊髓肿胀1例,多索状病灶5例,斑点状和斑片状病灶9例。脊髓未肿胀者的预后质量明显优于脊髓肿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可见,有无脊髓肿胀乃预后是否良好的关键因素,即若出现脊髓肿胀,则预后质量便较差。

3 讨论

急性脊髓炎多发于青壮年人群,病变部位多集中在颈段、胸段和腰段,其最突出的症状表现即为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障碍[6]。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常情况下,患者在发病前2周会出现腹泻、发热等病毒感染症状;此外,受寒、过劳、脊椎外伤等也可致病。除以上典型症状外,发病的脊髓节段处皮肤还会出现少汗、无汗、皮肤干燥等症状,且其临床症状也会随病变部位不同而显示出差异性[7],本组所有患者症状表现均为肢体无力、活动障碍,其中感觉异常18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2例。

MRI是临床对急性脊髓炎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唯一检查手段,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MRI能准确判断早期脊髓病变,且对脊髓中水分改变的反应颇为灵敏,体现出相当准确的组织比较性。其次,MRI可通过矢状位扫描清晰显示脊髓病变的位置、范围和性状。最后,MRI能有效排除脊髓中其他椎管内病变[8]。本研究中30例患者MRI影像表现均为脊髓内信号异常,其中颈段异常16例,胸段异常14例;患者病变范围均较长(超过7个椎体平面);其中出现脊髓肿胀9例,12例患者超过3个脊髓节段发生病变;所有患者均出现平面蛛网膜下腔变窄及病变脊髓增粗迹象;患者病变部位脊髓T1WI信号低、T2WI信号高。

综上所述,MRI检查技术在急性脊髓炎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运用效果较为理想,故临床应根据患者MRI特征表现及具体临床症状进行判断,以便为准确诊断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参考依据。

[1] 王瑞金,齐冬,李尧,等. 特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21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5,23(5):522-525.

[2] 胡鹏,欧光乾,丁浩源,等. 特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MRI征象及临床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7):1052-1056.

[3] 范磊. MRI在急性脊髓炎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医疗前沿,2011,6(8):68-69.

[4] 秦军,高勇安,秦文. 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视神经病变MRI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3):337-341.

[5] 王永栋,陈玉社,朱建忠,等.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MRI诊断[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1,22(2):111-113.

[6] 贾小霞. MRI在急性脊髓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3):83-84.

[7] 宋志文. 33例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2):128.

[8] 刘宇. 急性脊髓炎的MRI诊断及鉴别[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87-88.

猜你喜欢

状位脊髓炎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和防控
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薄层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像MRI研究
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不同扫描方法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显示效果的探讨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及MRI特征分析
针药结合治疗儿童视神经脊髓炎验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