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山莨菪碱软膏联合复方利多卡因软膏在血液透析患者穿刺中浅表麻醉效果的观察
2018-01-29陈震
陈 震
(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内瘘穿刺疼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导致患者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影响护士对此操作的成功率。而直穿疼痛除了具有内瘘穿刺引发疼痛带来的负面效果以外,还会引起所穿动脉痉挛,导致血流量不足的问题,影响了透析效果[1]。而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在治疗过程中对舒适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液透析患者在获得生命期延长的同时也面对着长期多次进行血管穿刺。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穿刺疼痛,将是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2]。为减轻患者局部穿刺的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对患者的穿刺前镇痛就显得尤为重要。内瘘及动脉直穿患者在接受透析治疗时首先必须接受较大穿刺针的穿刺,如果再使用临床上传统的有创的止痛方式,患者更不易接受。因此使用一种便捷、有效、患者又容易接受的表面外用止痛药物较为合适。
1 研究目的
比较单用复方利多卡因软膏与复方山莨菪碱软膏联合复方利多卡因软膏对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疼痛的影响。为透析患者减轻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血透室透析患者,年龄均在18岁以上,意识清楚、无语言及描述障碍并且穿刺部位无感觉障碍动静脉吻合内瘘患者。
2.2 纳入标准
①浙江台州市立医院门急诊血液透析内瘘患者;②非过敏体质,对山莨菪碱、樟脑、薄荷脑、利多卡因、丙胺卡因等无过敏史;③愿意接受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3 排除标准
①过敏体质,对山莨菪碱、樟脑、薄荷脑、利多卡因、丙胺卡因等过敏史患者;②有晕针历史者;③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4 退出标准
①出现不良反应,难以忍受,受试者自行退出;②出现严重不良事件;③试验中内瘘闭合的受试者。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选取经过纳排标准入组的50例患者进行自体单盲法对照的比较。1号组与2号组选用相同患者,1号组为患者第1、3、5、7、9……次穿刺例次,2号组为患者第2、4、6、8……次穿刺例次。
3.2 试验方法
操作前访视患者,并向患者讲解“长海痛尺”的使用方法,使其能理解并准确地描述其疼痛程度和注意事项。按常规准备用物。1号组选择穿刺前30 min选择患者内瘘,以血管走向用75%的酒精涂擦清洁,先涂利多卡因乳膏0.75~1.0 g/10 cm按摩5 min后再涂抹一遍按复方利多卡因乳膏0.75~1.0 g/10 cm,穿刺时清理局部皮肤并消毒。2号组选择相同部位,以穿刺点为中心,相同针号以血管走向用75%的酒精涂擦清洁,先涂抹山莨菪碱软膏0.5~1.0 g/10 cm按摩5 min后涂擦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5~2.0 g/10cm,穿刺时清理局部皮肤并消毒,其他操作均按常规进行。选用1名有经验护士(本人),固定专人穿刺操作,以保证手法无明显差异,以求结果准确与合理性,最后利用痛尺,询问并记录穿刺疼痛程度。两组穿刺失败次不予数据采集。
4 实施方案
4.1 资料收集
“长海痛尺”收集的患者数据量表
4.2 研究工具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北京紫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466);复方山莨菪碱软膏(甘肃西北合成药厂,批文950921)。“长海痛尺”(名词解释)
4.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可行性分析
5.1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是浙江温州医学院,江西九江医学院以及台州医学院等医学院的教学医院,院领导和护理部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视。课题设计、负责人有近十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5.2 血透室病源充足(200人),内瘘患者130余例,能保证有充足的样本量。
5.3 “长海痛尺”综合了描述疼痛量表(VRS)及数字疼痛量表(NRS)两者的优点经试用完全可以满足临床一线的要求。
5.4 本研究操作简单、便捷,临床可操作性强。患者通过该评分法测得的数据采集简便,操作性强[3]。
6 预期研究结果
通过应用复方山莨菪碱软膏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减轻患者局部穿刺的疼痛,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穿刺成功率,缓解患者对穿刺疼痛带来的负面影响。拟在国内二级以上杂志发表个案1篇,综述1篇,对本研究结果发表论文1~2篇。
7 年度计划与预期进展
(1)2015年8月~2015年9月:查阅相关文献,完成对现有研究的综述。
(2)2015年9月~2015年10月:按照纳排标准选择实验对象入组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收集一般资料。
(3)2015年10月~2016年7月:采集实验对象数据,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实验结果。
(4)2016年7月~2016年8月:针对收集资料进一步分析整理,撰写相关研究的论文并发表。
[1] 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8-114.
[2]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07-209.
[3] Bjerring P, Arendt-Nielsen L. Depth and duration of skin analgesia to needle insertion after topical application[J]. Br J Anaesth,1990,64:17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