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讯

2018-01-29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刘海粟艺术

01 梨园共话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播

11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市戏剧家协会承办,上海三棱镜文化传播公司协办的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论坛在上海文艺会堂隆重举行。

本次戏曲论坛以“良辰美景,姹紫嫣红——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播”为主题,聚焦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解析“中华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发展“新征程”。

上海戏曲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以“紧抓潮流接触点 寻找戏曲发力点”为题进行开题演讲,她谈道“戏曲是集各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审美艺术,它既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特点,也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更以近年来上海戏曲“走出去”实例,分享中华戏曲在当代传播的重要意义。

主持京剧清新会《老生常谈》巡回演出的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在传承与传播京剧的道路上,“吸粉”无数。在演讲中,她以个人所见、所感、所思,分享了京剧传播探索的故事。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东西方交流也迎来了新高度,剧作家王仁杰谈道:“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走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只有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继承与弘扬民族戏曲的艺术特色,又能包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返本开新,才是戏曲走向世界的‘王道’。”

除主旨演讲外,论坛还分设3场分组讨论,嘉宾分别从戏曲在当代的对外交流传播、社会影响力和校园传播等三个不同维度进行探讨。

02 “同行——2017‘一带一路’国际艺术联合展”研讨会

11月29日下午,“同行——2017‘一带一路’国际艺术联合展”研讨会在中华艺术宫举行。来自“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航行:塞尔维亚当代艺术之旅”、“漆缘:沪藏越南当代绘画作品展”的策展人、参展艺术家、理论家和媒体朋友济济一堂。

研讨会的主题是“‘一带一路’与都市游牧”。“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策展人顾振清谈到这个主题时说,“‘一带一路’是新的全球观,不再是以往的以欧美中心的全球观。都市游牧也是一个新的未来全球的发展观,游牧文明让城市的发展更契合于自然界的发展,而不是人类自身膨胀的结果。”

正如此次蒙古艺术展的题目叫“天的那边”,强调的是人,人的能动性。“在全球都市发展和全球的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向蒙古人学习,更多地考虑人与自然的规则,人与自然的环境,长期地和谐相处下去。”

在谈到为何给展览取名“航行”时候,“航行:塞尔维亚当代艺术之旅”的策展人玛丽佳娜·克拉利克说,“航行”意味着移动和流离失所,“这两个关键词可以展现出我们欧洲艺术家的生存环境,或者说整个世界范围内艺术家的生存环境。”“漆缘:沪藏越南当代绘画作品展”的策展人郭建超则将此次展览视为一种对话的方式,“从展览这样的平台,开始有更多的对于艺术课题的讨论。”

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表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趋势日趋明确的地球村,城市化、互联化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在寻找生活的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都在寻找民族存在的意义和个人存在的意义。也因此,本次“同行—2017‘一带一路’国际艺术联合展”的推出,让我们彼此互相了解,促成我们互相尊重。“我相信这一系列展览在中国的展出,一定能够让中国观众更多地了解四个国家的文化和当下的文化探索,一定能够促进我们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03 《刘海粟全集》编撰启动仪式在沪举行

作为重大文化工程、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项目,具有特殊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意义的《刘海粟全集》编撰启动仪式10月24日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

启动仪式由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李超主持。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全面介绍《刘海粟全集》的项目背景及推进情况;刘海粟家属代表刘蟾女士发言,对于《刘海粟全集》编撰工作实施表示感谢;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致辞,对于刘海粟研究中心相关的“文教结合”项目工作规划,以及《刘海粟全集》编撰工作的价值及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刘海粟在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传播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海派艺术文脉、国际文化交流的独特体系和规模,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刘海粟全集》的编撰主线,是将刘海粟一生所发表或未发表过的作品,全部收集整理,其中按内容或年代的重点,综合相关艺术资源编撰而成全集。编撰工作的启动将全面深化进行以刘海粟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创作、传播的系统研究,全面深化进行近现代美术史、近现代美术资源的基础研究,全面深化开展国际核心城市艺术资源研究领域基础性重大问题前瞻性研究。此外,相关研究和编撰工作,顺应优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将相关国家级珍贵艺术遗产与国际化优质艺术资源的课题研究,提升到“民族文化复兴”的发展战略高度。

04 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

“赵望云的一生以‘为人生而艺术’为宗旨,以表现时代精神为追求,自始至终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如此评价赵望云。

赵望云的艺术历程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他确立了改造中国画的新艺术观,直面人生、直面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他出身平民,在塑造自我质朴、敦厚的内在骨气的同时,对于农民生活和情感有着天然的亲近。四十年代后,赵望云定居西安,继续坚持原来的艺术主张和实践经验,而且更加注重对传统的深入研究,艺术视角也转向雄浑壮丽、民风朴实的整个大西北。画面内容也不再仅是早期以人物为主的乡间民情,而是扩展至既包含着祖国建设、乡村变革等社会内容,又展示西北自然雄浑壮丽的山川风貌。无论是建国后五十到六十年代中期的宝成铁路写生、黄河写生,还是林区写生、祁连山写生,赵望云的画卷均以写生的方式展开,笔墨朴实自然,风格峻伟森郁,将西北自然风光和传统艺术精神相互熔铸,奠定了“长安画派”的艺术主张和实践方法。长期的旅行写生,为赵望云的绘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其深刻的民主进步性和开拓性的社会题材,也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画走向民间、直面生活的最早的代表性画家。晚年的赵望云更将内心的自然与生活体验消化、提纯,再造静穆、纯真的化境。“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将延续至2018年1月30日。

05 “艺术为生活添彩”——2017上海艺博会

作为2017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扛鼎之作,11月2日至5日,以“艺术为生活添彩”为主题的第21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在浦东世博展览馆举办。

本届艺博会有自美国、德国、以色列等16个国家的约140家画廊参展,数千件国画、油画、雕塑、版画、陶瓷等艺术品参与交易。其中,“卡咔度”等亮点版块层出不穷,中外画廊“国际化”有了新诠释,跨界艺术也再度创新,来自海内外各国的艺术使者与热爱艺术的市民们一起,融入申城一片欢乐的艺术海洋。

今年上海艺博会是继往开来的一届,海内外参展画廊继续主打“亲民”牌,灵活调整参展作品,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而在新的参展阵容中,类似的亮点版块层出不穷。由中央美院37名师生作品组成的专题展首次大规模登陆;上海自贸区特展“艺术之路”,有大批海派书画大师以及传人们的作品同台展出,吴湖帆、谢稚柳、唐云、陈佩秋等名家的经典作品能让藏家领略整个海上画派的发展历程;“捷克水晶艺术联盟”携六位捷克顶级水晶艺术家的作品登场;陶瓷作品中,由“壹兰文化传播”携来有“中国白”美誉的德化白瓷也是首次亮相。

作为近年来颇为流行的跨界艺术也在艺博会大放异彩。上海艺博会战略合作伙伴“艺术百代”,将艺术跨界形式再度创新,定制全场最大空间,特邀时下炙手可热的跨界艺术家朱敬一,还有知名汽车品牌参与,运用革新的艺术语言与多媒体技术,共同打造以“向跨界致敬·一路潮前”为主题的“艺术百代·朱敬一跨界艺术展”,为传统书法创新带来独具个性的匠心演绎。

上海艺博会组委会副秘书长顾之骅表示,“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上海艺博会更上一层楼,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新目标。”他希望本届能继续在大众和艺术之间架起极具亲和力的桥梁,给艺术品消费者、收藏者及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新选择与新收获,真正让艺术走近大众、为生活添彩。

06 iglass2017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

今年已是阆风艺术第六次举办当代玻璃艺术展。

从最初的跨国界展览到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玻璃艺术国家的深度梳理,七年间,阆风艺术不断探寻、沟通、了解及学习,穿梭于色彩斑斓的玻璃艺术作品中,欣赏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玻璃艺术家创作出的玻璃艺术盛宴,演绎了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玻璃材质语言的表达。作为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阆风艺术和大家一起分享创作心得,研习材料技艺,灵感迸发,收获满满。

此次阆风艺术为大家展示了10位优秀的玻璃艺术家的玻璃作品,他们来自七个不同国家:美国、韩国、丹麦、德国、西班牙、捷克及澳大利亚等。展出近三十件玻璃作品,更有个别艺术家为该展览特别创作的新作。这是一次集不同地域、年龄、工艺、视角,多姿多彩的玻璃艺术盛会。开幕式上,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玻璃专业的教授Michael Rogers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玻璃工作室负责人Richard Whiteley两位参展艺术家跟观众一同分享更多创作背后的故事。

iglass2017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展期至2018年2月28日,每周二至周六对公众免费开放。

07 人在旅途——贺寿昌作品展

11月9日,贺寿昌先生应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邀请,举办他重步画坛的首次个人作品展《人在旅途》,展出了他近年来的油画、钢笔画、水彩画作品共五十多件,并以画作、文章、诗句有节奏的穿插成一个整体以呈现。展览同时还召开了以“人生阅历与绘画”为主题的座谈会。贺寿昌先生是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的高材生,早年从事美术创作,参加过各类展览也得过许多奖项。这次展览,是他离开美术界,从事行政职务三十多年后,重新拿起画笔创作的作品,是画家几十年来参与和亲历上海改革开放,对于城市,乡村和人生的思考的反映,也是画家对于人生经历的真情流露,因此成为了本次画展的特色和亮点和座谈会讨论的热点。大家一致认为:一个好的画家,一定要有好的思维,其人生的经历和学识修养显得时分重要;人的经历影响人的胸怀和品质,对于能否创作出好的作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贺寿昌认为,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一位画家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底蕴知识才有可能创造出一幅优秀的画作:首先要有一个坐标,纵向是历史,即美术和文化的脉络,横向是中西比较,在坐标中间要寻找自己的价值;二是要有自己的经历,艺术和文学、哲学等门类相同,其本质都是反映人的内在,有没有相关阅历所产生的理解大有不同;三是绘画本身的规律和技巧,是平面艺术,长、宽、高、色彩和笔触的摸索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08 润物无声——陈盛铎艺术展

“润物无声”—被刘海粟先生称为“中国素描第一人”的陈盛铎艺术展日前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陈盛铎作为上海美专早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留学日本,回国后又担任上海美专的素描教师,对于上海美专西方绘画教学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中国素描第一人”当之无愧。据陈盛铎家属回忆,陈先生一辈子不出书,不出画册,不办画展,一生教书育人,默默耕耘,培养出许多名家大师,他的德与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素描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学习西方教育模式的最主要的基础,1912年刘海粟先生创办上海美专,第一次成建制的按照西方美术教育模式开展美术教育,结束了中国几千年以来以师傅带徒弟式的、家传式、家族式的、工坊式的美术教育模式。素描教学就是其西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课,强调以科学的方法去描绘物体,通过比例、透视、光线、明暗、空间感、质感去呈现物体的真实。在西方绘画体系中,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它和中国画强调以线造型、注重提炼、注重取其精神、写其意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绘画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素描学科在中国美术教学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本身就是革命性的。这种革命性也包括与传统思想观念的冲突,比如上海美专的模特写生风波和开展旅游写生给传统关门造车绘画模式带来的冲击等等。

09 2017上海视觉艺术展

2017上海视觉艺术设计展邀请了全球范围内最具活力的视觉艺术设计创作者。他们在创作上勇敢的拥抱新的技术,思路宽阔且极具冒险精神,他们注重和阅读者之间的交流关系,这些特质让他们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平衡了艺术的开放性和设计的目的性。本次展览的愿望是进一步剥离其背景将它们放进美术馆,让每一位来到展览的阅读者能够和它们对话,感受视觉艺术设计的魅力,并从中解构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体验。

展览设置了日本平面设计大师胜井三雄先生视觉艺术生涯作品回顾展。展出胜井先生的42幅海报作品和26套贯穿日本现代设计史的珍贵书籍设计代表作及部分视频作品,创作年代跨越幅度超过40年。另外,来自全球范围不同国家地区极具活力的25位创作者,他们有着设计师、艺术指导、策展人、教育者、作家等身份。他们熟练的运用CG绘画、摄影、影像、计算机生成等新的技术工具,创作上极具冒险精神,同时敏感的关注阅读者的体验,开放而不失艺术感,他们交织出了视觉艺术设计在这个时代下的新价值。上海视觉设计展还设有“界面的延展:动态海报艺术设计展”,特别邀请了来自大中华地区活跃在一线的优秀设计师和专业院校师生的动态文字与图形设计作品,他们的创作基于这种竖向的“屏幕类海报”形式体现了平面视觉数字化的趋势和艺术设计在界面的延展。以及D&AD2017获奖作品展和“设计对话”SIVA设计教育成果展。

10 “我这60年——李秀实艺术回顾展”

60年一个甲子,60年的艺术之生涯蕴含着艺术脉络和观念变迁。

继2017年11月“我这60年——李秀实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完美落幕,12月8月下午,展览第二站在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拉开帷幕。上海展由李秀实先生10个重要时期的节点组成,这些节点展示了李秀实先生非同寻常的60年艺术历程,且更注重于文献的展览与呈现,历史感更强。

1959年,李秀实在大学期间的就以油画《万里长江横渡》崭露头角。2006年开始,李秀实对“墨骨油画”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反思,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来往。直至2012年《旧岁风雪》的创作完成。“墨骨油画”不是一个艺术流派,而是一种艺术语言,是李秀实先生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逐步创建的融合中西方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新语言。旨在探求中西方艺术融合的交点,升华东西方艺术的辩证与统一。正如邵大箴所述:艺术家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强化绘画形式语言的独立性,以描写内心的真实感受,即表达“心意”“心象”,而不是表面的客观物象,这是李秀实墨骨油画审美追求的出发点

开幕式结束后,李秀实先生亲自为现场观众导览展览。随后邀请张自申、李斌、曾长生、王洪义等艺术家,围绕各自的艺术创作、历史上著名的“黄山油画艺术讨论会”、油画的民族化等话题共同漫谈60年艺术经历的桩桩往事。

11 2017上海国际收藏论坛暨首届中华古陶瓷科技鉴定国际研讨会

12月12日,2017上海国际收藏论坛暨首届中华古陶瓷科技鉴定国际研讨会在浦东举行。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和收藏家、企业家围绕“新时代、新业态、新探索、新发展”和“科技的力量——去伪存真,守护中华文物”等主题各抒己见,献计献策。此次会议由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第一财经联合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举办,近200位艺术界、收藏界、金融界、艺术机构负责人出席会议。

自2012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步入到“新常态”的周期中。尽管处于调整期,但围绕艺术品这个核心环节,产业链条上各分支领域其实都在向纵深和专业化的方向上深耕细作,无论是艺术品的仓储、运输、保险、保税区的成立、还是艺术品的修复,鉴定、评估,乃至艺术园区的升级整合,艺术博览会的多元化和新格局的形成、艺术品电商的转型,艺术品金融化的新的模式探索和实践,这些都显示出艺术品市场仍生机勃勃。

论坛开幕式上,颁发了2017上海国际收藏论坛奖,李卓、陈无忌获得“艺术创新奖”,胡建勇、《艺术商业》杂志、ART021艺博会、在艺APP获得“艺术推动奖”,礼宾堂获得“艺术贡献奖”,以此来表彰国内对艺术市场和收藏事业作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论坛还发布了《新时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倡议书》,提出了繁荣新时代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七点建议。

12 OCAT上海馆:疆域——地缘的拓扑

OCAT上海馆于12月30日起呈现展览“疆域—地缘的拓扑”。该展览为OCAT上海馆年度青年艺术家项目,同时也是OCAT上海馆开馆五周年的特别展览,由鲁明军先生担任策划。此次展览共邀请三十余位知名当代艺术家,他们将以录像、装置、表演、摄影、文献等丰富的艺术语言引发一场关于地缘政治的艺术思考。

不同于往年的青年艺术家项目,此次展览除了呈现新生代艺术家在近几年所尝试的极具风格化与时代性的艺术实践外,一批已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并被广泛认可的艺术作品也成为了展览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我们所处的后全球化时代以及“疆域”这一主题,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所创造出的作品碰撞出的火花与引发的思考,是此次青年艺术家项目以期带给观众的观展感受。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艺术家试图从“边境、边疆、边界”等蕴含过渡意义的词汇中去展开不同维度的地缘思考和实践,从而获得重新审视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个人经验。这些具象化的实践既可以被看作一种政治行动,也可以反身指向艺术语言的一种歧变。不仅如此,艺术实践除了得以指向各自不同的语言方式外,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看到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和曲折,其中涌现的荒诞与野蛮,以及不可忽略的理性与审慎。本次展览力图从艺术实践本身,催生出一种的新的结构与叙事,得以开启我们对于边界、边疆、地缘政治及其之间多重关系的认知,并引导我们积极地切入并参与这一残酷的、充满暴力的现实进程中,诉诸新的艺术-政治感知与想象。

特别鸣谢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对于本次展览的支持。

13 龙美术馆: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

2017年12月16日,龙美术馆举办首位女性艺术家大型个展“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2017雕塑年”将在向京创作生涯跨度逾20载的精彩作品中收官。

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向京的五个主线创作系列:“镜像”(1999-2002)、“保持沉默”(2003-2005)、“全裸”(2006-2008)、“这个世界会好吗?”(2008-2011)、“S”(2012-2016)以及一组名为 “我看到了幸福”(2002-2010)的架上尺寸作品,在2016年首次亮相北京之后,更多的作品将在龙美术馆(西岸馆)首次露面,这也是向京自1995年中央美院毕业之后规模最大的个展。

龙美术馆(西岸馆)富有挑战的巨大的清水混凝土伞拱空间,艺术家跨越21年的作品,如何结合?如何再次吸引我们的观看?龙美术馆首次将一层、二层以及阶梯式主展厅结合举办一个展览,并前所未有地修改展厅入口,为的就是和艺术家一起,构建她准备了21年的精神花园。

展览中,向京以空间作为重要命题,阶段性创作的文献脉络不再是观者进入作品的唯一路径。被打破时间线索的作品,期待在全新的空间里与观者相遇,观看的主体交付给每一位观者,观者的身体将会成为丈量艺术与空间的真切尺度。向京认为,“观看”不仅是对外部的观看,同时也是对自我的审视。艺术家期待艺术回归到属于不同观者的身体感知,回归到展览现场的魅力。这,正是向京反复强调的艺术“可感知性”——那在文本阐释之外的自足意义,这也是现场对于艺术自证的重要价值。艺术之镜,此刻映照出的,是观者的内在:对于每个人生命中的隐痛与欢愉,没有人可以替我们看到。

展览开幕之际,向京21年的创作全集同步首发,带来与展览不同的阅读路径。全集包括作品集、文献集、作品集别册,其中文献集收录了数篇首次发表的评论及对谈文章,作者包括范景中、戴锦华、乔纳森·费恩伯格、米歇尔·康·阿克曼等。

14 时代风采:时代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11月26日下午,“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系列辅导讲座与座谈第一讲《时代风采:时代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在中华艺术宫举行。

《解放日报》副总编徐锦江围绕“只有把握住时代精神,才能外化为时代风采,才能转化为我们的美术创作”的基本观点,从六个部分:时代风采是时代精神的外化、我们的历史时代精神是什么、如何深入理解当下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创造性人文转化、时代精神的创新性美术转化、文化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进行阐述。

绘画作品里要有文学性的表达和思想。我们的“工程”要反映大时代、大事件当中能够充分体现我们时代精神的激动人心的瞬间,最终也还是要找到这个点。画时代风采不仅仅是画画,看的画和读的画还是不一样。有些画只要纯粹的艺术表达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工程”的创作是要既能看又能读出东西来,“状物形”还要“表吾意”——中国画讲究的是以形写神和弦外之音。

15 纪念蒋月泉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沪举办

今年是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蒋月泉诞辰100周年。为系统总结蒋月泉杰出的艺术成就,深切缅怀他崇高的艺德风范,激励广大曲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创新发展苏州评弹这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曲艺事业繁荣兴盛,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上海市文联在沪联合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

第四个坚持,就是坚持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非常注重学生护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胜任护理工作,还能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主体个性化发展。

11月24日上午,纪念蒋月泉诞辰100周年专题座谈会在上海市文联文艺大厅举办。中国文联第九届副主席杨承志、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董耀鹏,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尤存,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吴孝明、中国曲协顾问吴宗锡、上海曲协主席王汝刚以及来自北京、江浙沪的曲艺名家、曲艺作家、理论家,以及蒋月泉徒弟、家属代表和新闻媒体100余人出席会议。

蒋月泉是苏州评弹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中国曲协副主席。他是新中国曲艺事业的重要引领者,是当代苏州评弹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其所创立的蒋调,是苏州评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且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流派唱腔,一度有“无唱不蒋,无票不蒋”之说。

大家赞誉了蒋月泉的斐然成就,评价了他的高尚艺术操守,一致认为我们要结合党的十九大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总体要求,在艺术实践中坚持从时代、人民和生活中吸收创作的力量和源泉,坚持把精品意识、现实题材、鲜明主题作为创作的标准和方向,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艺术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坚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等做事从艺的价值和准则。

16 吴宜恩:用油画讲好中国故事

2月17日,“蓝海扬帆——吴宜恩油画作品上海特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隆重举行。

有着军旅生涯的著名油画家吴宜恩先生,1956年出生于上海,1974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90年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师从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先生。此次展览是吴宜恩以自己几十年的油画创作心得和体会,对于新时代的发声,向大家展示如何用油画讲好中国故事。展览分为三大主题:“西藏人物”系列,选择有典型西藏特征的六个人物,用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创作并展出了6张连贯的西藏人物像油画,组合起来达到了17米宽,加上画与画之间的距离,20米的大型油画组画阵容,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江南水乡”系列,是吴宜恩油画经常表现的主题。吴宜恩出生于上海,自小对于江南水乡就有一种骨子里的依恋,油画的技法是写实的,但是所表现的诗意境界却是浪漫朦胧和美好的。“风景”系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油画技法语言表现的中国传统的自然风景,如长城、黄山等。二是花卉、田野等自然静物,这是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的作品,吴宜恩也因此被誉为浪漫写实主义风格的油画家。

此次展览的作品容量丰富,题材广泛,也不乏有一些探索性、实验性的油画作品。比如其中一幅油画作品《黄山》,就是吴宜恩用油画技法借鉴中国水墨的表现方法,画出黄山的嶙峋风骨和飘渺之韵,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17 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

“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系列展” 以“中国美术教育发展战略”核心主题的提出,梳理、总结、反思和前瞻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之路,通过2017年“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2018年“师坛锦瑟——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教师作品展”,2019年“春华秋实——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文献展”,——三年系列化展览及论坛活动,回望审视中国百年美术教育的文脉历史,思考当下美术教育中的问题,前瞻并构划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系列展由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为指导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组织策划,并与中华艺术宫共同承办。

2017年12月26日在中华艺术宫开幕的“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为“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系列展”中的首展。由展示与论坛两大部分组成。“展示”部分主要定位于相关艺术院校自2000年以来的历届优秀学生作品的展示,以“撷英”为主线,分设“学院聚焦”“经典浓缩”“设计应用”“探索实验”“未来展望”的内容单元,对应当前高等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专业格局,营造多元共存的主题体验情境;“论坛”分为主论坛、本科生教学研讨会、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三部分,围绕“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转型”的论题主线,进行切磋沟通美术人才培养教育之道。通过展示与研讨,构建交流平台和对话机制,分享和交流教育成果,检视、探讨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问题,总结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得失。

猜你喜欢

刘海粟艺术
刘海粟美术馆建馆25周年x刘海粟欧游90周年=?
刘海粟雨中看戏
纸的艺术
刘海粟雨中看戏
刘海粟的壮阔艺术人生
因艺术而生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