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础课与道桥专业融合的改革实践
——以职场沟通与写作课程为例
2018-01-28曹高菲
曹高菲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但国内高职院校多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强调了高技能,却很少开展基础教育建设,忽略了高素质。学校和学生对基础课普遍重视不够,一些高职院校基础课被边缘化。加大基础课改革,将基础课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才能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基础教育与提高教育的结合。
一、高职基础课融合的改革背景
(一)顺应行业发展,满足人才需求
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简称道桥专业)是面向路桥企业,培养道路与桥梁工程现场的施工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道桥建设工程现场急需能够完成日常文书处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资料员,而目前国内道桥专业职场口语表达沟通与书面应用写作课程还是空白。为了满足我国道桥建设的实际需要,完善道桥专业课程设置,使道桥专业毕业生符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开设道桥专业方向的职场沟通与写作课程。
(二)专业素质缺失,呼唤课程强化
随着国家高等级公路和桥梁的建设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以及公路建设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对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道桥专业定位是“培养从事道桥企业一线技术与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高素质”的要素之一就有“沟通交流能力”。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是劳动者的核心技能。专业人才能否有效沟通,不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也影响到其个人的职业竞争力。
高职道桥专业70%以上的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着不敢说、不会说、不会写、写不好等问题。学生沟通与写作能力普遍较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到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职场沟通与写作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生存必备社会能力的核心课程。只有深化基础课程改革,提高学生专业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三)课程共而不专,缺乏职业针对性
高职院校基础课改革要服务学生专业学习、服务学生职业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基础课专业意识不强,专业特色不明显,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突出,课程共而不专,缺乏职业针对性。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内容在针对服务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养成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开发适用于道桥专业及专业群的职场沟通与写作课程,突显基础性、综合化和服务于专业技术教育功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沟通表达和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
二、高职基础课融合的改革理念
(一)遵循“人的发展”,重视素质养成
道路交通行业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道桥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主要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职场沟通与写作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融入课程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分析和评价各种道桥施工中的社会现象,以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塑造学生灵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突出在汉语应用实践中培养未来“道桥人”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情操、健康文化品格和人文素养等职业素质,以利于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理想,创造社会价值。
(二)基于工作过程,打造“职业道桥人”
基于真实工作全过程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理想状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解构与重构,紧紧围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以任务为载体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搭建实践平台,按照“懂专业、高素质”和“毕业能上岗”的要求,构建既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又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结合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充分利用课堂内外、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职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语言交流与写作能力贯穿于学生的整体培养过程之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大学生的学习参与力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在教学中以“职业道桥人”的身份完成各项任务,进行书面语写作和口语交际实践,使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岗位技能培养和谐融为一体。
(三)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竞争力
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道桥专业的“服务宗旨”主要包括:第一,主动服务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第二,主动服务学生发展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求职面试和工程项目施工中职场交际内容,使学生学会专业化、职业化的表达,为学生“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全面形成提供了保障,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三、高职基础课融合的改革设计
(一)课程内容构建
职场沟通与写作课程设计遵循“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的课程理念,强化辅助专业学生专业课学习,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以提高道桥专业学生沟通与应用写作能力为目标,突破课程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构建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情境化课程。
1.基于工作任务,实现学科融合
职场沟通与写作课程教学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全新内容。根据道桥工作过程系统化确定职业成长各阶段典型工作任务,以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准则,挑选道桥专业工作岗位所需的职场文化、职场礼仪、职业心理与应用写作等多学科内容,并融合建筑资格考证内容,搭建全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沿着从学校到职场的递进式思路,遵循从求职——决策——实施——竣工的基本线索。以一处建筑工程建设或一条公路工程建设为综合项目;以一处建筑工程建设或一条公路工程建设的立项、审批阶段,到承发包阶段、施工阶段,再到监理、竣工阶段的涵盖道桥专业汉语言口语表达与书面应用写作的四个情境16个任务;基于道桥专业工作流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从道桥专业毕业生就职上岗应知、应会、应用入手,突出口语训练和写作训练,为学生创设口语与写作训练环境平台。
2.突出专业引领,强化专业学习
职场沟通与写作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专业学习、职业技能提高相结合,学生在专业学习与职业技能提高的过程中,同时提高自身的汉语应用能力。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引入专业术语的表达和运用,引入专业文体的训练。道桥专业对施工技术方案编制、招投标文件及工程造价文件、工程技术档案编制等方面知识能力的要求,必须有沟通与写作能力作为基础支撑。课程内容设计有施工方案介绍的口语表达训练,也有招投标的书面写作训练,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备的关键技能,起到强化专业学习的作用。
3.职业成长递进,职业能力增强
沟通与写作能力是学生就业竞争的最有力的软实力,课程内容设计从最初进入企业的求职面试到参与企业内部竞聘,通过竞聘演讲实现竞争上岗,最终获得职务晋升、发表就职演讲等一系列内容,使学生尽快入门,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与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
(二)教学模式改革
职场沟通与写作课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基于路桥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体系,以道桥人才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为中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形成课内课外模拟训练,校内校外实践演练的多层次、立体式综合性教学模式。
基于道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科体系下道桥人才培养脱离工作实践的问题。创设与实践工作一致的职业活动学习情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行动化为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直接对接道桥工作。将能力训练体现在行动化的任务中,引导学生在模拟职场实境中完成任务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形成职业意识,强化职业能力。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的学习形象化、实用化、高效化。
1.创设职场情境,进行模拟训练
紧扣道桥专业需求,将职业所需知识隐含于情境当中,构建现场模拟情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模式”,成立教、学、做一体化的“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创设职场情境化教学,将教室变为路桥施工现场,将学生转换为“职业道桥人”。按照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标准,设计问题导入,引入真实道桥工作任务操作流程,学生面对职场典型任务,进行角色模拟实践演练,指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方案。重点解决学生在工作中口语表达沟通方面存在的心理、思维、经验、技巧和艺术性等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脉络和工作方法,强化学生口语表达沟通与写作技能,让学生获得具体的生动体验,学得有趣,学得生动。
2.任务环环驱动,实践逐层深入
课程分别设计总任务链和子任务,驱动整个教学活动和单项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实习实训和文化活动布置本学期的总体任务,按照完成任务必需的环节与必需的知识安排教学计划。任务设计遵循的思路:实际操作——自主学习——点拨提高。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完成总任务所需的子任务,在完成子任务中认知各项知识,掌握各种能力。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完成作业”变为“学生实际操作——自发学习——完成任务——教师点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容即是工作,在工作中实现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真正变“我要学”“自己学”。
总之,职场沟通与写作课顺应了道桥专业建设,是基于工作实践的工具课,服务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就业竞争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培养道桥专业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沟通与写作的实用能力。职场沟通与写作课与道桥专业课构成了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是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突破,也是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全新理念在专业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