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藿香正气丸为什么能祛湿和主治上吐下泻

2018-01-28王淑媛

长寿 2018年6期
关键词:藿香湿气正气

文/王淑媛

一、什么是湿证

1.湿证概述。 “你有湿证。”有时我们身上不舒服,去医院看中医,大夫在望闻问切之后,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结论。

“什么是湿证?”你马上就会急着问。

这时,负责任的大夫会告诉你,中医早就把“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现象称为 “六淫”,它们都是致病的外因,“湿”是其中一个。中医认为湿邪有两种:一种是外湿,一种是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像经常喝冰啤酒、吃冷饮等导致脾阳受伤,以致寒湿内侵、脾阳失运,湿气就这样产生了。不论是哪种湿邪,都会让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发困、不想喝水、舌苔白腻等,这一系列症状都与“湿浊内盛”有关。

中医大夫说,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就称为“湿邪”。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就为 “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症,就称为“外湿病证”。

你虽然听着像听天书一样,感觉怎么云山雾罩的,但还是弄懂了基本一点:体内有湿会致病,此时就要祛湿保健康。

2.祛湿的方法。要祛除湿气,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除湿的原理。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讲:“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脾气虚弱则生湿,水湿不运则泛溢肌肤,肾虚则水泛。”可见,肺、脾、肾甚至五脏里的任何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人体湿气泛滥。

人一旦有湿气,就会弥漫在人体上中下三焦中。要治湿气,同时也要排湿毒,所以必须三焦一齐治疗,上焦(心、肺)湿气(湿毒)用芦根、白芷等芳香药物宣化,中焦(脾、胃、肝、胆)湿气(湿毒)用茯苓、鸡内金等物宣解导滞。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湿气(湿毒)用决明子、薏苡仁等药物淡渗利湿。另外,祛湿的中成药也很多,像我们今天着重介绍的藿香正气丸等,正是湿邪的克星,对症应用,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3.预防湿邪缠身。体湿的人非常容易出现劳累、出虚汗、四肢乏力、皮肤瘙痒等病症。那么怎么样做才能有效地防止湿邪侵体呢?①少喝酒。酒有助湿邪的作用。②尽量少吃滋腻的食物。③潮湿的下雨天尽量不要出门,特别是不要淋雨,如果不能避免,淋雨后要及时换上干衣服。④被子要保持干爽,经常晒晒被子,以免潮湿的被子将湿邪传导给身体。⑤尽量少吃生冷的食物,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要有个度。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干燥。⑦洗完澡或洗完头要擦干、吹干后再躺下。⑧夏天不要因为一时贪凉快而睡在地板上,因为地板上的潮气很重。

二、藿香正气丸简介

1.藿香正气丸总述。藿香正气丸出自宋代名医方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本方以二陈汤为基础,再配以疏解外感及调整胃肠的芳香挥发性药剂组合而成,最初是以“散”的性状出现的,名 “藿香正气散”。不过,后来人们发现,“散”的形态服用起来很不方便,容易咳呛,故依照原配方成分和比例,制成了“丸”状,即藿香正气丸。当然,近几十年来又有新的剂型出现,如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滴丸等,它们都是藿香正气丸的衍生物,适合不同类型的患者服用。

2.藿香正气丸解析。①成分: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炒)、陈皮、半夏(制)、厚朴(姜制)、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大枣、生姜。②性状:为深棕色的浓缩丸;气芳香,味甘、微苦。③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暑湿感冒致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④药性解析:方中藿香发表解暑,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为主药。紫苏叶、白芷解表散寒,和中去湿,为辅药。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行气宽中;陈皮、半夏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补脾益气,利湿和中,此六味共为佐药。生姜、大枣既能调和营卫,又能调和脾胃;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解表祛暑、化湿和中之功。⑤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3.服用藿香正气丸注意事项。①对症服用:在夏季治疗感冒时,藿香正气丸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但专家提醒,藿香正气类药不是治疗夏季感冒的“万能药”,只有感冒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时才宜服用;如果不对症,比如只出现咳嗽、鼻塞等症状,再怎么吃藿香正气类药效果也不会好。②服用藿香正气类感冒药时,最好不要吃生冷之物,包括水果、饮料等,因为生冷之物有伤阳助湿作用,而藿香正气类感冒药是解湿的,两者作用相互抵消,药效会降低。③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对酒精过敏者或肠胃功能不好的患者,应慎用或改用其他剂型,如藿香正气胶囊或藿香正气滴丸。④由于藿香正气水药效比较峻猛,小儿和年老体虚者服用时应有医生指导。⑤正在驾车的人员不宜服用酒制的藿香正气水,因里面含有酒精,易与酒驾相混淆。

三、认识化湿药

从对藿香正气丸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藿香正气丸属于化湿药。那么,什么是化湿药?它都包括哪些药物?以它为基本药物而派生出来的中成药都有哪些?下面,我们就向大家做以介绍。

1.化湿药概述。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就称为“化湿药”。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化湿药性味大都辛温,归入脾胃,而且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于温燥。使用化湿药后,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药”或“化湿悦脾药”。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爱暖而悦芳香,易为湿邪所困,湿困脾胃(又称湿阻中焦)则脾胃功能失常,化湿药能宣化湿浊、醒悦脾胃而使脾运复健,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困脾胃、身体倦怠、脘腹胀闷、胃纳不馨、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症。此外,化湿药对湿温、暑温诸症亦有治疗作用。

2.化湿药主要药介绍。化湿药主要有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等。

(1)藿香。 辛,温。 归脾、胃、肺经。化脾醒湿,辟秽和中,解暑,发表。临床应用:①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②呕吐、泄泻。③暑湿症。④发热恶寒、恶寒发热、胸脘满闷。⑤鼻渊。

(2)佩兰。味辛,性平。归脾、胃经。化湿醒脾,解暑。临床应用:①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以及口中甜腻等症。②暑湿症。

(3)砂仁。 辛,温。归脾、胃、肾经。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临床应用:①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泄泻。②脾胃虚寒,腹痛泄泻。③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4)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临床应用:①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胸闷气滞,以及湿温初起等症。②恶心呕吐。

(5)苍术。 辛、苦,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临床应用:①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寒湿白带、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等症。②风湿痹痛、肢体关节疼痛。③用于风寒表证。④用于夜盲、眼目昏涩。

(6)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行气,降逆平喘。临床应用:①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以及气滞胸腹胀痛、便秘腹胀、梅核气。②痰多咳嗽。

(7)草豆蔻。辛,温。归脾、胃经。燥湿行气,温胃止呕。临床应用:①湿阻脾胃、脘腹胀满。②寒湿呕吐。

(8)草果。 辛,温。 归脾、胃经。燥湿散寒,截疟。临床应用:①寒湿中阻、脘腹胀满、吐泻。②疟疾。

(9)其他具有化湿功效的药物。①化暑湿:扁豆。②化痰湿:石菖蒲。③清化湿热:海桐皮。④温燥寒湿:白芷、橘皮、半夏、南星、白术。

四、化湿类中成药介绍

有化湿功效的中成药除了藿香正气丸以外还有很多,受篇幅所限,我们这里只举几个有代表性的药物加以介绍。

1.木香顺气丸。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适用于湿浊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2.利胆排石片。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湿热蕴毒、腑气不通所致的胁痛、胆胀,症见胁肋胀痛、发热、尿黄、大便不通;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 排石:一次6~10片,一日2次;炎症:一次4~6片,一日2次。

3.清热祛湿颗粒。功能主治:清热祛湿,益气生津。用于暑湿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食欲不振、身热口干。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克,一日2~3次。

4.保济丸。功能主治:解表,祛湿,和中。用于暑湿感冒,症见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胃不适;亦可用于晕车、晕船。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85~3.7克,一日3次。

5.香连丸。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行气止痛。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克,一日2~3次;小儿酌减。

6.二妙丸。功能主治:燥湿清热。用于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7.平胃散。功能主治: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用于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用法用量:每服4~6克,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五、化湿类药膳

用化湿类药制成药膳,也可帮助祛除湿邪,恢复健康。此类药膳很多,我们这里仅举几例。

1.陈皮茯苓茶。材料:茯苓5克,陈皮2克。做法:茯苓、陈皮洗净,放入保温杯中,冲入热水,等5分钟即可饮用。功效:健脾利湿,化痰减肥。

2.枸杞薏米茶。材料:薏苡仁300克,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做法:薏苡仁洗干净后,控干水分,放入平底锅中(锅中不放油),开小火翻炒烘焙薏苡仁,直至炒出香味即关火。将红枣、枸杞和同量薏苡仁,冲入滚烫的开水,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功效:养肝明目,利水祛湿。

3.茯苓薏米姜茶。材料: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生姜3片。做法:将茯苓、薏苡仁洗净,放一碗半水,浸泡30分钟,加入生姜,上炉火煮开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趁热喝下。功效:祛湿,健脾,暖胃。

4.红薏米祛湿茶。材料:红薏苡仁、芡实、栀子各5克。做法:三物提前用水浸泡至软,然后入锅,共置炉火上煎煮30分钟,代茶饮。每天两包。功效:健脾祛湿,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对暑湿胃胀、消化不良有帮助。

5.健脾祛湿汤。材料:山药、茯苓、溪黄草各10克,猪胰300克。做法: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功效:健脾祛湿,适于脾胃功能差者。

6.和中化湿汤。材料:木棉花、鸡蛋花、槐花、薏苡仁、炒扁豆各15克,瘦肉50克,陈皮或砂仁6克。做法:所有材料洗净,一同放进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适应人群:湿热脾虚者。

7.赤小豆薏米茶。材料:薏苡仁、赤小豆、芡实各50克,马齿苋、淡竹叶、绿茶各30克。做法:诸物研细碎,每次取适量装袋泡茶,冲泡即饮。薏苡仁、赤小豆、芡实皆为祛湿佳品,加上马齿苋、淡竹叶清热排毒之药材,祛湿效果更佳。此茶适合脾虚湿盛者。

8.薏米冬瓜汤。材料:薏苡仁50克,冬瓜150克。薏苡仁提前用清水浸泡2~3小时;冬瓜去皮,切厚片,备用。做法:先把薏苡仁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后停火,焖30~50分钟,然后开小火,煮熟至开花,放入冬瓜,大火烧开转中火煮2分钟即可。如果感觉味道太淡,可以加点盐、葱花等调味。祛湿利尿。

9.山药薏米莲子粥。山药、薏苡仁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60克。以上诸物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肢体无力者。

10.砂仁薏米山药粥。砂仁5克,薏苡仁30克,山药30克,大米100克,煲粥食用。健脾祛湿,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肢体无力者。

猜你喜欢

藿香湿气正气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健身是去湿气的好办法
有口臭用藿香煎汤漱口
这些信号提示体内有湿气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老老恒言》中的环境养生
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