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视阈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的探析
2018-01-29黎闯进
黎闯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作为高等教育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一直以来大学英语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通常情况下,普通高校都是在一、二年级设置英语课程,旨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而三、四年级英语课程设置则出现了断层,主要是依据授课老师的偏好设置选修课,而没有遵从学生的需求考虑。本文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对大学后续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完善选修课的教材和评价体系,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和有效的建议。
一、需求分析理论概述
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是一个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主要是对个体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目标需求即客观需求,是一种必须学会的技能和知识,以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细分为想学的知识和必学的知识。而学习需求是主观需求,主要是了解应知与已知之间的差距,为了达到学习的目标以及目前所欠缺的知识和能力等。
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是修订和制定课程目标的三个重要依据。课程设置既要满足学生需求,同时还要满足社会需求,以此提升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求分析是首要的环节,主要包括(1)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分级选择;(2)将学生分班,对教学资料进行改编和编写,对学习任务进行设计,并且对学习方式进行科学的评估。因为大学英语学习是一个系统和持续的过程,因此课程设置和基础阶段的学习应建立在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不能以应试教育为目的,更不能千篇一律,重实践和基础,开展小班授课,设置文化基础、翻译、写作等小模块。同时,更应该注重后续,让学生多应用、多操练,尤其是要遵循需求分析理论。在大学三、四年级后续课程建设上,应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看,加大后续课程的建设,以此对更多具有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人才进行培养。
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必然性
首先,语言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应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下练习,到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已有了明显的意识和极强的学习主动性。而在学生未来出国、求职等发展过程中,衡量的主要标准就是语言能力的高低,由此更加突出了学生对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现阶段,我国英语教学缺乏语言环境的支撑,虽然课堂教学中开始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大量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极大地提升了英语教学质量,但作为必修课,大学英语只停留在大一、大二年级,而在大三、大四阶段,语言学习的环境欠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产生了严重制约。
其次,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其学习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始应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需求,营造不同的语言环境。
最后,应从培养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视角出发,使学生的视野更多开阔,对国外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充分了解,遵循实用性、价值性和多样性的原则,设置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作为一项系统的过程,大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复合型和实用性人才。为此,应从软环境到硬条件,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制度,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体系。而大学英语课程通过优化组合选修课与必修课、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具体体现了课程培养的目标和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实用性、灵活性和多元性的原则,旨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用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提供保障。
(一)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课程设置应该多元化,以体现培养目标、原则和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只有经过实际操作和反复训练,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知识。尽管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学生就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实际上,学生具有较低的实际运用能力,英语水平仅仅符合四级或六级的标准。为此,在这个阶段,应多开设一些选修课,如时尚话题、英语辩论赛和演讲会等,培养学生实际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语用能力。另外,为了补充和丰富第一课堂,还可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对现代教育资源进行充分运用。
(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大三、大四的学生是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授课对象,这些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并来自不同的专业和院系。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上,主要有英美概况、英美文化和高级英语等,内容比较统一,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提供不能满足。
(三)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根据我国教委制定的教学大纲,为了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大部分高校前目都开设了专业英语和高级英语课程。在此阶段开设选修英语,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生英语语言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面临出国深造、考研和找工作需求,亟待提升自身的在口语、听力方面的英语水平。若是仅仅开设英语专业有关的课程和高级英语课程,还不能改变这个现状。目前,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如没有太多的学生选修英语课、学生不愿意参加选修等。究其原因,是选修课的设置与种类没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此,高校应扩增校园英语、求职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选修课,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爱好。
四、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实施方案
(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是构建大学英语后续教学体系的目标。课程设置应遵循灵活性和多元化的特征,采用“语言技能+学术技能+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
一是语言强化课程。包括技能英语和分科英语两大类。分科英语密切相关学生的专业背景,依托载体或内容,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技能英语主要是单项技能课程,如翻译、口语和语音等。在后续课程中,语言强化课程不再是必修课,主要被安排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
二是学术技能课,主要是由学术口语交流和学术书面交流两门核心课程组成。前者是2学分,含概文献阅读和讨论写作两个部分;后者为4学分,含概学术讨论和听力讲座等。
三是专门用途课程。主要是为专门需求服务,根据不同学校专业特点设计。专门用途课程不同于全英语课程的是前者将语言作为重心,主要是对英语专业语篇特点、句子结构、英语词汇和文本的分析;后者通常由专业教师开始,将内容知识作为重点。
(二)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有了合理化的实施方案和科学的教学理念,并非就能顺利开展大学英语后续教学。信息量的冲击和高科技的出现,使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一定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为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首先,对教材有选择地使用。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因此,有效引导学生在所学专业和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语言工具,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任课老师既要大胆创新教材,还应对教材内容有选择的使用,同时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英语实际水平,自编自教。
其次,采用“研讨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本科教学中非常普及,由任课老师主持研讨课,依据主体话题,布置任务,由学生交互提问、自由发言。课前的安排,是研讨课的关键,由教师承担研讨课的基本职责,即总结、衔接和启动研讨课的一系列问题和相关主题,由教师提前一周告诉学生。学生进行课前准备,选择那些有趣和具有时代意义的新颖的主题。课堂上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听取各个小组的发言之后,再由教师做简短的点评,总结学生语言表达的要点。在结束本次课程后,由教师对下周的重点问题和主题进行布置。
最后,采用多种多样的授课形式。现代教学比较推崇的两种授课形式是互动式和合作式。作为一门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实践课程,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来获得语言技能。为此,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和合作式的交际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局限于现成的教学课件和现有的教材,而是创新和改编成符合互动式的教学材料,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设置情境表演、合作学习、启发式等。
五、结论
后续课程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使大学英语教学锦上添花。现阶段,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非常重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应站在大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视角,开展人性化教学,以进一步深化英语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反复探索、研究、实践,以真正应对教学模式改变带来的挑战,这也是外语教师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