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美术馆的核心使命是什么?

2018-01-29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美术馆艺术活动

傅 军

放眼全国,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已日益成为区域振兴与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是有效提升公民人文修养,尤其是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因而被各地政府或企业所重视。与此同时,中国的美术馆事业通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美术馆的经营理念开始发生质的改变,具体来讲,就是逐步实现从“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转变,美术馆公共教育也由此成为美术馆的核心使命。

据《解放日报》统计,过去5年来,上海有超过2230万人次走进美术馆,仅2016年就吸引了超过500万人次;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共举办展览483项、教育活动1588场,观众达352万人次。上海的美术馆正在进入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时期。

放眼全国,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已日益成为区域振兴与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是有效提升公民人文修养,尤其是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因而被各地政府或企业所重视。与此同时,中国的美术馆事业通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美术馆的经营理念开始发生质的改变,具体来讲,就是逐步实现从“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转变,美术馆公共教育也由此成为美术馆的核心使命。

中国的美术馆重视公共教育的意识理念似乎正在和国际接轨,然而从理念到实践,眼下中国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同时也承受这种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周碧初、朱屺瞻、陈抱一、钱鼎、宋钟沅联合油画展览会”海报(1939.10.26至11.1展出于上海大新公司四楼画厅)

机遇

一、政府重视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不仅能熏陶人的品性和意志,也是塑造公民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中,“美育”对于培育现代公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与价值,而美术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场所。

各级政府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对美术馆的定位和目标设定上。根据2008年文化部颁发的《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办法》和《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标准》,为国内美术馆的管理和分类定下了规范的标准:“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面向全国范围内具有展览、典藏、研究及公共教育和服务功能、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美术馆。”虽然上述标准是针对重点美术馆的要求,但其实也为全国各种类型的美术馆建设设定了基本的界限和明确的方向。

吴湖帆文献展现场

周碧初文献展现场

另外,公共教育的投入与实施成果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考核和衡量美术馆公益性程度的“硬指标”。在每年一度对美术馆工作业绩的考核中,公共教育活动的数量、质量和社会效应,也成为考核一家美术馆工作优劣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内公立美术馆基本都是全额拨款单位,公共财政拨款解决了很多公立美术馆的经济压力。就上海而言,几乎所有的公立美术馆都已经实现了免费开放。不要小看免费开放,它其实是美术馆开展公共教育的基础。除此之外,公立美术馆还有政府财政提供的专项公共教育经费,用于策划公众讲座、儿童教育、手工坊、跨界综合等各种类型的公共教育活动,只要运用得当,经费将逐年递增。

二、公共教育意识普遍增强

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在西方,美术馆越来越被认定为一个面向全体公众的教育机构,为教育的目的而存在,美术馆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以教育为导向和旨归。自此,美术馆不再是艺术家的美术馆,而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美术馆;美术馆也不再是象牙塔式的殿堂,而应该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美术馆不应该成为收藏和保管艺术品的硕大仓库,而是应该成为服务公众的重要文化艺术资源,履行其公共教育的职能。

随着“以人为本”“公共服务”等逐渐成为中国美术馆行业的共识,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美术馆,都越来越重视美术馆与普通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美术馆开始不断审视与改善以往被动、静态和居高临下的展览方式和传播方式,学习换位思考,了解公众想法,逐渐培养起“公众意识”和“公众思路”,并运用相应的方式和手段为公众服务。

这种公众意识的增强,目前已经反映和体现在美术馆一些重要的自主性展览策划中。以笔者所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为例,每年一次的文献展,已经成为该馆重要的品牌性展览。如果说前几年,主办方把主要精力放在文献展的学术研究和展陈设计上,那么自2015年《这里阳光灿烂——哈定文献展》起,在前期的策划阶段,就非常重视公共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入,并将开展丰富多样的公共教育作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策划《精神的融合——周碧初文献展》前期,主办方就分别联系了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歌剧院、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社区活动中心、大艺术创意教育、番茄田艺术等多家机构,把有关这次文献展的主要内容、学术定位、展览结构、展陈特色等跟这些机构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时机成熟后就与这些机构一起联手策划了9场各具特色的活动。诸如跨界艺术活动:《申江旧话——周碧初背后的海上霓虹》,用展览现场演唱上海著名老歌与专家演讲结合的方式,带领观众从全新的角度去阅读和理解作品,现场观众反应极为热烈,广受好评。展览期间还第一次走出美术馆,来到思南读书会,与上海市作协联合主办了馆外活动《海上风度——从周碧初文献展谈起》,现场气氛极为活跃,社会反响很大。主办方还特地为儿童设立了3场教育类活动,用画剧、拼贴、装置、集体创作等形式,为孩子们提供别具一格的艺术体验。这些既与文献展之间有着深度勾连,又富有创意的公共教育活动之所以能够推出,与展览策划者对公共教育活动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

挑战

一、缺乏规划,同质化现象严重

与欧美各国美术馆发达专业的公共教育事业相比,国内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也尚处于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国内美术馆大多没有常设展或者固定展览,所以很多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必须围绕着临时性的展览进行策划与设计,一定程度使得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性设置,这也对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应该看到,国内美术馆公教活动的拓展正变得越来越外向多元,越来越主动地与观众发生联系,努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无论是国有美术馆还是民营美术馆,都有意识地推出各类公教活动。但在美术馆公教活动数量大幅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很多公教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活动类型的同质化问题相当严重。还有一些活动,表面非常花哨,内涵却很不足,缺少具有广泛影响且可持续的公教品牌项目。因此,整体上来说,一些美术馆的公教活动虽多却不精,形式多样而教育效应不大,美育的效果只停留在表面而未得到延展持续。与此同时,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滞后,未建立起完善的公教机制等深层问题也日益凸显。

二、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欧美的美术馆大多拥有力量雄厚的教育部门,像MOMA、大都会博物馆仅公共教育部就有30至40人,甚至要比一些国内美术馆的全部员工还多。这些教育部门除了拥有固定的、高学历的艺术史论及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人员之外,同时还拥有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这些专业人员代表美术馆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设计一些美术教育课程,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一些国家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甚至设有专门的儿童博物馆和儿童美术馆,他们还结合一个藏品展览开发出8至10套教材书或导览手册,所有这些工作都有赖于一支专业又高效的队伍。

在中国,当下的艺术发展也已经进入了现代产业化的流程中,在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化素养、水准、行动力和执行力。所以从事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人员必须受过专业的美术馆方面的高等教育,并拥有其他相关学科的补充教育经历,适合的专业有艺术史、艺术学、博物馆学、教育学等。但目前全国各级各类美术馆拥有这样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对策

一、观众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公教项目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观众分析,发现不同年龄、不同类别观众的兴趣点和接受方式,有针对性地分别为普通观众、青少年儿童、亲子家庭、社区居民、特殊人群策划各种相应的公教活动或者制定课程方案。

也可以适当借鉴国外一些最新的公共教育案例,比如前不久刚刚开幕的阿布扎比卢浮宫打造了综合而富有创造性的教育计划,覆盖了5至18岁的学生。在教育计划制订的过程中,馆方与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有协商。把世界艺术的美学和最新的数字媒体科技结合起来,鼓励年轻人的反思能力和开放性,并运用非常创新的教育工具向观众提出简练的问题以激发互动;为教师提供的各种教育设备,同时可以在课堂和博物馆中使用。

残障人士、智障人士是美术馆观众中的特殊人群,美术馆除了为这些人员提供免费使用的轮椅车、无障碍入口、通道、电梯、厕所、轮椅坡道、优先入场、免费语音导览设备租借等优待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平等包容的思维意识,巧妙地将一些人文关怀融合在策展和实施过程中,以此提高这类特殊人群的社会参与感和自我存在感,这是一个社会文明的体现。我们曾于2016年在策划“城市温度——中国新加坡当代艺术交流项目”时,有意识地邀请上海飞叶艺术特殊儿童教育学校的孩子们,配合一位新加坡艺术家参与一件大型作品的创作与布置。由于我们是以真正平等的姿态,而不是应景式的活动,更没有强调为某某自闭症儿童服务的口号,所以孩子们与家长们都特别开心与放松,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全身心地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从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正如他们的校长所说的:“以前我们参与艺术活动,是一种艺术的提升,这次是一种人格的提升,我自己感觉到孩子们又有了一个新的方向,或者出口。”

二、要加强公共教育的系统化和品牌化建设

美术馆作为艺术的殿堂,能让学生直接感受经典艺术的视觉冲击力,直接获得美感体验,同时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当下,美术馆的这些特点和优势,日益被学校美术教育所看重。如果通过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与学校联合开发美术教育类课程方案,美术馆就能充分发挥出学校美术教育所无法企及的资源优势和现场魅力。

除了学校,美术馆与所在社区更需要加强互动,加强系统性规划,应该将美术馆的艺术活动和教育理念传播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城市空间中,更多地开展社会实践项目,为艺术表演、社区活动提供平台,让美术馆的公共服务理念惠及社会更多层面。这种“无墙”美术馆理念,其实是美术馆公共性的最好诠释。

应该说,很多国内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方面已作出了不少努力,并且在品种样式、跨界综合、空间拓展方面都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目前已经到了需要塑造风格鲜明、适应群体明确、有特色有创意的公教品牌的时候了。这些公教品牌的打造既要重视建设,也要重视传播策略,既要利用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也要积极利用其他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的宣传推广。在信息越来越便捷和快速的时代,如果固守原有相对刻板的观念思路和相对单一的宣传方式,都会成为美术馆公共教育和公共服务的障碍。

猜你喜欢

美术馆艺术活动
仁·社区美术馆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纸的艺术
美术馆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