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腹胀满”看脾胃病
2016-07-14陈泽全艾琴英张志国严小军刘红宁曾治君江西中医药大学
陈泽全,艾琴英,张志国,罗 晶,严小军,刘红宁,曾治君江西中医药大学
从中医“腹胀满”看脾胃病
陈泽全,艾琴英,张志国,罗晶,严小军,刘红宁,曾治君
江西中医药大学
《黄帝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1]又云:“谷气通于脾”[2];“脾为之使,胃为之市”[3];“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4]。由此可知,中医对脾胃在机体中的作用极为重视,经常相提并论。若脾胃出现病变,常产生反应的部位是腹部,而腹部常呈现的临床表现就是腹胀满。而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线,笔者在脏腑脾胃的基础上就阴阳学说对腹胀满的阐述作一综述。
1 阴阳思想
阴阳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万事万物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普遍规律,《黄帝内经》根据具体的医疗实践灵活变通,发展地运用阴阳理论,进而用阴阳理论正确指导医疗实践领域,并因此将阴阳思想发扬光大[5]。
2 腹胀满
阴阳是两个相互对立统一属性的概括,落实到脏腑中,即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2.1阳道实,阴道虚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在回答脾与胃为何“生病而异”时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6]其中“阳道实,阴道虚”这是《素问·太阴阳明论》对脾和胃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陈铭泰等(2014)[7]运用“阳道实,阴道虚”理论结合《伤寒论》来分析“腹胀满”的病因病机,并结合《黄帝内经》研究大家张登本教授的研究[8],分析后认为胃属于六腑,六腑的生理特性为泻而不藏、传化水谷,因而常表现为有余之状,所以表述为“阳道实”。脾属于五脏,五脏则应藏而不泻,贮藏精气,但阴液易于耗伤,因而常表现为不足,所以表述为“阴道虚”。
2.1.1阳道实
太阳阳明右,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9]。
从上文得知,阳明病病机为“胃家实”,阳明经分为足阳明胃经及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中,大肠为“传导之官”,主传化糟粕与主津。在足阳明胃经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其生理特性喜润恶燥,又为阳土,其病易成燥害,并且胃气下降,以降为顺。依据以上特点与《黄帝内经》中“阳道实”的理论,“胃家实”可认为,“胃”即胃,“家”即大肠、小肠[10],归属于“阳道”,“实”则指胃与大肠因邪气盛而致病,属于实证。“腹胀满”是阳明腑实证主要表现之一且多为里实证,其病机可认为是邪入阳明后,邪从中燥化,再与肠中糟粕相结阻于肠道。
2.1.2阴道虚
脾为湿土,胃为燥土,阳明之阳盛,则湿为燥夺而化热,太阴之阴盛则燥为湿夺而生寒[11]。纵观《伤寒论》太阴篇[12]的条文,与腹胀满有关的可大致分为三类:
一、“太阴为病脉弱……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此类可概括为先天禀赋不足或脾胃功能素虚,寒湿之邪直中太阴发病。如《圣济总录》云:“胃气胀则令人腹满不能食,此盖脾胃虚弱,冷气搏于阴经,故胃胀满塞而不能饮食。其气虚者,但虚胀而膨满于腹肋也。”[13]此为脾胃虚弱,脾阳不振,寒湿中阻,导致运化失职,气机不畅引发的腹胀满。即《黄帝内经》所说的:“脏寒生满病”[14]。
二、“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此可归纳为过食生冷或外感邪气损伤脾阳,脾失运化,发为太阴病。如《诸病源候论》云:“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腑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拥,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15]此为外感风邪导致阳虚,寒阻中焦导致脾阳虚,脾阳不足,脾气运化无力,导致腹胀满。
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这两条可括为因为失治误治,致使脾阳损伤,邪入太阴发病,导致脾不运化,气机不畅,引发概腹胀满。如《圣济总录》云:“久腹胀者,冷气结与腹内,与脏气相搏,积久而不散也。盖腹为至阴之所居,脾胃为仓廪之官,今寒气在内,与脏气相搏,停积不散,故为久胀,脾胃既虚,则难以腐熟水谷,故胀久不已,则令人变饮湿之疾。”[16]以及《诸病源候论》提到:“久腹胀者,此由风冷邪气在腹内不散,与脏腑相搏,脾虚故胀。其胀不已,连滞停积,时瘥时发,则成久胀也。”[17]此为失治。误治如小儿诸疳与慢脾、慢惊,皆因“以药吐下”[18],或“误汗误下”[19],以及“误胀攻下之药”[20],导致脾阳受损而出现腹胀满。
此三点说明太阴病发病之根在于脾阳或脾气受损,导致中焦虚寒,对应上“阴道虚”的理论,“腹胀满”一证在此中的病机为脾阳虚。
2.2死证
帝曰:法阴阳奈何?歧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21]。
为什么再有腹胀满的症状即是死证。脾阳与脾阴相互协调统一,共同维护脾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阴偏胜,则阳气具有的推动、兴奋、温煦等作用减弱,脾的运化功能减弱,同时虚寒内生,导致腹胀满。腹胀满则说明此时的脾已出现问题,脾对谷食的消化和精微的吸收功能减弱,不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原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会因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而无法发挥正常的生理机能。病程发展到此,出现腹胀满的症状,脏腑等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则无法治愈,而成为死证。
《仁斋直指方论》曰:“其若久病羸乏,卒然胀满,喘息不得,与夫脐心突起,或下利频频,百药遍尝,未见一愈者耳。”[22]虽然病因不同,但和上文提到的一样都是病情发展到末期出现腹胀满而成为死证。
3 治疗
张景岳曰:“夫凡胸腹胀满,则不可用补,而不胀不满,则不可用攻,此大法也然。”[23]脾胃同处于腹中,阳明太阴均有腹胀满,但其虚实不同,应当寒温异治。
3.1《金匮要略》[24]
在《金匮要略》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将腹胀满的病机大致归纳成胃肠实热证和脾胃虚寒证等。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胃肠实热证应属于“阳道实”的范畴,脾胃虚寒证属于“阴道虚”的范畴。
3.1.1胃肠实热证
望诊,舌黄(苔黄厚燥)。问诊,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切诊,按之痛(拒按)。其治法可总结为可下之。
3.1.2脾胃虚寒证
问诊,腹满时减,复如故;不满者便难,两肋疼痛;胁下拘急而痛;喜欠;下利。切诊,趺阳脉微弦;寸口脉弦;按之不痛(喜按)。
其治法可总结为当与温药。要注意的是若出现啬啬恶寒;发热,清涕出,善嚏;欲嚏不能,则说明兼夹表寒证。
3.2《千金翼方》[25]
在卷第二十七针灸中,有关于脾病和胃病的灸法记载可治疗腹胀满。依据上述分析可知,胃病应属于“阳道实”的范畴,脾病应属于“阴道虚”的范畴。
胃病第六(三十四法)云:治胃补胃,灸胃俞百壮,主胃中寒,不能食,食多身羸瘦,肠鸣腹满,胃胀。
脾病第五(三十二法)云:脾俞,主四肢寒热,腰疼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并灸椎上三穴各七壮。
3.3小结
本文概括性的引用了相关治法,希望能给予临床实践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4 预防调护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生活以及学习压力增加,并且饮食结构与习惯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起居无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等导致脾胃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人会时常感到腹胀满。针对其病因病机,无论是以胃肠实热为主要表现,还是以脾胃虚寒为主要表现,都应养成规律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同时注意精神上的调护,避免过思伤脾。此外,适当加强体育锻炼。
5 结论
总而言之,“腹胀满”离不开脾与胃,脾与胃同属于中焦,脾、胃脏腑对应为表里,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笔者用“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了分析“腹胀满”的病因病机,并参考了古书中对“腹胀满”的相关记载,发掘出了一些腹胀满的临床规律及治疗经验,希望能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与治疗脾胃。
[1]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
[2]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3]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0.
[4]张新渝,马烈光主编.皇帝内经·灵枢[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68.
[5]杨寒松.《黄帝内经》阴阳思想的哲学源流及其理论的内涵与特点[D].2014.
[6]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
[7]陈铭泰,门凌.“阳道实,阴道虚”于《伤寒论》“腹胀满”辨证之探析[J].光明中医,2014(03):439-440.
[8]张登本.读《素问》有感三则[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02): 7-8.
[9]汉·张仲景著,梁丽娟,厉畅点校.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43.
[10]张潮,徐平.浅谈李鼎教授针灸经典文献研究特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4):7-8.
[11]清·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23.
[12]汉·张仲景著,梁丽娟,厉畅点校.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52.
[13]宋·赵佶编.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1051.
[14]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2.
[15]隋·巢元方撰,黄作阵点校.诸病源候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7.
[16]宋·赵佶敕撰,清·程林纂辑,余瀛鳌等编选.圣济总录精华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23.
[17]隋·巢元方撰,黄作阵点校.诸病源候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8.
[18]宋·钱乙原著,杨金萍,于建芳点校.小儿药证直诀[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
[19]清·陈复正著,图娅点校.幼幼集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7.
[20]安邦煜,张牧寒编著.明代万密斋儿科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83.
[21]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
[22]宋·杨士瀛著.新校注杨仁斋医书仁斋直指方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44.
[23]明·张介宝.景岳全书(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32.
[24]蒋明,王忠山等编著.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69.
[25]唐·孙思邈撰,彭建中,魏嵩有点校.千金翼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74-275.
From thetrad itional Chinesemedicine"abdom inalfu llnes s"toseethesp leenandstom achdisease
CHENZe-quan,AIQ in-ying,ZHANGZhi-guo,LuoJing,YANX iao-jun,LiuHong-N ing,ZENGZhi-jun
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 edicine
观察我们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些胃肠道问题,研究表明人肠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肠胃病的折磨。中医一般认为胃肠道问题为脾胃病的范畴,本文根据中医经典对中医中“腹胀满”这一症状,分别从阴阳思想、阳道实、阴道虚、死证、治疗以及预防调控这六个方面分析,期望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发掘出腹胀满的一些临床规律及治疗经验,从而更好地预防与治疗脾胃疾病。
腹胀满;脾;胃
By observing the people around us,we found that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some gastrointestinal problems.Some find researches suggests that huma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cidence rate is ascending,more and more people be disturbed w ith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Generally,it believe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problems belong to the spleenand stomach disea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 analyse the"abdom inal fullness"from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an excess of Yang,Yin deficiency,term inal disease,prevention and treatment,expecting to learn the ancient w isdom,it w ill make us better prevent and treat the sp 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Abdom inal fullness;Spleen;Stomach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资助(No.2014RC002、No.2014ZR005、No.2013 jzzdxk069)。
曾治君(1981-),男,汉,四川资阳人,博士,讲师,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分化发展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代谢性疾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