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如何理性思辨,走向深刻
——从句到段到篇

2018-01-29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陈阿永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顺境浅水思辨性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陈阿永

平常我们老是说,“作文要体现思辨性”,学生也知道要体现思辨性。可是,什么是思辨性,学生可能不懂,或者简单理解为在作文快结束时写一段“当然段”。其实,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如何使思辨的思维方式体现在具体的议论文写作行文中,成了我高二年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为了让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的方法,掌握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方法,笔者先从学生作文中说理句子的绝对化入手,接着分析辩证说理的段落如何行文,进而分析一篇文章如何体现思辨,同时归纳一些常用句式。力图通过语句、语段以至文章的分析,让学生有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可以借鉴并运用到写作中。

一、论点的思辨性

譬如以“逆境与成才”为话题题写作,许多学生一般先肯定逆境成才的观点,接下来就会列举古今中外,诸如司马迁、张海迪、海伦凯勒、刘伟等一大堆逆境中成才的典型事例和名人名言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只有逆境才能成才!呼吁人们接受逆境等等。

可是,只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辨析,我们就会发现,古今中外确有许多在逆境中成才的人,但也有更多的才俊在逆境中夭折。因为,逆境可以激励某些人的意志,但也可以摧毁某些人的意志,扼杀某些人的才华。“顺境”中固然有一些人不成才,但有更多的人成才。相对来说,“顺境”应该比‘逆境”更容易成才,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想去条件好的大学就读,或去国外深造的原因,因为那里有更适合成才的外在环境。

正因为“逆境”成才几率小,凤毛麟角,唯有那些意志坚强、百折不挠的人才可能成才,所以才难能可贵,才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的典型,被人们津津乐道。

由此可见,成才与否,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环境的“顺”与“逆’——这仅是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而人的主观意志的强弱、努力与否——内因,才起决定作用,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主观意志强、勤奋努力,在“逆境”中可成才,在“顺境”中更易成才。相反,意志薄弱,在“顺境”中不能成才,在“逆境”中更不易成才。因此“只有逆境才能成才”这一结论是荒谬可笑的。

所以,当我们要分析逆境与成才的关系时,我们不能说,只有逆境才能成才。但我们可以说,逆境,也可以成才。

因此,审题立意,确定观点时,一定要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论点要思辨。遣词造句陈述观点时,我们可以添加一些词语使论点更准确更辩证。

再看两位学生作文的观点句:

1.真正的艺术,从没有以完美而为人称道的,相反的,不完美才会有艺术价值;

2.能为人生另开新路的,普天之下,唯有缺憾。为缺憾喝彩吧!

我们发现,句中“从没有”“才”普天之下“唯有”等词的使用,使观点偏激片面,很容易被人家一句话就推翻了:难道完美不为人称道,难道完美不会有艺术价值,难道只有缺憾才能为人生另开新路?那么,这些句子要如何修改?我们可以通过增添或删减某些词语,或者改变某个词语来使观点更辩证。且修改如下:

1.真正的艺术,不一定要完美才为人称道;相反,不完美也许更有其艺术价值。

2.“能为人生开辟新路的,有时,恰恰是缺憾。为缺憾喝彩吧!”

因此,陈述观点措辞一定要严密,辩证,要一分为二,要全面。议论文的思辨性首先就体现在论点的思辨上。我们在陈述观点时可添加如下词语:“不一定”“也许”“很多时候”“有时”“对……来说”“在……中”“一般来说” 等。加上了这些副词、连词或短语,就不会把表述限死,表明观点是在某种限制下才成立的。比如“一般来说”这个词,既表现了文章观点的一般性与普遍性,又给观点的特殊性提供了空间。

二、论证的思辨性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议论文的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我们面对的议论对象和内容,常常涉及到对立的两个方面。因为,生活本身也存在着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与非、快与慢、成与败、进与退、顺境与逆境、运动与静止、时尚与传统等等;事物本身也存在着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正与反、主与次、重与轻、内与外、表与里、利与弊(如顺境和逆境都有利有弊)等等;人们认识生活、认识事物时,也存在着相对立的两种思维和态度:功与过、荣与辱、乐与悲、苦与甜、批判与继承、重视与轻视、知足与贪婪、获取与舍弃等等。

事物都有两面性,论证时如果只突出一个方面,而完全忘掉了交代另一个方面,定会造成说理遗漏。因此说理论证时要全面分析。

接下来我就议论对象和内容的这三种情况分别分析议论文的论证如何做到思辨。

(一)生活中对立的两个方面(快与慢、成与败、进与退、顺境与逆境、运动与静止等等)

生活中有很多对立的两个方面A和B,要使议论文说理论证更富思辨性,可以运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比如,关于顺境和逆境,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是这样分析的: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这就告诉我们:假设AB是对立的两面,论点支持B,那程式ABB可以表达为:A固然好,但B更,因为B……简称ABB,这是句的写法。【程式一ABB】

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因为逆水行舟体现了人类的抗争和拼搏,而伟大的奇迹常常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体现的。

对于论点的对立面,我们要先承认肯定其存在的意义,再侧重分析论点本身,这样分析有主次,有详略,避免顾此失彼的疏漏,避免给人留下反驳的空间。

(二)事物本身对立的两个方面(正与反、主与次、重与轻、内与外、表与里、利与弊)

比如:“有时,权威也会错”这个观点,在论证过程中,我们不能一棍子把权威打死,不留余地。我们既要承认权威有利的一面,又要辩证分析权威弊的一面。我们可以学哲学家塞涅卡“固然……但……”的句式造句分析。权威是历史文化、科学积淀的丰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字典词条的释义还是比较可靠的,权威的论述也是经历了历史实践的考验的。这里,我们从正与反、利与弊示范论证:

1.从正反面分析:权威固然是经历了历史实践的考验,大多数是正确的,但不见得事事正确,永远正确,有认识的局限和偏差在所难免。所以,我们不应该迷信权威,更不能失去自己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2.从权威的利弊分析:权威固然值得尊重和借鉴,但绝不可迷信和依赖。因为它有可能是阻止一个人脱颖而出的最大障碍。别盯着权威不放,有时权威也会错。

我们会发现,假设AB是事物本身对立的两面,论点支持B,那程式AAB可以表达为:A固然……,但A有时……,所以,我们要B……【程式二AAB】

(三)人们认识生活、认识事物时对立的两种思维和态度(功与过、荣与辱、乐与悲、苦与甜、批判与继承、重视与轻视、知足与贪婪、获取与舍弃等等)

比如坚持与放弃,如果我们要论证论点“学会放弃,重新选择”,我们一样可以用“固然……但……”造句论证分析:

【程式一ABB】坚持固然可贵,是成功者必须有的素质,但是,有时,适时的放弃更显智慧。因为,放弃……

【程式二AAB】持之以恒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我们所坚持、所固守的有偏颇甚至是错误的,那坚持到底的结果 只能是一错再错。人生允许改弦易辙,敢于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也是一种智慧。

这是思辨语句的写法,那么,如果我要把这种思辨扩展成一个段落呢?其实,思路还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先承认“坚持”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指出“坚持”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语意一转,话题转入对“放弃”的主要论述。这叫以退为进,先铺垫后逆转。

且看示例如下:

坚持,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它仿佛就是信心、坚毅、顽强和成功的象征。放弃,却常常成了软弱、逃避、绝望和失败的代名词。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为矢志不移、不改初衷的人唱赞歌。确确实实,古往今来,贵在坚持的成功者数不胜数,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成功者的背影里,有谁知道坚持中的失败者的泪水和辛酸。这些失败者也曾经拼搏过,并为了一个目标殚精竭虑、孜孜追求,但是,他们或因目标选择有误,或因实力不足,或因生不逢时,最后壮志未酬。他们曾经也有重新选择的机遇,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最后,还是做了坚持不懈的殉道者。正如打井的人选错了井位一样,倘若往旁边走上几步,就能成功地打出一眼新井,只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当然,就社会整体而言,不可能每个人都心想事成,但是,许多失败者也可能是一个成功者,只要他们愿意重新选择。

因此,论证要思辨,具体行文可以先铺垫后逆转,先肯定关于论点对立面的一些普遍的正确的认识,再逆转到论点上。

可以采用“固然……但”“的确……但是”“确实……但”“诚然……但”“然而”“当然”“一般来说”“在某种情况下”等副词、连词或短语衔接。这样能够使论证更严密,更富思辩色彩。

三、议论文的思辨性

除了议论文立论的思辨性,论证的思辨性,一篇议论文还要由浅入深,在篇章结构上体现深刻的思辨性。

比如,“说探索”一文,第一段是这样的:

有这样一句话:“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意思是说,越深入探索的人所得越多。因此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

点明论点后,接下来作文本论部分要怎样论证?第二段可以写什么?第三段可以写什么?因为第一段中有涉深水和涉浅水两种对立的行为,我们要赞同涉深水的行为,就要说涉深水的利,还要说涉浅水的弊。

第二、三段如下:

是的,只有敢于攀登高峰的人才能看到壮美的景致,只有善于钻研的人才能获得珍贵的成果。(涉深水的利)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向神秘的数学问题挑战,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水稻学家袁隆平,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寻找野生水稻,从而探索优良水稻品种的培育,成为中国“水稻之父”……还有无数的学者、勇士,他们无畏于“涉深水”,在更高、更深的领域开拓,进取。

反之,如果对任何事物只是浅尝辄止,稍有些“小鱼小虾”的收获就洋洋得意,那么自古至今,就不会取得什么生产上、科技上的进步,人们也不会创造什么现代化生活了。(涉浅水的弊)

那么,在进行正反对比论证之后,如果要继续深入论证,充分论证,可以怎么写?为了使论述更透彻,我们要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矛盾,假设各种可能,论证才能全面。

这里,除了涉深水和涉浅水对立的双方,还有对立双方自身对立的两面。无论是涉深水还是涉浅水,都会存在利与弊。

涉深水的利(第二段) 涉浅水的利(?)

涉深水的弊(?) 涉浅水的弊(第三段)

大多数的学生不写涉深水的弊,不写涉浅水的利,为什么?因为它们与我们要证明的观点矛盾。可是,有矛盾就不写,这是逃避矛盾,会留下说理的漏洞,给人留下反驳的空间。因此,对于这些矛盾,我们还要在全面思考,辩证分析。

同时,不同人的认识可能是对立的,我们也可以假设与自己观点对立的认识进行思考辨析。

请看第四段 :

也许有人会说:“涉浅水者尚有鱼虾可食,涉深水者喂蛟龙也。”不错,“涉深水”是不如“涉浅水”来得安逸、舒服,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如果仅因为探索的危险就停止活动,固守在“鱼虾”之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成为泡影。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跋山涉水,研究各种草药的性味、功用,为了得到准确的资料,他还亲口尝试草药,有几次竟中毒昏迷,性命垂危,但他没有退缩,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试想,如果他知难而退,不思进取,我们现在对医药的了解将会多么贫乏,可怜?“喂蛟龙”固然可怕,但固步自封,乃至坐吃山空是更加可怕的。

这一段分析了涉浅水的利是安逸、舒服,涉深水的弊是有危险、有代价。涉深水的利是能推动人类进步,涉浅水的弊是固步自封、坐吃山空。这样一比较,就强调了探索的意义。这里采用了驳论的论证方法,通过驳斥错误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观点,先破后立。

总之,我们面对的议论对象和内容,常常涉及到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要用辩证思维全面地看问题,不仅立论要思辨,论证也要在思辨中进行,避免议论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我们不仅可以承认观点对立面的存在以弥补论点的漏洞,我们还可以从假设观点对立面是成立的进行反证,先驳后立,使论证更全面更深入。

猜你喜欢

顺境浅水思辨性
浅水区域船舶航行下沉量的数值计算
顺与逆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做好一个人
藕农水中采收忙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基于LabWindows的浅水水声信道建模
找不同
人生三境遇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