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问题与对策探析
2018-01-28李强
李 强
新时期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问题与对策探析
李 强
(贵州民族大学 人文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高校贫困生资助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具体举措之一。文章针对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存在资助对象识别、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和资助管理不够精准等问题,提出通过完善资助对象认定机制、实行分档资助、按照贫困生分布状况分配资助资金、理清各方面障碍按时发放资助资金和建立动态的资助管理模式来实现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确保高校贫困生应助尽助和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
高校贫困生; 精准识别; 精准资助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扶贫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论断。其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国家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要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1]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准扶贫理论与经验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文中的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主要指通过一定方式准确识别家庭经济困难的高等学校在校生,根据其贫困程度的差异实行相应的资助,实现资助项目精准安排、资助资金精准使用和资助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该资助的一个不能少,不该资助的一个不能有”。[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保证贫困人口子女能够有机会接受更加公平、更加良好的教育,既要实现教育精准脱贫,又要避免因学致贫、因学返贫。这对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新时期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必要性
(一)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对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起推动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需要全面提升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需要全面培养全体国民的创新精神,需要全面培育全体国民的创新能力。这都与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高校贫困生没有得到精准资助,就有可能使得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吃不上营养餐或营养摄入不足而影响其身体健康,也有可能使得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既不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不利于培养国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失去根基。
(二)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促进作用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在民生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按照现有的扶贫标准,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要全面摘帽,区域性的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抓落实,当地群众奋力拼搏,目前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已摘掉贫困帽。而现有的贫困人口则多半是贫困程度较深、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群体,亟需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进一步扶持和帮助。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可以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解决上学费用问题,避免因学致贫、因学返贫。贫困生通过系统地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实现“脱真贫”、“真脱贫”奠定基础。
(三)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对推进教育现代化起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3]。教育现代化要求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现代化,要求教学结构科学合理,还要求有较高的入学率和巩固率。[4]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基数大,一些高校或专业贫困生占在校生人数比例还比较高,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有效缓解经济压力,避免因家庭经济困难可能放弃高校深造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同时,通过对“老、少、边、远”地区高校贫困生以及农、林、地、矿、油等艰苦行业专业学生实行精准资助,发挥学生资助政策的导向作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为贫困地区和国家特殊行业培养更多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二、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新生入学资助、校内奖助学金、贫困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政策体系[5],绝大多数高校贫困生得到了各类资助,极大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并顺利完成学业。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精准、不规范的薄弱环节,导致部分贫困生没有得到应助尽助,从而影响到该群体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一)资助对象认定不够精准
高校贫困生资助的首要任务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这一贫困对象主要指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6]。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过度依赖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等证明材料,有些高校甚至仅仅以学生提交的书面证明材料为依据,较少对学生前期情况进行了解,虽然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需要其所在的乡镇或社区以及民政部门盖章予以确认,但有关部门包括学校在内对学生提交的材料真实性很少做进一步核实。由此不难发现,高校贫困生认定的依据还不够充分。从高校贫困生认定机构的职责来看,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即学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组织、管理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院(系)成立的贫困生认定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年级(专业或班级)成立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开展民主评议工作。[6]从形式上看,贫困生认定需要经过层层把关,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诸多原因各个层次的认定组织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认定机构的功能,如认定评议小组并未完全做到对贫困对象逐一调研和评议。从认定程序上看,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18]16号)精神,贫困生认定工作要求按照提前告知、个人申请、学校认定、结果公示和建档备案等程序进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高校对贫困生认定工作还存在政策宣传不够,对结果公示范围和方式不够恰当,对贫困生敏感信息和隐私不注重保护等问题。由于认定依据过于单一、认定机构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认定程序欠规范,从而使得一些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不够精准。
(二)资助标准不够精准
资助标准精准即要求资助标准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需求相适应。[4]近些年来,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都加大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现有的资助标准仍与一些地区和专业贫困生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未能做到与贫困生就读学校所在城市的物价水平、学校收费情况等因素结合起来实行差异化的资助。例如,目前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资助项目对同一培养层次学生资助数额是一样的,没有地域和专业上的区分,也没有公办或民办性质学校的差别。事实上,相同贫困程度的学生如果选择就读不同的学校或专业,其所需要支付的学习和生活成本可能存在差异,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贫困程度也会有所差别,因此,这种在数额上整齐划一的资助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一些学校或专业贫困生的需要。
(三)资助金额分配不够精准
资助金额分配不够精准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学生资助管理职能部门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按照各院系在校学生人数比例划分名额,各院级也同样按相似的方法将名额划分到各专业或班级,没有充分考虑不同院系、专业和班级学生实际贫困生程度和数量。这种“一刀切”的做法难以实现资助工作较高的精准度。
(四)资助资金发放不够精准
资金发放不够精准表现在学生正需要用钱缴纳学费、住宿费和支付生活费开支的时候,资助资金没有及时足额地发放到学生手中。究其原因,既有学校材料报送不及时,也有财政资金拨付和发放机制不够灵活,还有支付手段和方式比较单一等因素。
(五)资助管理不够精准
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不够精准突出表现在尚未建立健全受助对象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加之受贫困认定间隔时间(每学年认定一次)限制,对一些家庭突发变故或遭受自然灾害的致贫的贫困生没有及时纳入当年的资助范围;同时,对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已经明显好转,按照当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比对已不再属于贫困户家庭的学生并没有及时退出受助行列。资助管理不精准容易导致有限的资助资源被挤占,以及本该受助的贫困生没有得到及时资助,这种现象亟需加以处理和调整。
三、新时期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贫困生识别工作机制,实现资助对象精准化
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的前提。针对目前一些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快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在识别依据上,要充分考察学生家庭经济因素、特殊群体因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突发状况因素、学生消费因素和其他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具体来说,学生家庭经济因素应重点了解其家庭收入与支出、财产与债务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学生家庭是否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特困供养和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特殊群体;了解学生生源地和就读学校所在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学校收费情况;了解学生家庭是否有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或重大意外事件的突发情况;了解学生日常主要消费场所、消费金额和消费结构等方面情况。上述信息点多面广,有些不易直接量化观测,要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认定组织的功能,无论是负责统筹全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职能部门还是年级(专业或班级)评议小组,都要各司其职,通过必要的走访调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同学评议等办法,摸清贫困学生底数。要严格按照提前告知、个人申请、学校认定、公示结果和建档备案的工作要求,规范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尤其是在政策宣传上,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前向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告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事项;在结果公示上,要注意公示范围和方式选择,不得涉及学生个人敏感信息,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隐私。避免贫困生因信息获取不及时错过申请贫困认定或出于个人隐私保护而放弃申请贫困认定。
(二)实行分档资助,实现资助标准精准化
资助额度与受助贫困学生实际需求相契合是资助标准精准化的具体要求。那么如何设定与之相应资助标准呢?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根据所在城市物价水平、学校收费水平,还要根据学生家庭经济能力等因素来确定资助标准。[4]针对贫困程度的差异实行分档资助,不宜只设一个标准搞平均主义,不能一人申报多人平分,更不能搞轮流坐庄。要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低保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突发变故或遭受自然灾害等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的特殊群体的资助力度。目前,在资助标准精准化实践中,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径。例如,浙江大学通过实施“五精准”(对象精准、力度精准、方法精准、培养精准和管理精准)确保精准资助落实到位,其中在资助力度上设立三个梯度,即对普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无偿资助5000元左右;对特殊困难的学生分两类,一类是普通特困生的特困资助,每年无偿资助金额在10000元左右,另一类是针对孤儿、烈士子女等家庭经济极度困难的学生,每年无偿资助金额可达15000元。[7]通过分档资助,实现资助标准精准化,能够确保受助贫困生真正放下包袱,潜心学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三)摸清贫困生分布状况,实现资助资金分配精准化
资助资金分配精准要求改变过去简单地按照在校生人数比例划分资助名额,要根据学生实际贫困比例将资助名额分配到具体的专业和班级,不搞“一刀切”。要进一步优化资助名额分配方案,统筹考虑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培养层次,不同机制学校(公办与民办学校)学生经济困难程度等因素,重点向民族院校和农林水地矿油等学科专业,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的高校倾斜。
(四)理清各方面障碍,实现资助资金发放精准化
为确保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资助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要通过业务培训让资助工作人员熟知资助理论和资助政策,熟练使用计算机准确统计贫困生相关信息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从事资助工作老师对业务不够熟悉,传达资助政策不够全面或对贫困生相关信息统计不够准确,导致贫困生资助材料没有及时上报而延误了资助资金的发放。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拨付和发放机制,中央财政划拨的经费到位后,由地方财政分担的资金要及时配齐,高校自身要自觉的按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经费资助贫困生。第三,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现代支付方式和支付手段,减少现金使用,解决资助资金发放不及时问题。
(五)建立动态资助模式,实现资助管理精准化
资助管理精准要求高校建立动态的资助工作机制,把按学年度的常规资助和临时性资助相结合。针对那些因突发变故或遭受自然灾害致贫的家庭学生,学校在核准有关信息后要及时将其纳入资助范围,启动临时救助预案并给予资助,帮助这类学生渡过难关。笔者工作中曾发现有的学生因家庭主要劳动力发生意外导致家庭经济收入锐减,或因亲人患重病造成支出剧增,使得整个家庭突然间深陷贫困境地,如果得不到及时地帮忙,这类学生极有可能被迫休学或退学。另外,在资助管理过程中要对贫困生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跟踪比对,通过与受助学生本人和学生干部谈话,与家长电话沟通等方式加强调研,定期梳理学生个人信息,对发现已不再属于贫困行列的学生要及时退出资助范围。例如有其他姊妹毕业,家庭经济支出相对减少,家庭就业人数和收入增加,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的,经审核不再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要及时中止资助,保证资助资金用在最需要的贫困学生身上。
[1] 精准扶贫:中国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变[EB/OL].[2018-11-26]http://www.china.com.cn/news/cndg/node_7234370.htm.
[2] 白华,徐英.扶贫攻坚视角下高校建档立卡生精准资助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3):16-21.
[3] 权威发布: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2018-11-7]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
[4] 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8(3).
[5] 介绍十八大以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EB/OL].[2018-11-7]http://www.gov.cn/xinwen/2017-09/07/content_5223226.htm#1.
[6]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8-1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505/201811/t20181106_353764.html.
[7] 浙江大学“五精准”确保精准资助落实到位[EB/OL].[2018-11-20]http://www.xszz.cee.edu.cn/liluntantao/2016-11-01/2738.html.
Analysis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ecise Subsidy for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LI Qiang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
Subsidy for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one of the concrete measures propos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period for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subsidizing poor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subsidizing objects, subsidy standards, fund allocation, fund distribution and inaccurate fund management, the work proposes to realize the accurate subsidization of poor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by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for identifying subsidizing objects, implementing the step-by-step subsidization, allocating subsidizing funds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poor students, clearing all obstacles to timely distribute subsidizing funds and establishing a dynamic subsidy management mode, so as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to help and subsidize the education of poor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poor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precise subsidy
2018-12-02
李 强(1983-),男,广西柳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
G647
A
1673-9639 (2018) 12-0070-04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