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类有机化学教学中甲烷结构教学的探讨
2018-01-29白丽英
文 白丽英
我们现在用的“有机化学”教材,有机物的结构是难点,其性质是重点,结构决定性质,只有弄清楚了结构,才能真正地掌握其性质,而怎样掌握有机物的结构,则实实在在地成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学生首先接触到的难点是“饱和烃的结构”,这是杂化轨道理论在有机物的结构中的运用,然而,学生知识储备情况是:学过核外电子排布,但是,没有学过轨道表示式,即,不知道轨道是什么意思,更谈不上杂化轨道了,若不改进教学方法,不补充一些必备知识,根本达不到学生“明白”的目的。基于以上诸方面,怎样把学生的心抓住,让他们感到“有机”并不难学,很有规律性,学起来非常有趣,且从中有一定的收获。我以“烷烃的正四面体结构的形成”为例,谈一谈具体做法及一点体会。
一、教者设疑,引出杂化轨道理论
首先设疑,“用电子排布式”表示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学生答,教者总结并指出S、P电子云的形状及伸展方向,然后引出轨道的定义:“把在一定的电子层上,具有一定形状和伸展方向的电子云所占据的空间称为一个轨道。”分析,1S电子云即在第一电子层上的S亚层、球型、只有一个伸展方向,它所占据的空间为一个轨道,称S轨道;2P电子云表示第二电子层的P亚层,P电子云为哑铃型,在空间有三个伸展方向,故有三个轨道,进而引导学生用轨道表示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在此补充了“轨道”的定义,因为是从电子排布式入手,从电子云的形状、伸展方向,进而引出“轨道”,使学生容易接受,为了加强理解,马上用轨道表示电子云在核外排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教者再次设疑:为什么甲烷的分子中会存在四个共价键?而且,这四个共价键又是等同的呢?给学生一分钟的思考时间,但不要求学生回答,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轨道,太抽象,为了不使学生走弯路,教者在激起学生求知欲后,单刀直入,道出原因,即:第一,碳原子在形成共价键时接受能量,其中的一个2S电子被激发到2Pz空轨道上,电子层的构型有原来的1S22S22P2变为1S22S12P3,显然到此有形成四价的可能,但S亚层,P亚层能量不等,它们不可能形成等同的四个共价键,进而道出第二个原因:由于2S轨道和2P轨道能量相近,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混合”起来,组成能量相等的新的轨道——杂化轨道。由于杂化轨道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S、P)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形成的,故在杂化轨道中,同时具有混合前各轨道的成分,又与原来的轨道不同,由此称之为杂化轨道。
二、以形助课
利用多媒体,以直观的图形,帮助理解、消化抽象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具体、好学。用橡皮泥做一个球形的S轨道及三个哑铃型的P轨道,让学生设想一下,新组成的SP3杂化轨道的形状是怎样的?学生设想,教者引导,得出结论,随之利用多媒体展示杂化轨道形成过程。进而展示甲烷的碳原子的四个SP3杂化轨道的空间分布情况,通过学生动手,多媒体展示,从而使学生感到杂化轨道并不抽象,便于理解。
三、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加深理解
学生通过看书,回答以下问题:甲烷的碳原子是怎样进行杂化的?SP3杂化轨道在空间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甲烷分子的四个C–H键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这样教学,我体会到有以下优点:
1.直观、易懂
通过轨道表示式和多媒体展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杂化轨道理论。
2.便于记忆
因为学生在教师的不断设疑下产生求知欲,同时又真正动手去操作,观看多媒体课件展示等,从而对本节课内容一目了然。
3.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我在平日的教学中逐步总结出的一些方法,效果很好,所以,总结出来,与同行分享。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宜教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难点等。有一定可行性,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用心琢磨,使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