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理路——以铜仁学院为例

2018-01-28罗红芳向天成胡红渊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铜仁共生国际化

罗红芳,向天成,胡红渊



新时代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理路——以铜仁学院为例

罗红芳1,向天成2,胡红渊1

( 1.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背景下,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地方高校开展国际化办学已成为必然趋势。以铜仁学院为例,在“在地国际化理念”“共生教育理论”以及“教育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对新时代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进行再探析,梳理了新时代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的历史、目标、六大富有地方特色,凸显地方特征的办学路径,即以地域服务完善办学组织和健全办学机制;以地域特征构建文化环境和开放办学模式;以地域需要拓展留学生培养渠道和凝聚优质生源;以地域需求提升师资水平和激发办学活力;以地域融合创新来华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以地域合作搭建人才研究和实现国际交流。

地方高校; 国际化办学; 办学路径

一、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背景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背景下,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2月27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1]。“国际交流合作”之于地方高校而言,已经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需要在既有体制机制下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而国际化办学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战略选择,可以借助国际化办学,扩展学术视野,强化院校建设,提升学校办学质量,逐渐与国际学术标准靠齐。

二、理论解析

(一)在地国际化理念

如何理解“在地国际化理念”,首先必须追本溯源,从教育国际化产生的源头上看,跨境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常见的和主要的教育形式。但由于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也出现多样化发展,“在地国际化”和具有传统意义的“跨国教育”一道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教育形式。“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1999年他在欧洲国际教育协会论坛上的演讲中对其进行明确阐释。他首先肯定了大学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开阔国际视野的作用,然后基于学校经济资本和跨国项目无法满足多数学生进行跨境教育,于是明确提出高校需要想办法开辟“在地国际化”。“在地国际化”主要指高校利用现有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如,国际学者、留学生、国外教材、跨境项目、多元课程与国际会议等,在校园中实现本土特色与国际化交融,建设富有本土特色的国际性校园,从而影响并作用于高校学生,最终实现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办学目标[2]。“在地国际化”理念其本质超越了常见的、传统意义上的跨境教育的单向教育形式,其要求教育国际化要突破只是聚焦于具有优势资源的跨境教育的部分学生,应面向更多甚至全体学生。于是“在地国际化”理念逐渐被人们进一步探讨和运用。

铜仁学院鉴于跨境教育的资源和成本的制约,同时又由于地方高校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优势所在,依据“在地国际化”理念,积极探索适宜本校发展的在地国际化是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创新培养的重要方式和提升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地国际化”理念为铜仁学院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新的办学方向。

(二)共生教育理论

“共生”一词最早属于生物学的研究术语,以协调发展为理论逻辑,调适发展过程中的彼此的矛盾与竞争是共生理论的核心问题;共生理念始终坚持基于共同的价值诉求,承认共生单位主体的差异性,发现与创生新的发展进程。面临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发展问题,共生自然成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主题。共生理论是“对共生单元、共生关系的强调,是讨论共生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分析方法”[3]。共生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活动是一种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组成的共生系统,共生系统中共生单位是相互联系和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其理论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以生命为目的、以异质为前提、以关系为方法、以交往与对话为途径的生命进程。

首先,从地方高校和非地方高校(即省属及以上高校)的关系看,在共生教育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办学体系与非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共同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共生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地方高校,一方面受到外部共生环境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高校办学趋势及其他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经验和资源等),另外一方面也受到来自内部的富有国际化特色的共生要素的影响(比如在校的留学生、外籍教师等)。其次,从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来看,“跨境教育”和“在地国际化”可以看作是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共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教育”和“在地国际化”二者尽管形式不同,但其互为补充;二者共同目的在于帮助地方高校实现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因此,共生教育理论为合理解释铜仁学院教育国际化发展特征及“在地国际化”教育发展实践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教育生态理念

所谓的“教育生态理念”概念,在教育系统中,强调其体系的整体性、活动的联系性、过程的动态性。[4]从教育生态理念视角下解读“教育国际化”,通过教育国际化可以使大学成为一个具有整全性、开放性、生成性与引领性的生态系统,而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是构成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系统结构的重要部分。从宏观角度看,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和办学经费的支持。从中观视角看,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离不开各个二级学院的支持和配合,离不开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从微观视角看,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关涉办学主体与办学对象的关系、办学基础和办学机制的合理建构等系列事宜。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促进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合理地、全面地和系统地发展,进而有效实现地方高校国际性人才的培养。简而言之,“教育生态理念”可以为铜仁学院“在地国际化”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基础。

三、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的历史、目标、路径和成效

新时代背景下,铜仁学院置身于国际化办学发展趋势中,立足历史、围绕目标,结合地域特征,开展了一系列的“在地国际化”教育,构建出了六大国际化办学路径,并取得了相应成效。

(一)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的历史

2013年,学校开始招收留学生,首批留学生45人,多元文化生态共生共荣面貌初显端倪。

2014年,学校与14所台湾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打破了与境外高校“零合作交流”局面,52名在校本科生成为学校首批赴境外高校交流学习的实践者。

2015年,筹建国际教育学院,开启我校国际化教育新局面。随着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在我校招生博士和硕士,学校教师张绍阳博士、皮坤乾教授分别在巴基斯坦柑橘国际学术会议、中俄国际学术论坛作主题报告,铜仁学院师资国际化迈入新里程。

2016年,整合优化升级校内外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成国际学院,视野宏阔、开放多元的国际化办学格局初步呈现。同年,与柬埔寨教育部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实现留学生增长数居全省首位;成功完成第一批东盟国家来我校交换项目,来自印度尼西亚的13名师生来校交流;“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留学中国(贵州)教育展”中,与韩国光云大学、韩国艺术院、柬埔寨技术大学等9所高校成功签约,签约数量位列地方高校首位。

2017年,首次主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全年期项目:中国——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围绕“同建一带一路•共谋教育发展”主题,中国—东南亚“高校校长圆桌会议”共商发展路径,探索合作模式,达成“铜仁共识”。2018年,主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全年期项目:“一带一路”大学通识教育论坛,国内外、境外3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活动。

作为铜仁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铜仁学院在自身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与铜仁市直中学,思南、石阡、印江县等8所中学建立合作协议,引进外籍教师20余名,选送10余名高中学生出国留学,开启为地方基础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服务新路,引领地方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先后有马来西亚大使拿督扎伊努丁.叶海亚、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主席Sune Svanberg等来校交流、开展合作;先后与柬埔寨教育部共建“柬埔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在泰国建立“铜仁学院海外教学实践基地”,与马来西亚北方大学、成功礼待大学共建“人才培养合作基地”,与老挝琅南塔省共建“铜仁学院优质生源暨教学实践基地”;学校在读本科生先后赴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交流学习,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截至目前,铜仁学院共计有691名留学生,占全省留学生总人数的19%,在校生规模位居全省地方高校第一。

(二)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目标

在“在地国际化”理论指导下探寻与实践新时代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目的之一是服务学校人才培养,让大多数学生乃至全体学生享有同等的优质国际教育资源,让学生对校园文化和学科知识等方面的体验以嵌入的方式向纵深发展;二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铜仁学院转型升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进一步推进“双一流”建设;三是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发展,致力于培养知华、爱华、亲华的友好使者。

(三)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路径

一是以地域服务完善办学组织和健全办学机制。地方高校主要办学目标和重要办学任务在于人才培养,而其人才培养的原则是“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为扎实有效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工作,学校专门设置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把原来的外国语学院重新组建为国际学院。形成了校长牵头、分管校长主抓、各部门协调落实的立体交叉的管理模式对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整体发展进行统筹安排与前景规划。学校编制了“十三五”国际化办学与对外交流专项规划,明确国际化办学服务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措施推动其工作的落实,《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计划》(2015—2020),为铜仁学院5年间的国际化办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发展蓝图。《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目标绩效考核指标》则从学校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及其所属教学系三个层次,从国际化办学计划、目标、过程、结果等多维度监测各教学部门国际化办学情况,从而保证全校国际化办学顺利实施和有序开展。

二是以地域特征构建文化环境和开放办学模式。学校为满足留学生需求,充分考虑留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等习惯,设计和构建了“大山”的“厚重”“包容”“灵性”为地域特色的国际化办学文化环境,通过不断完善学校英文网站建设,将学校基于地域特征所构建的“通识+专业+自主+项目”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思路,有机融入学校对外宣传片和对外招生宣传读本中,以有效树立学校对外办学形象和宣传学校对外办学品牌。从2014年开始,就以互认学分、互换交流等不同方式,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加强铜仁学院学生“跨境教育”与“在地国际化”的双向国际化教育形式。

三是以地域需要拓展留学生培养渠道和凝聚优质生源。开拓多样化培养渠道和确保良好的生源质量是有效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前提。学校在国家和省留学生招收与培养相关政策支持下,通过与柬埔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老挝等国家相关地方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彼此的深入沟通与不断商榷,积极签订教育合作事宜;到2018年,学校与国外教育机构、地方政府、高校签订教育合约共60余份,有效达成了“校政合作”“校校合作”等形式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学校根据本地区国际教育发展需要和学校留学生生源质量保障的要求,出台《铜仁学院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构建留学生奖助学金体系,先后设立了校长奖学金、德江县政府奖学金、铜老奖学金、优秀学历生奖学金、优秀语言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HSK优胜奖学金、留学生助学金等,吸引更多的优秀外国留学生来学校学习交流。近三年来,留学生多次代表铜仁学院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大赛中获奖。

四是以地域需求提升师资水平和激发办学活力。教师是实施国际化办学活动的实践主体,是促进国际化办学活动顺利开展与有效实施的重要力量。[5]《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计划》(2015—2020)对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途径、策略等做了系统规划,主要体现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在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课的同时,特别注重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铜仁学院从国(境)外访学进修和留学深造两方面着手,通过不同方式来拓宽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的范围,比如在学习人数上增加名额,在学习内容上丰富访学种类。这些举措,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扩宽国际视野,紧跟国际教育发展潮流,另外一方面也有益于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近三年来,该校已有百余名教师远赴多个不同的国家进行赴国(境)外访学交流和留学进修,打造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拥有留学背景的专业型教学服务的师资团队,为铜仁学院的国际化办学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以地域融合创新来华留学生教育和管理。铜仁学院实施校校合作育人模式,合理提升教学质量与科学规范教育管理。一是通过“1+4”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铜仁学院负责招生,与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培养留学生;二是联合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所地方高校成立“基层党建﹢”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以党建服务促进留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共同推动铜仁区域内国际化办学实践。“基层党建﹢”模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教师党支部合作共建,党员教师在上班期间佩戴具有中英文标识党员标牌,充分发挥党员带头的留学生教育教学服务作用;二是与学生党支部合作共建,引导党员学生参与留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基层党建﹢”模式贯穿于留学生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

六是以地域合作搭建科学研究平台,实现国际交流。科学研究是高校主要职能之一。学校在合理创新留学生教学与管理的同时,还与国外相关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合作研究,成立海外人才研究中心和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探索科学研究问题,关注现实问题[6]。铜仁学院借助“一带一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相继建立“柬埔寨人才培养基地”“马来西亚人才培养基地”“铜仁学院老挝研究中心”“中•德艺术创作基地”,一方面有力推动了高校的国际化办学实践,提升了铜仁学院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其科学研究职能的充分发挥,为学校办学发展、人才培养等搭建合作平台,实现教育合作共赢。

(四)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的成效

一是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学校目前有近700名留学生,占全省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19%。同时,生源国别增至哥伦比亚、蒙古、哈萨克斯坦、摩洛哥、俄罗斯、乌克兰、巴基斯坦、泰国、柬埔寨、老挝等16个国家。国际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多元而和谐的校园文化。

二是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得到重视。最近三年来,有100余名教师赴国(境)外访学进修和留学深造。每年邀请近百人次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铜仁学院开办讲座、讲学,讲学的学科类型从传统的语言学单一学科扩展到教育学、民族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覆盖了一半以上的学科和专业在地国际化交流的需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助推国际化办学“在地化”发展。

三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近三年与国外教育机构、地方政府、高校签订教育合作协议60余份,积极达成了“校政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教育合作模式;出国(境)交换学习的学生人数达300余人,有效实现了铜仁学院学生“跨境教育”与“在地国际化”的双向国际化教育形式。

四是“在地国际化”研究团队不断增强。随着近年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学校组织成立了铜仁学院“在地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团队。该团队研究成员具有博士学位人数达70%,目前正承担多项省、市级相关课题研究,多篇关于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学术成果已公开发表。

五是国际性人才培养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实践在摸索中发展,在与东盟国家的人才培养合作中,其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得到了初步认可,与柬埔寨教育部、马来西亚、老挝等国家共建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基地”与“研究中心”充分佐证了高校国际性人才培养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在地国际化”理念,是有效推进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办学实践创新的必然趋势。从理论层面来说,“在地国际化”理念提倡地方高校依据地域实际进行“在地”国际化办学,能够有效突破传统跨境教育的单向教育国际化形式,合理扩展与深化了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外延与内涵。成熟的共生教育理论和教育生态化理论可以为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何以实现提供可靠的理论解释,帮助地方高校有效开展国际化办学理清其内在发展机制和外在实践逻辑。从实践层面来说,铜仁学院抢抓国际化办学新机遇,在党和政府的指导支持下,立足当前的发展困境,基于在地国际化理念,结合地域特色,依据地域实际进行“在地”国际化办学实践,已经取得的一系列国际化办学实践成效,已初步形成了富有地方性特征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和较为系统的国际化办学结构体系。整体而言,铜仁学院基于地域实践的“在地国际化”办学理路大致轮廓已初具成型。不可否认,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仍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面临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时,仍然和众多地方高校一样任重道远,需要加强国际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办学评价机制与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建设,需要不断探索与革新国际化办学理路,科学培育国际化人才,从而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对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服务做出积极的贡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 /27/content_5182502.htm,2017-02-27/2018-12-10.

[2] 张伟,刘保存.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高等教育,2017(11):5-12.

[3] 吴晓蓉.共生理论观照下的教育范式[J].教育研究,2011(1):50-54.

[4] 任其平.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J].2010(8):62-66.

[5] 罗红芳,向天成.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路径探析——以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8(3):94-101.

[6] 张伟,刘宝存.六十年来世界比较教育研究的回顾与省思——基于美国《比较教育评论》的文献分析[J].教育研究,2017(1):139-148.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es to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sation by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the case of Tongren University

LUO Hongfang1,XIANG Tiancheng2,HUHongyuan1

( 1.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nxi, China )

In the contex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Belt and Road” and “Double World Class” strategie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ongren University, in this case, has renewed its exploration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guided by “local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symbiotic education theory” and “education ecology philosophy”, to identify history, goals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its 6 paths which are rich with local traits and accentuate local characteristics, i.e. supporting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mechanisms with local services; exp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 training approaches and attract quality student sources, boost the competency of the faculty and tap the vitality in education, based on local needs; innovate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with local integration; and build talent,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latforms with local cooperation..

local university,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pproach to education

2018-11-15

贵州省2016年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新建本科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研究”(第197号)。

罗红芳(1971-),女,苗族,贵州印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教育,英语教学研究。

向天成(1984-),男,土家族,贵州石阡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教育基本理论。

胡红渊(1979-),女,侗族,湖南通道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G647

A

1673-9639 (2018) 12-0028-05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铜仁共生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诗书画苑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寻味贵州——铜仁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