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的美学
2018-01-28
书法是汉语言文字系统中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同汉文字的诞生一样极其久远。书法教育,于中国人而言,既是一种技能的教习,更是一种精神陶冶。
孔子兴私学时,将”书法教习”列入“六艺”,成为学人的必修,其后的2500多年,书法均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始终不渝,伴随千百代学于“十年寒窗”,也成为亿万学人最为普遍的,终身不渝的文化艺术技能和精神享受,成為了他们表达文化和精神个性的一种寄托。
而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也越来越重视。教育部于2011年和2013年先后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底教育部审核通过了相应的书法教材,广大中小学纷纷开设书法课。
忽如一夜春风来,书法教育在一夕之间又走进了学生们的生活,这是一个有意义回归。
书法教育的归来,其实是架起一座跨越时间空间的沟通桥梁,通过练习一幅幅书法作品,学生可以走进这些书法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临摹,仿佛与这些书法大家在笔下交流,体会其“圣人之心”,完成一次现代版的君子教育。
而对于已经具备一定书法技巧的学生而言,则可以放开束缚,大胆去书写书法作品,写出对古人精神的重新解读,即“代圣人言”、书法从来不是简单的模仿,通过模仿揣摩到古代艺术作品的精神技艺并再发挥创造,才是书法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自然,书法技艺的成熟不是一朝一夕,它隐藏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之中,自书法技艺成熟之时,也是文化精神到达一定境界之日。先进的技艺水远是为文化精神服务的。
恰如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书法教育在某些层而恰恰是符合了这一观点。书法教育有两个层面,一是文字的实用功能;二是文字的艺术功能,让人们不仅认识字,还喜欢更进一步去欣赏汉字,即汉字的美学体验。将“美育”融入到书法教育中,往往事半功倍。
在学习书法之初,许多幼年学童甚至连字都不认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可以将字练好。这背后的奥义就在于——通过一笔笔横竖撇捺的练习,通过对字贴的临摹,通过学习古人的技法,学生们从感性上对“汉字”有了初步认识,再通过日后的基础教育来学习认识汉字,反而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书法教育与基础教育二者相融,以“美”为纽带,浑然天成。
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谈到书法时,也曾很有感触地说:“美术一种要素,是在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代表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书法到底好在哪?”这是一个终极命题。好的书法,除了承载美学的传承,更应该具备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这就要求书法的基本功必须务实,基本技法标准必须要遵守,“先写好,再写美”。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书法练习中也是同样道理。当书法笔画的标准成型了,在书写的过程中才能提高效率,因为“不规则的字写出来都是慢的。”目前的现状是,软笔书法与硬笔书法存在断层,怎样将两者交流联结起来,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学以致用,万显书法魅力。当然,在书法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既能挥毫写就一幅好软笔又能潇洒自如呈现好硬笔的学生,会越来越多的。
书法,是一种静心的美学,所谓“定能生慧”。书法教育教的不仅是手上功夫,还能锻炼观察创造能力。美的事物一直存在于生活周围,我们一直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或许书法给予了我们一种选择,将美带给我们,并将受惠于它,书法教育的目的,也许正在于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