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2018-01-28刘军初陈艳清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误区

刘军初 陈艳清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条件艰苦,为了生计,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交与祖辈或者亲戚照看,农村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家庭教育脱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基本的生活、日常的学习、健康安全、心灵归属、道德品行等方面呈现或埋藏着一定的“阴暗”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再犯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1-281-02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儿童生长的摇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如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是整个家庭教育的根,根系的强壮与否决定了花叶的茂密程度,也就是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努力成才。家庭对孩子的熏陶、潜移默化影响作用是社会和学校所无法代替的。目前,在广大农村,许多年轻的家长选择外出打工,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因此,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留守儿童因为家长外出打工,家里的监护人年龄偏老,教育理念落后,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教育专家指出:身体不好是”残品”,智力不佳是”次品”,而品德不良则是”危险品”。

误区1:教育方法重言教,轻身教。由于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转移至祖辈或者其他亲戚。老年人对孙辈的教育以溺爱为主;其他亲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以“完成任务”为主。他们一般就是谁有空就谁管孩子,不会去研究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也不能形成一致的教育规则和固定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就只停留在随便说说,重言教,轻身教。他们对孩子教育是消极的,是脱离正轨的。没有好的家庭氛围,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误区2:投资方式重“物质投资”,轻“精神投资”。农村父母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他们认为距离的遥远,心灵的缺失能由金钱物质来弥补,以获得内心的愧疚安慰。但是过分的物质补偿,监护不到位下的金钱补助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甚至有些农村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满足。不知不觉让孩子形成了唯分数论英雄。不仅如此,在外打工的父母认为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就是完成了任务,重分轻德。忽略了给孩子爱,关心和呵护。老年人会因为隔代抚养溺爱孩子,一味地惯着孩子。比如穿好点,吃好点,要什么买什么,他们会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亲情关爱、精神需求等。为了让孩子更亲近自己,就毫无原则的顺着孩子,给孩子以丰富的物质享受,注重物质投资,轻精神投资。

误区3:健康投资重肌体、轻心理。孩子的健康应该是身心和谐的健康。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不重视或者根本意识不到心理健康。大多数监护人因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育儿常识,认为儿童年龄小,只要身体长得胖就是健康,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之爱,缺失正常家庭带给他的幸福与快乐,导致孩子性格孤僻、情绪异常等心里不健康的表现,很多监护人见惯不惊,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

误区4:教育内容重知识轻能力。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对儿童生活上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而对儿童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方面关注不够。在对于孩子的学习上,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关心孩子的分数,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一会补习数学,一会补习英语,试卷满天舞,孩子苦不苦?这类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还有一种是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就完成了任务,一年难得和老师打个电话,对孩子的关爱沟通极度缺失。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中小学的5天教育被家里两天的教育毁于一旦,出现了5+2<5的畸形状态。因此我们要创建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多開展家校活动,形成教育合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对策1:优选监护人,共创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留守儿童监护人应该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以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和良好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教师要经常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对不和睦家庭给予引导,尽量少发生摩擦,少吵架,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多给孩子持之以恒的爱,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善于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讨论问题,监护人不要用训导的口吻与孩子说话,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与孩子沟通,要学会聆听孩子说话。正如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因此,家长要协助监护人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及时分享心得体会,运用满腔的爱意与理智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对策2:家校合作,共筑微信在线交流平台。如何支持和帮助那些既想陪伴留守子女顺利成长,又要在城市中完成繁重工作的打工父母实现跨时空的家庭教育梦想,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农村小学教师、监护人应与家长对接,共筑微信在线交流平台实时了解孩子校内校外的生活学习进展,了解更多更专业的育儿知识,以便满足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实现既能动态陪伴留守子女顺利成长,又能通过微信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怎样学习和生活,还能在城市安心打工的多重梦想。微信在线交流平台通过动画片、小测验、连环画等形式,加强了教师、家长与孩子的互动,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模拟与孩子建立互信,最终达到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跟孩子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目的。

对策3:转变狭隘观念,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转变传统的“读书无用论”的狭隘思想观念,殷实子女之爱。首先应建构科学的育儿知识体系、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将其慢慢渗入到日常的沟通教育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重视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其次,转变传统的以金钱弥补一切的狭隘思维,应端正教育态度,更多地注重与留守子女的互动,情感分享、心灵触动,从精神上打动子女,获得子女的信任。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和家长委员会等多方面的资源,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利用现代教育观点,全面指导代理家庭的家庭教育。家校携手统整各方面教育资源,形成多方位教育合力。集体的凝聚力可以温暖激励后进生的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集体的宽恕,这是比教师的惩罚更加有力百倍的教育手段。”

对策4:言传身教,以亲身经历激励孩子健康成长

目前,社会各界将更多的视线投放在农村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忽视了留守背后暗藏的巨大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及远在他乡的生活磨难以故事的形式向农村的子女叙述,让其理解生活的不易,帮其树立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意识,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意志力、树立自信心。从此视角出发,在外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农村的子女之间的远程教育更为深刻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切忌“报喜不报忧”甚至“装大款”,这样容易让孩子认为父母在外面“享受”,自己在农村“受苦”。久而久之,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负面情绪漫延,还有什么教育效果呢?

三、结束语

家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一辈子的课堂。“如果说一个老师不好,影响孩子的一门学科;一个学校不好,影响孩子的一个学段;那么一个家庭教育的不好,则会影响孩子一生”。一个孩子的性格、习惯的养成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多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对于所有选择生二胎的家庭来说也确实是一个难题。用孩子的心态考虑孩子的事情,而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和处事法则来要求孩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相信很多问题产生之后家长都会学着换位思考,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与关怀,要不要孩子是一个人生选择,而怎么教育和培养孩子则是每个家长一生的必修课。

[ 参 考 文 献 ]

[1]曹晓红《流动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9.

[2]虞永平《关注流动和留守幼儿的生活与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10(05).

[3]黄希庭.《人生心理咨询手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247.

[4]郭时永.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3:196-197.

[5]郭妍.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6):23-24.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误区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