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路径的研究
——以会展管理与服务专业群为例
2018-01-28潘春胜
潘春胜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一、专业群概念解析
2013年8月12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高职院校要建设“专业群”的任务。自此,各大高职院校开始了探索专业群建设的道路。在探索实践中,各专家学者也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对“专业群”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第一类以刘向红等为代表,认为所谓专业群,即是以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基础或者以相似学科基础为依据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专业集群。该概念强调的是专业群中各专业之间的相关性和相似性。
第二类以赵昕等为代表,认为所谓专业群,指的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不同类别的专业所组成的,由一个主干核心专业为引领,通过融合、提升,形成合力,从而提高整个专业群教学能力及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集合。该概念强调的是专业群组建的目的性,着重于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经济社会的需要,能否让更多学生成为具备各种相应素质的专业人才。
显然,上述两个概念指向性有所区别,前者更多的是注重专业资源的组合,后者注重的是通过专业整合实现更好的人才培养。然而不管其注重点在哪个方向,“专业群”的基本概念表达都可以描述为: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或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专业,多个相关或相近专业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共同组成的集合。
二、专业群建设理念分析
(一)集成发展,提升专业竞争优势
如何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如何聚集教学等相关资源,以适应专业发展;如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新难题。在这种高职院校发展由外延扩张式逐渐开始思考“内涵式”发展过程中,“集成”式专业结构创新开始成为破解难题的方式之一。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借鉴集成发展的思想,通过同质专业、同类型专业、教学资源、课程内容和师资力量等的集成,探索专业集群式发展,形成了各种具有某种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进而促进了专业间的交叉和融合,激发出新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新目标和专业发展新特色。这些都将使得各专业竞争力提升,也加速了专业群形成步伐,从而更好地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跨界教育,形成人才培养新途径
2013年,职业教育学家姜大源提出了跨界教育的概念,他提出职业教育要有所作为,关键点在于如何跨越职业与教育、工作与学习、学校与企业的界限。专业群的建设恰恰是这种理念的延伸。跨界教育也成为专业群建设理念的基石之一。
跨界教育对于高职学院的专业教育有着重大意义,它实现了各专业之间资源的共享,打破了专业之间固有的隔阂,使各个关联度较高或者培养目标相近的专业产生交融,让教育资源能够更合理地流动汇聚,无形中也推进了方向相近的小专业向着优势专业靠拢,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特色的专业群。因此,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理念离不开跨界教育的推广和实施。
(三)协同创新,优化专业资源配置
协同创新指的是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互相帮助,互相协调,促进系统向前发展,实现创新目标。对专业群建设而言,实施协同创新是其打破专业壁垒,优化专业结构,从而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的必然趋势。
协同创新对专业群的建设意义重大。首先,通过协同各方资源,能够让专业之间可能存在的恶性竞争消失,避免了各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另外,也能够整合优质资源,凸显出专业群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其次,通过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实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能够提升各专业整体水平,弥补各专业之间不均衡状态。同时,通过专业群与产业群之间的协同,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产业走向,从而对专业群进行适时调整,也能让人才培养方案更为符合实际,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之,协同创新能够优化专业之间、专业群与企业之间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专业群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三、专业群建设路径分析——以会展管理与服务专业群为例
笔者所在专业群由四个专业融合而成,分别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传播与策划专业和文秘专业。四个专业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骨干,组成会展管理与服务专业群。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针对上述专业群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群建设理念,通过不断探索、寻找适合的发展途径,取得一定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应对方式和社交心理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在TCSQ、SAD、UCLA、RSES量表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TCSQ积极应对方式、SAD、UCLA、RSES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一)建立“组织高效,责任明晰”的运行管理体系
首先,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要求,探索专业群的管理与组织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专业群负责人领导下的组长负责制,承担组织专业群的规划、课程开发、资源配置以及各专业间的协调与联系等职责。下设课程教研组、专业教研室、跨专业协调组和学生管理组等若干小组,并委派分组组长。各分组作为群内最活跃的组织单元,是专业群发展的主要力量。各组之间以资源联系为纽带,实现群间资源共享,为专业群内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建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专业群师资体系
首先,利用专业群教师优势和课程教学资源,打破专业界限,构建若干门平台课程的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分别由组长和若干专业教师组成,通过校内外交流学习、集体备课等方式,整体提升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其次,注重新教师的培养,采取“导师制”培养方式,为新教师配备导师,以老带新,促进新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上的快速提升。
最后,通过引进企业真实项目,由教师带项目、导师指导和学生全程参与,建设跨专业创新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打造会展礼仪培训社会服务团队、会展宣传及媒体包装技术服务团队和会展视觉系统设计技术服务团队,以团队建设为载体,充分挖掘教师优势和特长,紧紧围绕会展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构建“搭平台、厚基础、强技能、重创新”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1.专业群平台课建设重“提素质,搭平台”
根据专业群岗位要求,集合各专业的优质师资和课程教学资源,推出专业群平台课建设,从而将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群通用能力和礼仪修养,着力培养特色鲜明的“崇文尚学,技湛敏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基础课建设重“建载体,厚基础”
专业群各专业在第二、第三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阶段,注重对学生从业意识、基础从业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充分发挥不占课堂学时的隐形课程的育人作用,通过开展前沿问题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与专业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以岗位认知、课程教学、课程实训和社团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实现全方位育人。
3.专业方向课建设重“明方向,强技能”
专业群各专业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服务岗位基本技术的操作能力、基层管理能力和服务接待能力。通过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发展能力。
4.跨专业实训重“引项目,重创新”
完善跨专业综合创新实训课程。以校园会展文化节为核心,以项目策划与管理为主线,引进企业真实项目,与企业共同开发校企合作特色教材,完善跨专业综合创新实训课程,在第五学期开展专业群内跨专业实训,并组建专业群实训教师团队。通过“教师带项目、双师(企业教师和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策划执行”等环节,发挥各专业学生在项目策划、设计、营销、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专业优势,形成专业间、教师间、学生间优势互补、集成发力、协同创新。跨专业综合创新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划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零距离。
(四)完善“校企协对接、能力引领、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系
专业群深化“校企协对接、能力引领、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学校、企业与行业协会的深度合作,以跨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专业群平台阶段、专业基础阶段、专业方向阶段和跨专业综合创新阶段等四阶段推进,为会展管理与服务专业群对应产业培养具有策划、设计、服务、营销、管理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创意人才。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专业群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深化。因此,必须要把专业群的建设当作是一项常规工作而不是一时的“迎合潮流”。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行业特色及历史积淀,结合所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相应的优势特色专业群,从而提升学校品牌形象,孵化新型专业,迎合产业经济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