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国》的“拒斥”与“保留”
—— 以柏拉图音乐思想为例

2018-01-28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模仿者理想国柏拉图

杨 洁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一、柏拉图艺术思想概述

在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艺术家的地位是极低的,如果说对诗人选择性保留的态度比较严厉,那么他对艺术家的态度,则是有些轻视的,因为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在可知世界中处于最底层,然后是物质、数学、理念依次上升,艺术距离理念最远,也最不具有真实性。而且柏拉图认为,早期的健康城邦是不需要艺术家的,因为用不着他们,只是为了扩大城邦,模仿形象与色彩的艺术家、佣人、牧猪奴等这几类人才被选择进来。

(一)艺术的存在价值

在柏拉图所构筑的理想政体组织形式当中,教育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艺术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可以使其达到维护理想国统治的目的,因此,从根本上说,艺术在柏拉图看来是有用的,是能够为其政治统治服务的。正因为这一点,艺术家的行为受到严格的监督,他写道:“艺术家们不能在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他们必须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年轻人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1,p110]。在《理想国》当中,艺术的存在价值体现在它所表达的内容,以及它的教化作用。与此同时,艺术也被视作达到真善美统一境界的一种途径,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总之,它兼具发掘理性与修整感性的双重作用。

(二)艺术的模仿特性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五卷中,借由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明确的区别了艺术家与哲学家这两种人。在他看来,一种人是声色的爱好者,喜欢美的声调、美的色彩、美的形状以及一切由此而组成的艺术作品,但是他们的思想不能认识美本身,而另一种人能够理解美本身,就美本身领会到美本身[1,p221]。显而易见,能够认识到美本身的是哲学家,而始终看不到美本身的是艺术家,后者不具备知识,只持有意见,因此他们也被称为爱意见者。艺术家之所以受到轻视是与其模仿式的创作特性息息相关的,柏拉图通过三种床的比喻来阐述模仿者的本质。假设有三种床:自然的床、木匠造的床、画家画的床,那么神即是自然床的创造者,木匠是床的制造者,而画家却称不上是创造者或制造者,只是一种模仿者。柏拉图也借此比喻指出,模仿者制作出的作品与真理隔着两层,且只是对影像的模仿。

柏拉图揭示了模仿者的本质过后,认为模仿者对于自己模仿的东西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知识,模仿只是一种游戏,是不能当真的[1,p402]。紧接着就批判具有模仿特性的艺术,他认为,真正实在的东西即理念,是不变不动的,但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却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是不真实的。最后柏拉图得出这样的结论:绘画以及一般的模仿艺术,在进行自己的工作时是在创造远离真实的作品,是在和我们心灵里的那个远离理性的部分交往,不以健康与真理为目的地在向它学习,模仿术是低贱的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1,p404]。

艺术家受到轻视,存在被驱逐出理想国的可能性还与“模仿论”在古希腊哲学中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古希腊艺术哲学视域中,“模仿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观念,它既表现出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渗透着客观唯心主义的观念[2]。柏拉图作为“模仿论”的集大成者,对人的模仿是持怀疑及批评态度的,他认为只有当神灵附体于人从而作为模仿的主体,才能使模仿活动与对象完全融合。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将模仿分为两类,人的模仿与神的模仿,也即是说艺术家分为两类:单纯的模仿者与被神灵凭附的艺术家。很显然,柏拉图对模仿者以及模仿术的批评针对的是前者。

二、音乐的拒斥与保留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二、三卷集中讨论了“护卫者”的教育问题,他指出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1,p70]。故事包括在音乐里,可以分为真故事与假故事,假故事是丑恶的,所以必须得痛加谴责,由于赫西俄德与荷马写的是假故事,所以二人都遭到了柏拉图的拒斥。柏拉图给出了说故事、写诗歌的两条标准:神是善的原因,而不是一切事物之因[1,p77];讲故事、写诗歌谈到神的时候,应当不把他们描写成随时变形的魔术师[1,p81]。除此之外,通过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对于语言或故事的音乐部分的讨论,明确说明了应该讲什么故事以及故事怎样讲的问题,即任用较为严肃较为正派的诗人或讲故事的人(因为他们能够模仿好人的语言)按照规范来说唱故事,这样便可达到教育战士的目的。关于音乐的拒斥与保留,具体涉及到诗歌和曲调的形式问题,从文中可看出,柏拉图认为音乐由诗词、节奏、和声(调子)三个部分组成。关于调子,首先要拒斥的就是挽歌式的调子,例如混合的吕底亚调、高音的吕底亚调和伊奥尼亚调,因为这些调子是软绵绵的靡靡之音,无法陶冶人的性情,更无法对城邦的居民起到所需要的教化作用。可以保留的曲调是多利亚调以及佛里其亚调,因为前者能够适当地模仿勇敢的人,模仿他们的沉着应战与奋不顾身,后者则可以适当地模仿在平时工作着的人,模仿他们的毫不骄傲与谦虚谨慎。这两种曲调一刚一柔,能恰当地模仿人们成功与失败,节制与勇敢的声音[1,p106]。柏拉图对于乐器应该奏出怎样曲调的看法,与前面提到过的,一个人如果什么都干,结果一事无成的观点相似。也就是说,柏拉图拒斥能奏出一切音调的乐器,他认为,在奏乐歌唱里,不需要能奏出一切音调的乐器,也不应该供养那些制造例如竖琴和特拉贡琴这类多弦乐器和多调乐器的人[1,p106]。最后,从苏格拉底与格劳孔讨论的结果中可以得知,能够保留在理想国中的是阿波罗(理智的代表)及其乐器(七弦琴),被拒斥的是马叙阿斯(情欲的代表)及其乐器(长笛)。关于节奏的选择,柏拉图认为应该与曲调的选择相类似,对于曲调的选择就像在净化城邦,对于节奏的选择也应如此。由此看来,要拒斥的是复杂的节奏,因为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能够保留的是质朴而有序的节奏,因为质朴的音乐产生节制。

在对曲调与节奏进行选择之后,保留下来的音乐就成为教育城邦公民的利器,从第二、三卷中可以看出,只要公民在儿童阶段受到文艺教育,节奏与和谐就容易浸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因为这样的人向往优美的东西,厌恶丑恶的东西,能够使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音乐的教育功用还不止于此,柏拉图指出受过真正的音乐教育的人能够成为“兼美者”,这类人具有音乐文艺教养,持有正确的爱(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除此之外,通过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在第四卷的对话,可以得知在理想国中,任何音乐的翻新都应该被预先防止,护卫者必须在音乐里布防设哨,除非国家根本大法有所变动,不然音乐风格是固定的、永远不会改变的。柏拉图认为,如果孩子们从一开始做游戏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1,p142]。最后,在对音乐教育讨论的尾声,柏拉图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1,p113]。如前所述,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需要体操与音乐相互配合的,专搞体育运动而忽略音乐文艺教育的人,他们的心灵容易过度野蛮、残暴,与此相反,专搞音乐文艺教育而忽略体育运动的人,其心灵容易过度柔软。只有温文与勇敢,两种美好的品质兼而有之,才是合格的护卫者。音乐和体育作为两种技术,看似是服务于人的心灵和身体,其实是服务于人的爱智部分与激情部分,使这两个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1,p126]。

柏拉图对于音乐的“拒斥”与“保留”,始终透露着理性主义的色彩,归根结底在于他将音乐视作为其政治理想服务的一种手段,因此音乐的艺术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音乐对于公民产生的影响以及教化作用。音乐思想不单存在于古希腊哲学当中,中国古代哲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思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孔子同样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柏拉图选择保留多利亚调以及佛里其亚调,孔子也提出类似的评判,即“恶郑声之乱雅乐也”[3]。但孔子并没有具体分析诗词、节奏和曲调的表现形式,而且音乐教育在其教育体系的任何时期都是不可或缺的。与之相反,音乐在柏拉图看来是通过习惯以教育护卫者,以音调培养某种精神和谐,以韵律培养优雅得体,以故事的语言培养与此相近的品质,但这些途径没有任何一个能通向所追求的那种善[1,p286]。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十二章、第四十一章中表达了他的音乐思想:“五音令人耳聋”与“大音希声”,认为只有合乎“道”的音乐才是最好的。横向对比之后也可纵向对比,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思想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充分肯定人的创造性制作与再现,认为模仿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是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也继承了柏拉图的部分观点,认为音乐具有净化的功能以及模仿的特性。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讨论音乐的功用时提到“净化”,认为“音乐应该学习,并不是只为着某一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4],他认为美的音乐是这三者的统一。

柏拉图的音乐思想以理性为根基,他对于音乐的“拒斥”与“保留”,不仅体现着他的政治目标,亦体现了他的哲学思维。

三、柏拉图音乐思想的当代启示

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发展至今,表达方式的变化与旋律风格的复杂使得人们对于音乐的选择范围更广,接受度以及包容性更强,早已不再像《理想国》中所阐述的那样根据节奏的好坏来评判音乐。虽然柏拉图的音乐思想对应的时代背景是天下大乱时期,具有局限性与较强的功利目的,但对于当今的音乐教育仍然具有启示作用。在此仅以中国为例,随着时代的变革,音乐产业迅速发展,但是音乐教育的发展却有些举步维艰,虽然早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强调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其看做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但落实到学校的现实教育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义务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执行,被其他“主要”课程占课时的现象明显;二是高等教育中,除去艺术类院校及师范类高校的音乐学院,开设与音乐相关选修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学生的音乐课成绩并不计入学习成绩的考核当中。除音乐外,体育也遭到类似的对待,在柏拉图看来的体操训练身体、音乐陶冶心灵[1,p70]这一最好的教育方式,在当代不仅没有受到重视,而且大部分人对专门学习音乐以及体育的学生,不能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给予评价。

柏拉图艺术思想中对于音乐的“拒斥”与“保留”,对我们在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也具有启示作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我们需要对文学和艺术进行选择,保留能够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艺术,拒斥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在这方面政府需要继续加强对音乐出版以及发行单位的管控,各大视听媒体应加大对上传文件的审查力度,尽可能地从源头上杜绝低俗音乐的传播,而不是广泛传播并引起一定的恶劣影响之后,再进行诸如全网下架这样的操作。除此之外,人们也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兴趣,坚决抵制低俗文化。最重要的是,文艺工作者要像《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中所述: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和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作出能够传递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艺术作品。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表达的艺术思想,以及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都能够从其“理念论”中得到解释。“理念论”发展到后来更是成为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的中心概念,梳理柏拉图艺术思想中艺术的存在价值及其模仿特性,音乐思想中的“拒斥”与“保留”,不仅有利于把握理想国的建构方式与构成内容,也能够促使我们对于当代的音乐教育与文化发展做出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猜你喜欢

模仿者理想国柏拉图
大理:梦游理想国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知识与权力
为新闻业创造一个“自我维持的”市场——区块链新闻平台Civil的“理想国”
基于Bass模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扩散实证分析
依附理论下对《模仿者》的新殖民主义解读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
“盗”亦有道成为高明的模仿者
柏拉图的椅子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