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区域教育的先行者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治理透视

2018-01-29张俊平蒋保华朱茂勇

江苏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姜堰学校孩子

/张俊平 蒋保华 朱茂勇

·新闻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发展到目前阶段,在时代的变化过程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内涵。新时代下,要转变过去以保障教育投入为主的优先发展,要更加注重以满足需求、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基本要求的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关键是要有实际行动,2005年《江苏教育》以《新东进序曲——姜堰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一文,对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区域报道。时隔13年,本刊记者再次踏上姜堰这片熟悉的教育热土,在采访中感受到姜堰教育构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治理体系,在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足了工夫,真正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落到了实处。

地处苏中平原,因江水、海水、淮水曾在此汇合,有着“三水之城”美称的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有着崇文重教的文化品性,它有着厚重通灵的教育生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个个固本培元、和而不同、开拓创新的教育故事正在演绎。

在采访中,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向我们道出了他的思考,“我们的教育需要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需要让人民群众满意认可,需要让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打造区域优质品牌,要坚持循着解放思想、服务大局、促进公平、提升品位这四个方向去办教育。”

姜堰教育这一品牌的打造有其特殊之处,姜堰教育人注意不断夯实孩子成长基础,他们不走捷径,一步一个脚印按教育规律办事,保障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矢志不渝,不断探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有力措施,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旨归。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而又适合的教育,姜堰教育人锐意进取,在教育创新上不断超越;不搞短期行为,强基固本,把目光投向远方;不惧困难,努力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从而实现教育善治。一时千载,千载一时,新的时代已经展开,姜堰正以独特的教育先行者姿态阔步前行。

强基固本:筑牢适合教育之魂

潘光旦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只有八个字的假定——顺其自然,因其固有。不顺自然是戕贼,不因固有则徒然。“固本”,就是要从固有的事情做起,要做到固本培元,一切为了师生更好地成长,一切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是打亮孩子生命底色的有力措施,以阅读涵养学生,以阅读丰润心灵。姜堰人深知,不论何时,教育就是要不断巩固孩子的生命基础,从而在未来让孩子有无数的可能。

1.“大阅读”,以解教育的乡愁。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元素。书香校园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局长武晓明说:“姜堰人始终将涵养大阅读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头戏。”一个充满书香的校园才能不断提升师生的教育品位,一个充满阅读气息的城市才能不断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姜堰以实际行动策应着全民阅读与书香城市建设,以“大阅读”行动为着力点,科学布局、合理规划,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建设阅读课程,精心打造了“书香伴成长”这一独特的姜堰阅读品牌,从而让师生在“大阅读”中筑牢根基,使得区域教育文化生态不断向高位发展。

书香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校园书香涵养校园文化生态,姜堰教育人有着自己独到的表达。姜堰教育人始终坚持“一体两翼”式的教育文化生态建设纲领。“一体”,即以“大阅读”行动为校园书香文化建设的主体;“两翼”,即始终坚持采取“环境建设”和“活动引领”双翼并行的策略。

环境建设方面,在硬件设施上,近年来,姜堰先后建成了57个标准化学校图书馆。截至2014年,姜堰区所有学校均已按照江苏省教育装备Ⅰ类标准建成学校图书馆,学校图书藏有量达到250万册,城域网拥有共享电子图书30万册,电子期刊500多种,学生年均阅读量达20多册,远高于江苏省定标准。姜堰全区所有学校图书馆均做到全天候开放、全开架借阅,确保学生每学期到馆不少于10次,同时建立了图书共享查询系统,图书登记实现电子化,方便师生自行检索、预约借阅。与此同时,在各校大力推进“完美教室”设计,将图书角作为教室的必备部分,并在教室走廊设立开放阅读区,在校园内真正实现书籍的触手可及,“快乐书吧”“漂流书屋”“好书驿站”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天堂”。

活动引领方面,姜堰率先开启“每天集中读书一小时”活动,为青年教师开列书单;每月开设“三水讲堂”,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定期开讲,引领教师专业阅读;开辟姜堰教育博客,鼓励全体教师读书,写博客,教师博文集《三水师韵》已经出版;同时定期开展“阅读小明星”“阅读形象大使”、优秀文学社团、优秀校刊社报评选活动,培植阅读典型。各校的图书跳蚤市场、“每周一书”推荐、师生读书交流会、经典诵读比赛、读书主题演讲比赛、“书香伴成长”“我家的读书故事”征文评选等活动的开展,展示了师生阅读成果,激发了师生阅读热情。此外,姜堰教育人还与电视台、凤凰书城联合打造了一档面向全区观众的文化生活类节目——“凤凰读书吧”,节目通过“书吧”式自由开放的互动交流形式,每期解读和推荐一本好书,促进师生共读、家庭阅读,推进全民阅读。

“大阅读”成为促进师生成长的精神动力,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亮丽风景。因为姜堰教育人深知,教育的根本不仅在于追求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建设一个社会的内在秩序,维护“以人为本”现代社会文明的尊严。

2.校本课程,照亮童趣底色。

“俱乐部,足球队,写作团,文学社,样样精彩三水春潮涌动;民族园,文化墙,国旗林,体验场,处处智慧七彩梦想放飞。”走进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水校区,这幅楹联牢牢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这幅楹联是由师生共同撰写的,上联为学校的特色品牌课程,下联是学校的文化环境标识。”校长秦咏中欣喜地说道:“2016年初,姜堰区教育局组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验的时候,我校‘英语戏剧俱乐部’才初具雏形。现在,我校的英语戏剧课程和珠心算、文学社等校本课程已经满园春色,百花齐放了。”

“编故事记单词,记得又快又准。”“用我们自己制作的小道具,一边表演一边背诵课文,可好玩了!”“自己对课文故事进行改编和续编,创作绘本,真有意思!”……同学们正兴奋地说着学习英语的感受,这一幕幕场景发生在三水校区英语戏剧俱乐部。“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创作,《皇帝的新装》改编成了《皇帝的名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改编成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聪明蛋》,《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在孩子们的笔下,意外地来到学校‘大闹’食堂……这样创编的作品数不胜数,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英语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更收获了团结合作的快乐。”俱乐部负责人许红丽老师娓娓道来,“自2012年9月起,学校就开始小学英语戏剧化教学的研究,六年多时间里,我们从最初的试点,到省市级课题研究,再到英语戏剧课程的全面实施,经历了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笔者翻看着同学们的一幅幅作品,不禁为孩子们的创作活力赞叹不已。

课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跑道,课程也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最基本的“营养品”,没有课程支撑的阅读是伪阅读,没有课程支撑的学生成长,是没有灵魂的成长。姜堰教育人在课程建设方面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与融通。在课程内容上实施“区级+校本(师本)”计划,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年段实际,每学期推荐中小学生双语阅读内容,小学阶段每学期至少从语文课中拿出10节课专门用于课外阅读指导,英语学科每学期至少拿出8节课专门用于课外阅读指导,数学学科每学期用4~5课时进行数学阅读。

编写区本教材《小学生经典诵读》,其内容包含名言警句、古典诗词、古文诵读等,每个月师生共读一本,并探索文学导读课、阅读分享课、阅读欣赏课、阅读创作课等多种阅读课型。故事类文本重在读、讲、说,在学校开展讲故事比赛;散文类文本与课文教学有机整合,开展美文鉴赏、美文诵读、美文仿写等读写活动;名著类文本围绕一本名著开展主题系列阅读活动,情节讲述、语段赏析、人物评价、戏剧编演,融读、讲、写、演、评、编为一体,从而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深度融合,带领学生真正进行广泛阅读、海量阅读,让儿童在最美丽的年华里遇见最纯真的童趣。

3.家庭共同体,串起爱的“珍珠链”。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孩子们缺乏关爱,社会活动空间也比较狭小。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姜堰区白米中心小学组建家庭共同体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今天真是快乐又令人难忘的一天,我和同学一家去公园游玩,葱葱的树林,含苞待放的花蕊,小鸟清脆的叫声,这一切似乎就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是白米中心小学二(2)班一位留守儿童写在作文中的一段话。白米中心小学立足农村学校实际情况,成立了50多个家庭共同体,实现了对全校320多个家庭的全覆盖。诚如家长周春香所说:“学校成立家庭共同体之后,明显感觉到孩子们更活泼了,组织活动的能力也提高了。”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拓展孩子的家庭成长空间,白米中心小学通过家庭共同体有力地推进了家庭之间的互帮互助。比如农忙时节,有的家长没有时间接送孩子,而作为家庭共同体,由于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空间距离比较近,于是,“我替你辅导孩子,你替我接送孩子”,互帮互助、各美其美的现象便出现了,这样的合作正趋于日常化。家长们赞扬:“家庭共同体让我们觉得家庭教育不再是负担。”除了在生活上互助,家庭共同体还会组织集体出游,以及家庭共读活动。“我们这个家庭共同体每周都要组织共读活动,活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交流中,孩子们互相学习,在读书上你追我赶。”白米中心小学周梓秋的爸爸赞叹不已。家庭共同体已经不再局限于“呵护型”共同体,还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家庭共同体让这一现状有了明显改善。虽然不少留守儿童有爷爷奶奶的照顾,但是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家庭共同体一定程度弥补了这一缺憾,为留守儿童过生日、带着他们去郊游、逛街等等,贴心的呵护,让爱润泽留守儿童的心田,让这些留守儿童不再“双目含泪盼母归”。“家庭共同体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一种质的融合。”诚如白米中心小学校长张国勤所言,“家庭共同体的实施促进了家庭教育水平质的提升,孩子们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了,生活激情更加高涨了,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们比以前更加可爱了。”

潘光旦先生曾说: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以前的人叫作适应,教育为生命的一部分,教育唯一的目的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教育的价值在于让人获得安顿生计的知识与技能、安放心灵的价值与认同,教育要让人安身、安心、安神,让“忘本的教育”早日回归“固本的教育”。

精准发力:以“三治”实现教育善治

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高现代教育治理水平,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善治,即实现好的治理,而实现教育领域公共利益最大化就是要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当下的教育已经走出了传统教育的狭窄视野,进入了大教育的时代,社会与教育各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当下诸多教育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依靠政府一纸命令就行了,社会的共同治理,家校的合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体建设,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举措。姜堰人在教育治理上化不利为有利,让问题与矛盾成为推进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4.“新父母学校”:以多方共治求善治。

“那是新父母学校第一次线下研学活动,我们为了确保报名的家长都能参加活动,提前与家长们电话确认。还记得那一天,已经到周五中午了,还有一半的电话没有打通。我囫囵吃个午餐就开始打电话……”说起新父母学校第一次活动的组织,负责人陈冬梅老师心中无限感慨:组织活动着实不易。

在姜堰,有一所“特殊”的学校——“新父母学校”。“新父母学校”是通过挖掘教育专家、家长代表等教育资源,研发新父母课程,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培训活动,从而传播现代家教理念与科学家教方法,让父母进入学校,打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都参与的教育治理共同体。

新父母学校建立之初,首先就是图书问题,买书经费哪里来?通过众筹,你十块,他二十,仅仅两三天时间就募集了七万多元。专款专用,这笔资金全用于买书,买适合儿童阅读的读物和新父母提升书籍。装饰教室,购置书架、音响、电脑、图书管理软件、扫描仪等,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父母学校的教师摸着石头过河。终于,第一批书在千呼万唤中运至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水校区。家长义工来了,捧、拎、抬,跑上跑下,小腿抽筋、胳膊酸疼、手掌勒出红印儿也全然不顾,想着学生们、父母们能在新父母学校里翻阅书籍,家长义工们干劲十足。

与此同时,新父母学校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家长义工和教师义工的故事影响并感召着越来越多家庭参与。新父母学校家长义工许秀兰回想那时主动报名为新父母学校整理书籍,“我们一人报书名,两人负责清单的核对,保证新华书店发出的所有书和义工组织订购的一致。这个工作还是初步的,复杂的还在后面。面对几百种书的分类,简直头都大了。我想能不能由新华书店提供电子分类文件,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做筛选,那样工作效率能更高,可惜的是书店提供不了电子文件,只能手工分类。”

如今,新父母学校“父母学员”将近3000人,教师义工61人,家长义工39人。新父母学校成立半年以来,线上活动频频,微信群内直播、转播的亲子共读、亲子教育讲座达20多次;线下活动除了每周六定期举行的亲子共读课外,还组织了“走进江苏少年军校”“记忆大师主题讲座”等活动。

5.“快乐游考”:以学校自治求善治。

“又是不及格,这么多红灯笼,怎么办,怎么办……”看着成绩单上赫然写着的58分,姜堰区实验小学北街校区的乐乐小朋友几乎要崩溃了。“怎么和爸爸妈妈说呢,怎么才能逃避他们的责骂呢?”他的心中满是不安。

成长中的孩子免不了要经历各种评价,统一的评价方式下,成绩单永远是学习困难生的梦魇,因为他们害怕父母的责骂。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皮鞭不只会降低孩子的尊严,也会毁损孩子的心灵,会在心灵中投入最阴郁、最卑鄙的阴影:畏缩、怯懦、仇视人类和虚伪。”成长中的孩子有哪个不想学好呢?但是如果只以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用这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那就会违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做到既仰望教育的天空,又脚踏实地呵护儿童成长,姜堰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评价模式。

临近期末考试了,任凭妈妈苦口婆心,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康华校区的婳婳同学就是不肯参加学校的期末考试。原来学校期末前的两次测试让婳婳失去了信心。于是,婳婳就想着躲避,她害怕一次次的考试破坏了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眼中的良好形象。改变单一的应试考试评价模式,姜堰教育人有自己的办法,“快乐游考”应运而生。

“快乐游考”,是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展示与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这避免了纸笔测试无法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素养的弊端。2016年春学期,姜堰区罗塘小学期末语文测试率先实施了这一新举措。首先,由教师、家长以及中高年级学生组成考官。在考题设计上,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低年级目标,基于现行教材“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知识能力为内容编制考题。在二年级语文期末测评中,罗塘小学以“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设置考试情景,只要孩子能够在七个项目点帮助小矮人解决问题,就能遇到白雪公主,考试分数也会依据孩子们在各个项目点的表现来评判,最后汇总。在二年级数学期末测评中,罗塘小学以“冒险”为考试主题,设计了“探险九宫格”“快乐大转盘”“乐娃巧动手”“藤韵廊趣味摘”四个模块的游考项目。在丰富的情境中,同学们锻炼了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在场景的设置中,罗塘小学别出心裁,从环境的渲染到各色道具设施的准备,努力做到让游考成为伴随孩子童年的美好回忆。

什么才是适合学生的评价模式,那就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引领儿童成长,理解童趣。诚如罗塘小学高金凤校长所说:“快乐游考不仅仅是考试形式的包装,更是对考评体系的思考。快乐游考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在玩中考、考中乐、乐中成长。”教师钱中平说:“快乐游考符合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孩子们能够陶醉其中,尽情释放。”应试教育的枷锁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有时候是无法弥补的,在评价方式的改革中,姜堰“快乐游考”的实施是对当前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实践,启迪着我们不断探索更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评价模式。

6.根除有偿补课:以政府元治求善治。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些,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一点。”江苏省姜堰中学校长高志雄谈起了近年来姜堰大力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问题:“不少退休老教师给我写信,告诉我一定要努力弘扬姜堰中学的优良校风和学风,不断擦亮姜堰中学这一品牌,坚决刹住有偿家教这一歪风邪气。”

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异化了教育伦理,给纯正的师生关系附上买卖交易的“异味”,使其充满“铜臭”味,扭曲了学生的心灵,腐蚀了教师的良知。同时,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更会损害教育公平,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一旦在职教师私下提供有偿补课,就会侵害部分学生的利益,伤害家长的情感。再者,教师参加有偿补课,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休息时间被大大压缩,教师还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补课上,久而久之,教师的职业理想与信念则会丧失,教学的责任心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会慢慢淡去。秉持“行风就是教育发展生产力,师德就是教育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姜堰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狠抓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问题。

治理有偿补课问题,姜堰教育人首先用新的思维冲破治理怪圈。第一,划定红线解决“界定难”的问题。明确将教师利用职务提供有偿食宿、托管等服务纳入变相有偿补课。针对治理对象以“无偿辅导”为借口逃避查处,实行房屋租赁和无偿辅导报告备案制度。第二,将“暂缓缴费、与家长约定先辅导后付费或有收费意向”的行为,视为有偿补课。第三,针对铤而走险的教师,综合运用纪律处分、经济处罚、撤销教师资格、公开曝光等方式,让违规者得不偿失,从而起到强化遏制作用。

其次,用新机制根除有偿补课顽疾。姜堰多措并举,注重整体效果的优化。学校大力实施“地毯式”筛查,建立教师身份识别信息库,对有关信息登记建档。各学校每学期对五分之一以上的家长和四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有偿补课现象。同时,每个社区至少聘请一名群众观察员和一名干部观察员,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另外,还抽调36名教育局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现场核查执法大队,配发执法证、装备执法仪,确保第一时间稳控现场。区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负责一个督察组,深入学校、社区、村组调查。

治理有偿补课问题,不仅要解决好“枝”的问题,“根”的问题才是关键。说到底,有偿补课的存在是源于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一点姜堰人心知肚明。“泰微课”网络学习资源库、“微课堂”等学习平台应运而生,覆盖全学科各学段一万多个教学视频免费提供给学生。姜堰还建立社区、村民辅导站,大力开展“教师走教进社区”活动,3000多名教师志愿者在节假日无偿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

体系化的治理,让有偿补课现象得到了根本性治理,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教育氛围。如今在姜堰,治理有偿补课工作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姜堰教育公众满意度达98.24%,教师廉洁从教、依法执教已经成为常态,这维护了教育的尊严,让全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凝神聚气:教育创新时不我待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呼唤,科技的进步依赖科技的创新,知识经济的法杖依赖于知识的创新,而这一切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和传播的基地,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新时代,姜堰人在教育创新上没有“赶时髦”,没有跟风搞建设,教育理念上,他们不断更新,教育手段上,他们推陈出新,在实践中不断把教育创新推向新的阶段。

7.“非常6+1”弹性放学。

“‘非常6+1’弹性放学服务是去年姜堰教育创新中的一个重头戏,它有双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小学生在校时间6小时,弹性放学服务1小时;第二层含义是,推出具有姜堰特色的6个方面弹性服务项目,服务‘1’方学子。”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介绍了姜堰“弹性放学”这一创新举措。

过去不少姜堰的家长坦言:“孩子放学了,可是我在上班,没有时间去接孩子,只能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可是那里的家教质量又让人担心。”也有部分家长说:“我们常年在外打工,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爷爷奶奶又辅导不了,要是放学了有个老师陪在孩子身边该有多好啊。”如何解决从学生放学到父母来接这段小小时间差问题,姜堰东桥小学教育集团东板桥校区牵头制定落实“弹性放学”方案。为了有效实施方案,学校先后召开了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并发放《“弹性放学”托管服务学生问卷调查表》《“弹性放学”托管服务教师问卷调查表》《“弹性放学”托管服务家长问卷调查表》共1000多份,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由于宣传到位,学校开学之初,家长和教师就积极地申请参加托管服务。

弹性放学的核心是如何在放学后的一段时间内为孩子们调配出“有营养、有味道”的服务套餐。“爸爸妈妈白天都要上班,下午五点半才下班。以前放学后,我要站在校门口等一个小时他们才来,现在我可以留在学校上喜欢的‘纸浮雕’兴趣课。”姜堰东桥小学教育集团东板桥校区学生张正红高兴地说。和张正红一样,这个兴趣班还有30多名学生,放学后,他们在教室里制作多姿多彩的纸浮雕,向日葵、高山流水、亭台楼阁……一张张简单的纸片经过编织,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和自然生态景观。阅读沙龙、电影欣赏、绘画展示、毛笔字指导、阅读欣赏、水果拼盘、音乐弹唱等等,放学后的托管服务套餐让学生着迷,让父母放心。“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半,虽然只有一个小时,却帮许多家长解决了大麻烦,学生能够留在学校写作业、做游戏,比送到外面的‘小饭桌’要强多了,这一个小时也成了学生们的快乐时光。”学生家长朱云勤自豪地说。他义无反顾地当起了学校的义工,放学后陪孩子们一起跳绳、踢毽子。

书法绘画、弹琴下棋、剪纸踢球……学校的兴趣课丰富多彩,让学生们快乐地成长,小小的时间差就这样被高效地利用起来。实施弹性放学托管服务,虽然学校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但这既是时代所需,也是群众所盼,是为了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举措坚实落地。

8.手指上的阅读。

那是2012年的春学期,在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学生们正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没头脑和不高兴》这节阅读分享课,而班上的小悦悦同学默不作声,在玩弄着一副贴画作品。原来小悦悦同学是害怕自己不太会表达,于是就在家和妈妈一起通过手工贴画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动手“做”出来。细心一看,她的这幅作品真是别出心裁,巧妙地用碎花布、纸片等材料,再现了“没头脑”和“不高兴”两位故事主角背靠着西瓜看月亮的场景。这一奇思妙想,引发了“蝴蝶效应”,同学们纷纷模仿,将自己喜爱的绘本故事、童话中的场景,用做手工的方式呈现。

在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我们看到了一种特殊的阅读——手指上的阅读。在传统阅读中,孩子们虽然读了不少书,可是鲜有读书成果的展示,这样的阅读质量其实是大打折扣的。“手指上的阅读”鼓励学生读完书后,将自己喜爱的内容用手工作品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实施,教师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一卓有成效的新型阅读带来的改变。教师无须再去检查孩子们的阅读任务是否完成,因为“手指上的阅读”,真正让孩子们走心了。

为了让“手指上的阅读”真正坚实落地,学校实施了有效的策略。一是开发适合的校本教材,按照不同年级,围绕成长之歌、爱心友情、责任担当、哲理智慧等精神内涵,精编文章,精选文本。二是每周安排一节课,以语文教师执教为主导,其他学科教师提供必要技术支持。如今,“手指上的阅读”已成为城南校区的品牌和特色。

童年的美好在于充分享受“有规则的自由”,童年的生长就是体验在阅读与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育能献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阅读,教育不仅是用心为学生铺就自由成长的跑道,更要引领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那条跑道。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实施6年的“手指上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阅读方式,更是改变了孩子们的成长方式。变“快餐式”的阅读为“营养式”的阅读,变“狼吞虎咽式”的阅读为“反刍消化式”的阅读。

9.古诗诵读可以这么“玩”。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走进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此时正是课间休息,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背诵着古诗词,这是学校实行的“寓学于乐古诗牌”自主学习行动。

小学阶段学生有不少古诗词需要背诵,如果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那么未免太枯燥了。基于这样的考虑,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的教师试图探索创造新的背诵古诗文的方法。就这样,学校的古诗词卡片阅读应运而生。趣味古诗词卡片阅读,是将小学阶段的必背古诗文制作成扑克牌的形式,一副牌13首诗,每张牌上印五绝或七绝诗文一句。一套古诗扑克牌共六副,根据学段的不同,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可以利用诵读课或课间休息边玩边读。

让古诗的背诵与游戏有机结合,这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创新有时只是思维上的一个小小转变,只要有这一个小小的转变,教学就会充满活力与智慧。“经验型”的教学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变革,唯有在教育中不断突破,逐渐走向“智慧型”教学,教育的灵感才能不断迸发。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它总在忠实地记录着奋斗者的足迹。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姜堰教育人的奋斗脚步一刻不止。教育长征永远在路上,争做新时代的教育先行者,姜堰教育人把这一承诺刻进了新的年轮。

猜你喜欢

姜堰学校孩子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姜堰永远的骄傲——溱湖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