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工匠之师”须突破观念局限
2018-01-29
长期以来,造成“工匠之师”培养受限的观念主要来自以下方面:一是世人鄙视。人们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普遍对职业学校师生持一种鄙薄的心态,缺乏对职校教师应有的尊重,整个社会尚未真正形成敬重“工匠之师”的良好环境。二是政府忽视。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培养“工匠之师”方面始终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完善、各类保障体系不健全、监管督查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工匠之师”的培养质量。三是培养职教师资的高等院校短视。这些高等院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纷纷离“职”转向,职教师资培养规模日渐萎缩,导致本不富余的职教师资后备力量更显薄弱。四是职业学校不作为。一些职业院校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在培养“工匠之师”方面缺乏改革创新举措,裹足不前,得过且过思想严重。五是职校教师自身倦怠。一些职校教师视工作为谋生手段,缺乏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缺少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有严重的职业倦怠,无法成为合格的“工匠之师”。
要突破上述观念局限,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尤为重要。
首先,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去审视职业教育及“工匠之师”培养的重要性,突出优先培养“工匠之师”战略,注重构建与完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包含企业参与在内的多元化“工匠之师”培养体系,给予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政策保障,尝试推出职教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研究制定吸纳社会能工巧匠、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到职校任教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职教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通过设立职教能工巧匠节、优秀“工匠之师”评比等吸引、激励人才的措施,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引导全社会关注“工匠之师”的培养,营造出人人尊师重道、个个敬重“工匠之师”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相关院校要有担当有作为。一方面培养职教师资的高等院校要恢复和扩大职教师资培养规模,着力拓宽高层次“工匠之师”的培养路径,如推行本硕连读贯通和职教硕士培养包项目等职教师资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教师资培养资格制度,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以满足各类职业院校的师资需求。另一方面各职业院校要敢于出重拳、出实招,强化师德师风师能建设,突破阻碍“工匠之师”成长的瓶颈;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拓展自身办学资源,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到职校兼职任教;注重校企深度合作,夯实产教融合通道,积极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类平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打造鲜明的、值得称道的办学特色,增强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三,职校教师要勇于自强。要加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设计,将职业教育发展与个人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以“四有”教师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思考中提升,在实践中创新,既要授业又要传承工匠之道,既要注重书本知识又要重视实践技能,既要修炼匠心又要格物致知,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匠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