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定位
2018-01-28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34)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对中国职业教育战略性思考。是教育的革命性、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阶段性、趋同性、进步性、全球性、不可逆性的过程。它包含了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水平、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学管理等各个要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产品需求与教育报偿需要的现代化,是教育产品对各种文化与社会价值认同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和职业结构变化相关联;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同步发展;与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紧紧衔接,是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价值体现,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定位,对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健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自信:以“特”前行
以“特”前行就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行业的特色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有行业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能源和建设类的高职院校就是按照自己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彰显自己的特色。
我国从本世纪初就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强化了道路自信。这种道路自信主要表现在:
(一)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全国共有1.25万所职业学校,年招生总规模近950万人,在校生2700多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生5287万人,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全国建成约1300个职教集团,广泛开展订单培养、校中厂、厂中校、现代学徒制等,基本形成产教协同发展和校企共同育人的格局。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就业率始终保持高位
一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越来越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的需要。2015年高职院校专业目录748种,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匹配度分别为6.8%、39.5%、53.8%,与产业结构状况基本吻合。新增了3200个专业点,主要涉及新产业、新业态的专业领域,如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服务外包、城市轨道交通等,都是高职教育有特色与亮点的专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1%左右。
二是高职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快速增长,持续走好。资料表明,2012届高职毕业生的月平均收入为2731元,到了2015届高职毕业生的月平均收入为5020元,三年内收入增幅为83.8%,超出了城镇居民在岗职工的平均水平。
三是高职院校的人才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好,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达到了91%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越来越突出,2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地方提供人才服务后,其毕业生留在当地的就业率超过了65%。江苏省某职业学院推广了具有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和农牧配套,种养结合技术,2015年获横向技术服务款427.30万元,纵向科研经费3152.40万元,技术交易款2916.90万元,成为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的第一校,展现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优势能力。
四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承担国际交流与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力越来越突出。如天津某职业学院在泰国大城技术学院举办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鲁班工坊”,并在此基础上向东盟各国扩展,与20多个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苏州某职业学院每年接受新加坡、芬兰等国院校的500多名学生的技术技能培训,获得了很好地办学声誉。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创性彰显了中国智慧,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中国的职业教育不是在普通教育中衍生的,而是以自己的教育资源土壤,错位发展,逐渐成为引领“半壁江山”的教育形态。高职院校从当初的6所发展到1300多所,增长了200多倍。原因在于这种教育形态产业更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需要大量的精英人才,但是更需要有“工匠精神”的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在第一线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大军。因此,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国国情的需要,也是教育公平产生的实际效果。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制度自信:以“法”支撑
中国是世界上以立法形式明确界定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两个国家之一,于1996年立法;另一个国家是瑞士,于2004年立法,其他国家的立法都不是国家层面的法律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十八大以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升级版奠定了法规的依据。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种体系建设,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流的产业大军的国家层面的战略行为。因此,它是顶层设计与目标实现的过程,是体现职业教育时代性、先进性的一种主体自觉。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制度自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构建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运行机制
一是构建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有了职业人才知识高移的“直通车”。很多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可以通过中职—高职—技术大学的渠道成为行业的高端人才,这对实现教育公平意义重大。
二是优化了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通过非学历教育和岗位任职资格培训,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
三是树立了大职业教育观。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社区教育等非职业教育形式融入了职业教育的要素,满足了各个人群求发展、求健康、求知识与智慧结构改善的需求。职业文化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古稀之人都能在“双创”中发挥知识与智慧的余热,获得一些收入,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创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项目,焕发了新的生机,为新业态的发展和扩大文创方面的就业范围做出了新贡献。
(二)构建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多元主体发展的治理机制
一是明确了参与办学主体的责、权、利,构建了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教育体系。通过法律约束与规范,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多元办学的产权主体,立足于所服务地区的人才需求实际,不断改革和调整办学方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转变,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灵活,使实践教学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二是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轭联动机制,深化了产教融合的内涵,优化了教育资源共享。全国20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实现产学合作的已经超过5500家,生均仪器设备总值达15000元,大大提升了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资料表明有262家知名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发挥了主体作用,85%的企业把资金投入人力资源优化上70%的企业把资金用于教学条件改善上;80%的企业把资金用于实践教学条件的提升上,从而强化了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地位。
三是构建了政府问责与教育投入机制。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达2950亿元,比2010年增加1490亿元,增长102.1%。2014年,全国各地高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10155.61元,比2013年增长2%;全国18个省份高职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呈增长态势,青海、广西、贵州、上海、天津等5个省市增幅超过15%。各级政府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落实《职业教育法》的各项要求,依法施政,使政府的作为更有法纪与制度的保证。
(三)构建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评估机制
一是强化了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使办学理念更适应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大趋势。
二是从政策法规上强化了对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监督力度。国务院在2016年3月23日下发了《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在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与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评估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行业教育集团、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
三是实施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推动了各省市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多种机会。学生更能适应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全新标准要求,就业增长率超过了预期。
总之,我国以《职业教育法》为引领,已经建成了涵盖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和标准。使职业院校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管理规范、教学要求、质量保证更加自信、更有作为,从而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依“法”支撑,大大强化了制度自信。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文化自信:以“智”彰显
“智”是智慧、聪明、见识、谋略、才能、判断力、创造力等充满文化要素的统称。以“智”彰显,就是以智慧的形态去解析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艺术文化、精神文化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去解析理想、信念、信仰、价值观、道德精神对职业人才成长的导向作用,从而去强化文化自信。强化职业教育现现代化的文化自信,要在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位职业人才的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共同心理和精神依托,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心理,是职业人才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内驱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是提升职业人才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的根本要求,是知识、价值、规律、美誉等内在品质的“高势位”的展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一种人文需求,是“树德育人”的一种人文回归,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文关怀,是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的一种价值体现。为此,职业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位职业人才理念中,必须强调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必须用价值理性来引领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一定要强化“德艺双馨”,要将技术的智慧价值融入人才成长的全过程,在训练心智、陶冶性情、提升精神境界中展现理想与信念的定力。
(二)用工作价值观定位职业人才的能力
工作价值观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归纳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大约有如下说法:
1.工作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要以及其从事活动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
2.工作价值观是个体从事有关活动中想获得的事物,是个人对于其工作活动赞同与尊重的渴望程度,能反映个人从工作情境中所要追求的条件及管理行为。
3.工作价值观是引领人们对于工作本身或者某一特定工作的实质意义,包括经济报酬、忠诚、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等形成的偏好的认知或意向。
4.工作价值观就是那些与工作本身及工作环境有关的评价标准,包括道德成分、个体与社会。
5.工作价值观是关于工作选择、工作生活的意义、工作等级等问题的价值评判,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工作选择原则、工作报酬的期望等问题上。
6.工作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尺度,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
笔者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是一种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取财富和社会尊重的理念和由此产生的行为结果。它决定了职业道德、工作伦理、工作情绪、工作态度、也决定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用工作价值观定位职业人才的能力,就是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定位于适应21世纪职场需求大的各种知识、智慧与能力上来,行业专有技术与技能、创造力、信息运用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任务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都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要不断强化“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能力,在职业综合能力提升上获取自信,这样人的尊严、劳动的尊严才会被社会承认,与工作价值观相适应的职业文化才能得到弘扬。实现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
(三)用“工匠精神”定位职业人才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弘扬“工匠精神”的价值。能否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归根到底要看职业人才所持的态度,看他的思想境界,看他是否具有匠心、匠才、匠能,匠德,有没有尚美的情怀、求新的理念、求精的追求和求卓的心态。有一流的心性才有一流的技术,有一流的人品才有一流的质量。“工匠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工匠文化”,是体现在“崇实务实、认真细致、勇于创新、吃苦耐劳、追求完美”上的一种文化心态。所有工匠师傅创造的产品、提供的技术服务都是他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工匠文化”的展现。
高职学院培养职业人才的“工匠精神”,一是课程设置上要有新思维,课程模式与“互联网+”要适应不断创新。二是重视专业设置与市场紧密衔接,形成专业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互动,培养工匠精神突出的一流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创新发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都要融入工匠精神元素,使学生的职业信念、专业情感、学习动因、能力储备和智慧升华都彰显出时代的气息。四是职业行为的专业化和行业化。要形成好的职业习惯,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和工艺要求,培养良好的生产意识,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永远追求极致。五是要具备高度的职业认同,热爱自己的工作职业、行业,永远用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为社会的发展默默无闻地做贡献。
总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定位要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个层面上获取定力,要在人才观、专业观、道德观、能力观等方面强化理论研究,强化科研成果的实践,积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要服务国家战略布局,承担起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担当,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提升职业院校的服务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6-07-19.
[2]招耿春.论技术理性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文回归[J].教育与职业,2016,(24).
[3]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4]李训贵,郑玉清,刘楚佳.现代职业教育视阈下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01).
[5]谭小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探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6]张旭刚.高职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四维审视:门路.道路.思路和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6,(23).
[7]姜大源.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在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11).
[8]郭小波.集团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师,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