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市对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推进沿江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

2018-01-28张建兴吴蔚孙新研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8年4期
关键词:港口苏州物流

□张建兴吴蔚孙新研

江苏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江苏长江沿江城市作为一个大板块,打造扬子江(长江江苏段)城市群,促进沿江地区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使之成为未来江苏几个城市协同发展最主要的增长极。本文从当前苏州及苏州沿江地区的现状介绍入手,剖析苏州沿江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瓶颈,提出了苏州在扬子江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江海联运的世界通道;产城融合的沿江新城;生态优先的环保资源;创新包容的开放门户)及相关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通过城市群和城市一体化,正在实现从单一的城市发展逐渐演变为区域性的城市群一体化,通过打破城市间的行政壁垒,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基础设施共享、要素市场共建,谋求各具特色的城市群联动创新发展道路。江苏沿江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繁荣活跃的内外贸易、日益扩大的区域经济文化联系,正努力在跨越性的历史时期实现新的发展。苏州作为沿江主要城市,未来沿江一体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如何在跨区域的空间范围和长远的时间量度内,实现结构优化、形态和功能可持续发展,是苏州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苏州在江苏沿江八市经济发展现状

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江苏省以5.2%的国土面积、13.6%的人口,创造了23%的地区生产总值和32.7%的进出口总额,长江岸线江苏段占了整个长江的1/7,江苏段运量占长江运输总量75%左右。江苏沿江八市以占全省近一半的面积、五分之三的人口,创造了全省八成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九成的进出口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10万元。长期以来,苏州在沿江八市中经济总量、港口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名列前茅,在今后沿江城市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一)区位优势明显

苏州东邻上海,南连浙江,地处江苏沿江八市最东部,紧邻长江入海口。京沪高速铁路、沪宁铁路、沪宁和沿江高速公路贯穿东西,京杭大运河和苏嘉杭高速公路连接南北,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苏州港是国家一类口岸。

(二)经济总量领先

2016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15475.1亿元,占江苏省两成以上,居省内首位,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56万元。工业总量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698.98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仅低于上海383.7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9.0%;工业用电量1116.30亿千瓦时,占全省27.4%。制造业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5265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49.8%。开放型经济为主导。2016年苏州进出口总额2736.82亿美元,占全省53.7%。实际使用外资60.03亿美元,占全省24.5%。财政金融实力雄厚。2016年苏州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30.04亿元,占全省21.3%,税收占比达87.0%,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7727.55亿元,占全省比重22.1%。

(三)开发载体高度集聚

2016年末,苏州国家级开发区14个,省级开发区3个,综合保税区7家、保税港区1家。投资建设力度大。至2016年末,苏州省级以上开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937.75亿元,基础设施投入4904.09亿元,实际使用外资999.10亿美元,资金投入为开发区建设提供加速度。科技创新转型快。2016年末,各开发区累计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6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7家。

(四)港口发展提速

苏州港位于长江下游的南岸河段,分为“一港三区、十四个作业区”。2016年末苏州港码头泊位290个,其中集装箱码头19个。2016年货物吞吐量57937万吨,其中外贸1514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547.92万标箱。

当前苏州沿江地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和岸线资源日益稀缺

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决定港口的运作效率和发展规模,也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条件。深水资源紧缺性,岸线旧格局与新一轮发展的矛盾,将成为港口发展的制约因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二)生态环保压力突出

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遍布“黄金机会”的经济发展带,更是一条得天独厚的生态屏障。沿江开发较早的部分岸线用于化工码头、危化品等重工业,带来环保和生态压力突出,推动沿岸现有产能改造提升、有序转移,腾出高端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空间,加强沿岸生态涵养保护,是沿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护“绿水青山”,以绿色发展的方式催生“生态GDP”的最好办法。

(三)产业同构性较高

受制于行政区划壁垒,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主体规划方面,没有上升到整体性、综合型、一体化开发的层面,沿江地区投资和生产相对分散,存在产业同构现象,影响各地产业间的分工协作,难以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降低整体经济效益,不利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四)港口功能有待提升

苏州港周边经济发达,货源十分丰富,紧邻上海,陆路交通便捷,也有许多货源通过陆路运输直接从上海港出运,对苏州港发展产生分流。如与宁波相比,苏州是外商投资的集聚地,无论是GDP和外贸进出口总额都大大高于宁波市,在长三角仅次于上海。苏州港腹地的集装箱箱源生成量远大于宁波市,但集装箱吞吐量一直远远低于宁波港。2015年宁波港舟山港合并后,货物吞吐量更是跃居世界港口第一位,2016年8月嘉兴、台州、温州三港并入宁波舟山港,浙江形成了海港集群一体化。从码头泊位看,2015年苏州港码头泊位为宁波舟山港的46.5%,万吨级以上为82.8%。从总货物吞吐量看,2015年苏州港货物吞吐量为5.4亿吨,为宁波舟山港的60.7%,集装箱吞吐量510.19万标箱,仅为宁波舟山港的24.7%。

当今,陆海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紧密。苏州港口区域铁路尚未通达,常熟、张家港、太仓三地与苏州一直没有铁路相连,沪通铁路的建设为苏州港口区域发展带来机遇,但疏港铁路尚未开建,仍会制约陆海联运的发展。港口物流以商流为依托,苏州港口地区开发区主要以生产制造为主,港口周边大宗商品中转交易中心能级不足。

苏州在扬子江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及作用

(一)江海联运,打造世界通道

苏州沿江港口濒临长江出海口,通江达海,联系着国际和国内长江流域两个巨大市场。增强优化苏州长江入海口的区位优势,发挥好苏州沿江地区承北启南、东联西进的重要作用,积极拓展放大苏州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以国内少有的优良深水港区—太仓港为核心,打造开放的世界通道前景广阔。因此,将苏州沿江港口地区打造成国际化重要枢纽和开放口岸,是苏州在扬子江城市群中首要而且独特的定位。

(二)产城融合,构建沿江新城

苏州沿江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市域其它地区较低,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深入,交通网络的完善提升,苏州沿江地区突破基础工业格局,以产城融合模式,提升旅游度假、商务、居住等发展空间,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要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以港口为依托,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港口型城市,构建沿江现代化新城,推动苏州沿江地区跨越式发展,成为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先行区和样本区。

(三)生态优先,创造环保财富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要求。苏州位于长江下游核心地区,东临上海,本地及周边人口密集,交通便捷,是全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地区之一,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推动沿江经济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产出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沿江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四)创新包容,形成开放门户

融入“一带一路”,需要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高水平的开放。无论是国家战略还是自身定位,都需要具备更加完善的开放平台,为引资、投资、贸易、物流等创造更加便利的环境。苏州对外开放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工业化程度较高,沿江地区作为开放的口岸,要依托对外贸易,将市场交易服务与仓储、运输、配送等活动相结合,强化商流与物流服务的一致性以及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形成全球化物资集散中心,打造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商务、贸易、物流高度一体化的开放门户。

对策建议

(一)依托区位优势,提升门户地位

依托苏州沿江港口的区位优势和苏州国际化前沿的优势,提升苏州港的门户地位,建设江苏乃至长江流域面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通道,充分发挥苏州沿江地区承东启西的纽带作用。

1.资源整合,促进要素流通。一要整合港口资源。苏州港口一体化迫切需要提档加速,加大港口资源整合和深度融合的力度,实现由大港向强港转变。二要增强辐射功能。随着江苏区域内跨江通道的逐步增多,沪通高铁建成投运后,苏州对江北的辐射作用将大大增强,可充分利用苏州沿江地区长江水道和跨江通道优势,发挥苏州港口对江北的辐射作用,扩大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黄金效应。

2.依托对外贸易,建设全球化交易市场。一要打通物流和商流中间环节。通过物流商流融合、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为用户提供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的多功能综合性服务,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二要加快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要将港口、海关、商检、交通、航运、航空、铁路、开发区、保税区等公共信息平台优化整合成为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换交易平台以及政府政策发布、行业管理和口岸服务的重要载体,对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真正实现成本最小化、沟通便捷化、信息共享化、监管高效化。

(二)保护生态资源,做强环保产业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1.开拓休闲旅游市场,延伸旅游产业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休闲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多,市场潜力巨大,沿江发展休闲旅游可与旅游相关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吸引力。一要注重融合人文历史资源。苏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沿江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沿江旅游产业的发展要让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互相交融,交相辉映,形成苏州特有的魅力。二要增强旅游服务承载能力。要通过加大沿江地区旅游投资和建设,优化旅游外部环境,依托本地网络化旅游服务平台,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等产业要素配套齐全的产业格局,打造沿江旅游新品牌。

2.做强环保产业,打造沿江新面貌。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且与其他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包含为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及清洁技术、清洁产品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行业。通过发展环保产业可促进沿江地区相关产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一要创新产业技术。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相关企业及产业共同参与的环保技术研究模式,形成有组织的、协同的技术创新,提高环保行业技术水平。二要政策引导。建立环保产业园区,鼓励环保企业开发针对不同行业的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做强苏州沿江环保绿色产业。

(三)统筹城乡功能,构建现代新城

按照沿江地区发展定位,统筹规划,扬长避短,促进沿江地区科学健康发展。

1.产城融合,打造沿江现代化新城。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一要加快二三产业融合。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推动产业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构成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互动的“发展必然”。二要促进居住和就业融合。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就业结构,要建立就业、居住、生活等相匹配的城市格局。

2.构建交通网络,提升辐射功能。要加快高铁建设,以信息化为依托,让点线状交通转变成网状交通,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使苏州沿江地区交通更加便捷,形成立体化交通格局,提升苏州各沿江地区及市域的辐射能力。

(四)注重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

要以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核心,以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提高拓展产业层次,打造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沿江都市农业新模式。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沿江都市农业,逐步形成集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农业新模式。

2.引导产业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按照苏州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引导沿江制造业转型升级。一要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升级行动,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促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发展。二要构建优势产业链。引导制造业朝着服务融合、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以品牌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兼并重组和服务化融合转型、价值提升,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三要完善智能制造体系。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逐步形成围绕全程供应链的智能工业运行模式。

3.立足制造业基础,构建现代物流新格局。苏州沿江地区要依托多家省级物流中心,加快形成保税物流、港口物流、钢铁物流模式多样的现代物流新格局。一要打造保税物流新优势。发挥苏州保税物流在全省和国内外的影响力,扩展保税区功能,加快移植上海自贸区可复制经验,提升保税区综合服务能力。以信息化为依托,提升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壮大第三方物流,提高全球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以简政放权为手段,进一步为保税物流发展打通关节,创新监管模式,建立区域内联动机制,优化整合作业流程,构建保税物流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监管及通关一体化机制,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二要提高港口物流国际化水平。将传统港口物流由“港到港”服务转化为“门到门”的现代物流服务。把港口作为发展物流的突破口,通过港口物流的发展带动临港加工业的发展,并辐射周边地区,带动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深化港区联动机制,把港口经济与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的功能加以配套,为保税区和港口搭建便利桥梁。

4.优化产业链条,融合发展集群。沿江地区要推动现有开发区发挥联动优势,引导和鼓励同类或相关企业聚集,着力引进关联度大、带动力强、产业链长的投资项目,积极发展与主导产业配套的相关产业,增强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效应,优化产业链条,形成特色鲜明、开发集约、自主创新为一体的对外开放格局。

猜你喜欢

港口苏州物流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港口上的笑脸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