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暴力沟通理论在辅导员专业化中的应用研究

2018-01-29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20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3期
关键词:关怀专业化辅导员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200000)

近年来,发生在高校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以及其它违法违纪案例屡见报端,这些问题出现让我们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成长于不同的环境之中,性格脾气、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具有极强的个体化特征。这些特征的出现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各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使得辅导员专业化已成共识。在辅导员专业化过程中,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要处理好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各种关系,疏导学生心理障碍,理顺学生思想情绪,提高沟通能力无疑是基本和重要的。沟通交流是高校辅导员最为重要的工作艺术和方法,也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素质要求。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现状

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得出目前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的一些基本情况。进入新时期以来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意识得到增强

2006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了辅导员指出了辅导员具有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等职责。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从三个维度和三个等级量化了辅导员专业化的九个方面的能力标准,这九个能力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沟通能力的要求,但是这九项能力的掌握和完善在其背后都离不开沟通能力的支撑。正是由于这两份中央文件的指导,各地方高校提高了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力度,沟通能力培养贯穿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各个方面,辅导员沟通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第二,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能力有很大提高

得益于各方对辅导员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视,各地教育部门都加大了辅导员职前与职后的能力培训,比如上海市教委制订了《关于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与此同时在辅导员年终考核方面也是突出了对于辅导员日常沟通能力的重视,比如《关于上海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设立的指标体系就明确指出应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等等。外部的要求是促进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也增加了辅导员沟通能力。

二、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存在一些问题

尽管在辅导员专业化过程中,辅导员沟通能力和沟通质量均较过去有很大提高,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被动沟通较多,主动与学生沟通的情况不多。虽然沟通能力已经被明确为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能力指标,同时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辅导员并没有领会沟通的内涵与目的,很多沟通仅仅只是“为了沟通而沟通”。根据访谈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的主要内容一般是传达学校布置的各项活动和任务,基本上是行政性事务,比如班会等;其次就是针对特殊对象的交流,比如对于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对于沉迷于游戏的学生进性劝解等。

其次,沟通对象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根据访谈内容,高校辅导员经常沟通交流的对象基本为两类人:第一类是以班干部为代表的班级优秀分子;另一类就是以存在各种问题为基本特征的“捣蛋分子”。辅导员与这两类人沟通的内容也有很大区别,第一类沟通对象主要是围绕学校有关部门布置的活动或者任务,了解班级日常学生情况,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第二类沟通对象主要针对一些有特定问题的学生,比如就心理问题、学业问题等开展心理疏通、警示教育以及道德感化等。除了这两类学生以外,各高校辅导员由于学生工作繁重、缺少直接的沟通事由以及其它一些原因,基本上很少和处在中间阶段的“乖学生”进性沟通,这些所谓的乖学生因为在各方面既不特别优秀,又不“惹事”,很少吸引辅导员的注意,因而也较少有辅导员主动与其沟通。

再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技巧与沟通方式还不够成熟。沟通要讲技巧,如果沟通技巧掌握得不够好的话,沟通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沟通无法进行下去。当代大学生多处在性格塑造、思想起伏比较大的青春期,加之离开原来比较熟悉的生活,来到相对陌生的大学环境,这一阶段的学生内在心理比较敏感,性格比较冲动因此如何就这些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感情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沟通就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合适的沟通方式。

三、非暴力沟通在辅导员专业化过程中的应用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导师,在工作中辅导员要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到心有灵犀,在知情、知心基础上建立起真挚的友情,这样有利于辅导员在学牛中树立威信,增加信任憾。这些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由于辅导员在沟通过程中,没有心存爱意,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心,是一种关怀缺乏的表现。关怀理论强调需要对每个个体的需要予以恰当的反应,目的是为了建立和维护关怀关系;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不是被动的、也不是单向的,它强调建立一种关系性关怀。

1.非暴力沟通及其教育学内涵

非暴力沟通理论是一种建立在真诚交往的基础上,承认、尊重、满足彼此双方内心需要,让爱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大家都心存爱意的一种交往理论。这种沟通理论其实也是一种期待沟通双方彼此建立一种关心性关怀的模式,这种模式离不开关怀理论的支持。由此可见非暴力沟通理论和关怀理论都是以人本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和根本的,都以构建更加直抵人心的人际关系,理解和满足彼此需求为圭臬的。因此,非暴力沟通对当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校园环境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2.非暴力沟通理论在辅导员专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提高辅导员人际沟通能力是其专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何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提高辅导员与学生沟通能力,笔者认为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该始终将“关怀”摆在首位,在关怀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一种非暴力沟通。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辅导员在学生工作过程中应该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学会观察,减少不必要的评价。与学生沟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倾听学生的讲述,倾听是良好沟通的基础。倾听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学生表达的时候,辅导员切忌将自己放在一个裁判的角色上对学生的言行进性过多的评价,即使要评价也应该是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同时由于价值观和人生阅历的差异,因此要减少道德评价,减少同学之间的比较。

其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过程中应该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者,负责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尽管在学生工作过程中处处强调师生关系上应该民主、平等、尊重等,但这并不代表辅导员就应该迁就学生,更不能委屈自己答应学生过分的要求。辅导员可以在沟通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底线。同时也要注意在表达感受的同时可以向学生示弱,但是示弱不等于纵容学生为所欲为。

再次,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应该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避免通过批评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在学生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让辅导员情绪激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批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或者不满,但是通常这种批评并不会改变让你愤怒的状况,反而会加剧师生之间的误解。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冷静下来,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然后直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时也应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了解彼此的需要后,双方就会有效遏制对立局面的发生。

在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也越来越大,随著辅导员在社会地位的提高,辅导员专业化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辅导员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辅导员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无疑会起到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如何改变过去语言上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的异化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模式从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等四个方面在辅导员与大学生上倡导建立一种心存爱意的关怀性关系,这必将对辅导员专业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关怀专业化辅导员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管理法》解读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