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多维视角探究
2018-01-28刘新
刘 新
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多维视角探究
刘 新
(吉首大学 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其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智囊团”与“后备军”,提高其学术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文章以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生为例,通过“读”“提问”“共享”“主动+积极”四个视角,对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与归纳,以期对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所裨益。
多维视角; 研究生; 学术创新能力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鼓励研究生在创新实践中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明确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可见,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高校学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更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做一个志存高远、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弄潮儿”。学者Ortega指出,“时代本身与当前的教育现状再次将大学生摆在核心地位”[4],这说明现阶段的时代背景必将对研究生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这正是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赋予高校研究生的新任务。现如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学术创新能力方面却仍在西方国家身后亦步亦趋,既未能够在学术文化中掌握话语权,又未能够在科技发展中掌握核心技术,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学术创新的尴尬。正如费正清教授所言:“中国是一个刺激反应的存在,西方敲打一下,中国就跳一下,更多的是被动的反应”[5]。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亟需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真正的创新性成果,改变“西强我弱”的现状,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说到底,学术话语权是学术创新和被学术共同体承认的问题,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会走出“深巷”,甚至“洛阳纸贵”。
2011年,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将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学术创新上升至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意见》中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6]。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智囊团”与“后备军”,学术创新能力较低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其普遍表现被精准囊括为“四个简单”,即“简单移植、简单概括、简单延伸、简单推理”[7]。另外,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由于所属专业为文科性质,自身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研究不深入、不透彻,常常“点到即止”,不深挖、不细究,其科研论文堆砌严重,内容空洞乏味,可读性不强,研究往往广而不精、“隔靴搔痒”,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难以与国外主流研究范式接轨。与此同时,更加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部分研究生急功近利,为追求短期利益弄虚作假,给学术大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纵览学术界关于学术创新方面的文献发现,学者将学术创新大体分为原始创新、继承创新、综合创新三大类[8]。一是原始创新,在基础研究或新型领域内取得新的发现,与原有的学术成就并无关联,即填补空白的创新;二是继承创新,也就是在各学者的原有理论、观点、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研究并取得新的成果;三是综合创新,又叫集成创新,将原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筛选、总结、优化,最终形成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在研究生阶段,鉴于学术能力尚未达到一定高度,因此,继承创新与综合创新是我们主抓学术创新中的重点。同时,也有学者从四个方面对学术创新进行考察归类:一是研究领域创新,二是研究方法创新,三是论证资料创新,四是阐述观点或理论创新[9]。研究领域创新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方法创新是学术创新的本质含义,论证资料创新对科学结论具有决定意义,理论创新是学术创新的落脚点。培养学术创新能力,创造性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我们哲学社科类研究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学术创新能力是每个研究生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自身的学术创新能力可以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判断力、洞察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有助于学术修养与素质的提升。但在面对浩瀚如海的书籍、文献时,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如何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文章从多维视角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阐述。
一、基础——“读”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类的研究生来说,文献除包括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与高质量的论文外,中央下发的各类重要文件以及时事政要等也是必读文献。经典著作为后世提供示范与启迪的作用,是学科的基础与核心。与书籍相比,论文较为精短,适合学生在任意时间阅读,尤其是高质量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创新点等值得参考借鉴。阅读中央下发的各类重要文件与时事要政可及时把握国际与国内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发展动向、新的观点等,这是经典著作与优质论文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勤动笔墨勤看书”是对一名学生的基本要求。文献的阅读可以增加该领域知识的厚度积累,充分的文献调研是每一个学者必备的基本素质。“运用一分知识,需要十分积累”,于研究生而言,对自己的“学术之路”较为模糊,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可以使他们充分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与前沿动态。在阅读过程中,“模仿”是研究生跨入学术之门的第一步,模仿前人的行文思路可有效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达到“真积力久则入”的效果,才能有“量”到“质”的飞跃。“量”就可以达到“质”?书读得越多越好吗?“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优质、经典的文献要读,质量太差的文献不要读。“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书读得“多”并“精”是最重要的,泛泛而读的效果并不明显。托尔斯泰曾说,“有些人知道的东西很多,但却不知道哪些才是最有用的”,因而,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是需要避免的。
(一)计划性地“读”。“做事没计划,盲人骑害马”“百年寿限不准有,百年计划不可无”都说明计划的重要性,读书也需要有计划的读书,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是一个过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读书过程才会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除科研任务外,课程与社会活动占据了研究生生活的许多时间,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计划。计划设置为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与实际目标,设置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时间长度。长期计划是在研究生生活期间想要达到的学术目标,短期计划是围绕长期计划制定的,结合长期计划的进度安排设置短期计划的内容,做到“日有所进、日有所获”。
(二)目的性地“读”。马克思曾经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10]。“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带有目的性地阅读文献,会使其更加专注于想要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可以在保证阅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效率。以研究方法为例,在阅读文献时,仅研读研究方法部分,其余部分可先跳过,待以后学习该类知识点时,再进行阅读学习,这种阅读方式可以使我们在研究方法方面串成较为完整的知识链条。
(三)记录性地“读”。“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藏书近10万余册,所读过的书籍都有不同形式的批注与笔记,后人将其整理并出版了《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马克思记录的《资本论》《历史学》《民族学》等手稿笔记、列宁留下的《哲学》《帝国主义论》笔记等都突出了读书笔记的重要性。顺应时代的改变,除手稿版读书笔记外,电子版笔记与印刷版也是必不可少的。手稿版笔记是人们接触最早的一种笔记方式,也是随时随地都适合做的一种笔记;当发现文献中某些精彩段落值得反复阅读、思考,手稿版笔记抄录时间较长时,印刷版笔记的作用就会更加突出;一篇文献中包含的内容较多,做好的笔记在日后翻看阅读时,可能会产生不解或疑问,索引式电子版笔记可方便找到信息源,索引式电子版笔记是在电子笔记上标注笔记出处的网址、文献标题、出版社、年月、页码等相关信息,可高效率避免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搜索查询。
二、拓展——“提问”
《孟子》中提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忌死读,应以怀疑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挑战“权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迎合前人的观点与理论,只会让我们深陷“粘贴复制”的学术陷阱中。学会提问是培养学术创新能力的起点,比解答问题更有意义[11],没有问题、不会思考,只会变成教条的“书呆子”。研究生需要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大问题中的小问题、小问题中的大问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才能有创新的突破。某些现象看似细小简单,其隐藏的理论、观点等却复杂繁琐,深究并进行提问可开拓新的思想领域。读书切忌权威至上、从众心理、唯书是从,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去阅读文献,最终只能成为一名文献的“搬运工”。将书本的知识消化到自己的知识链条中,结合对比前人的观点与想法,结合自身的学术知识,提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
提出问题就像是“顺藤摸瓜”,顺着前人的藤,摸到自己想要的瓜。问题可以分为思想认识层面问题与实际操作层面问题,思想认识层面上的问题更具有根本性[12]。在提出问题时,暂且忽略观点的可操作性,这样提出的问题会更新颖、更具有前沿性。马云在提出阿里巴巴商业模式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仅八年的时间,马云团队造就的阿里帝国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敢于提出问题,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反复判断与思考,提炼出自己的创新点,不断解决“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能什么”等问题。举例而言,在阅读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时,发现波特将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优势看作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并提出了钻石理论、产业群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波特认为竞争优势理论可完全取代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13]。对此可以进行提问,为什么波特认为竞争优势理论真的可以取代比较优势理论呢?与比较优势理论相比,竞争优势理论有什么创新性吗?竞争优势理论是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吗?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合能不能更大限度促进国家兴盛呢?当对此进行提问时,沿着提出的问题方向进行探究,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学术创新观点可能就会出现。“提问”强调的是追问与争论,向学术大家提出质疑、与经典理论对话、向前沿道路行进,是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学术素养的过程,可有效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共享”
知识共享是快速便捷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14],是以产生知识效应为目的的知识交流[15]。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知识共享型研究生团队开始盛行,知识共享型研究生团队的成员主要包括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博士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学者。研究生的知识共享是学者间的相互学习、知识分享的过程,知识共享不仅是共享“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共享对于研究生来说具有更大的意义。所谓“显性知识”是指可以文本形式表达的知识,在知识共享体系中较易传播;“隐性知识”本质是学者的理解力,包括发现创新问题的启发性期待,也孕育着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期[16]。知识共享营造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研究生学术创新思维的形成,在良好的共同进步学习环境熏陶下,可有效促进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知识共享有利于突破研究生学术创新途径,研究生可以认识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有助于其学术知识的延伸,研究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此外,知识共享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能推动研究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研究生对知识的理解,催化学术创新的发酵进程,促进知识增值与再创造。
笔者所在学院组建的知识共享研究生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每双周都会进行学术交流,其余时间也经常与自己的队友进行讨论。研究生的专业与研究方向都不尽相同,研讨会上团队成员将自己近期的学习内容与心得进行汇总并以PPT的形式向大家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团队其他成员可针对汇报者的汇报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或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硕士生导师与博士生导师也会为大家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学生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思考问题与如何提出创新观点。例如,在讨论到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的关系体系时,有成员提出乡土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依托,有成员认为乡土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魂”,也有成员觉得是乡村旅游推动了乡土文化的形成,在激烈的讨论后,导师们并未否定各成员的观点,而是建议将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的讨论上升为旅游与文化的讨论,范围广了,思路也宽了,创新点也就多了。知识共享是“双向共享”,知识共享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老师们也会有所启发。知识共享可促进知识积累、知识延伸、知识整合、知识创新,基于情感信任、不予保留的知识共享可有效推动我国学术创新的发展。
四、飞跃——“主动+积极”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主动学习是乐趣,而被动学习则是负担。根据中国青年网调查数据显示,来自300多所高校850人的被调查群体中,76.71%的受访者表示已参加过研究生考试或打算考研,因近期“考研热”,许多大学生盲目“随大流”,不知为何要读研究生,读研本质在哪里,或只为一张文凭证书而读研,或因工作上升空间小,而选择重回校园做一名研究生。因此,“导师追着跑”的现象颇为常见,被动式的学习很难培养出学术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国内研究生存在“驯化式”教育现象,老师让先吃青菜再吃肉,那就先吃青菜再吃肉,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与之前本科的学习生活截然不同,研究生更加强调自主学习,鼓励学术创新。“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可极大提高学生学术成长的效率。主动性学习属于有自我意识的学习,是有目标的学习[17],比接受性学习更好。研究生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内心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这种主动学习的自身行为会激发其他研究生的学习动力。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补何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说的都是时间的重要性。时间的重要性大家心知肚明,但拖延现象依然严重。在学生生活中,早上无数的闹钟按了响、响了按,中午才起床的现象颇多。导师布置的任务三天可以完成,但会拖延到一个星期甚至更久。拖延会消灭人的创造力,长期的学习拖延会产生焦虑、疲倦、抑郁等消极情绪,并形成恶性循环。学习不拖沓、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以积极的情绪完成自己的任务,高效率的学习会增加自己的学术成就感,同时可以给自己增强自信心。毛主席的一生都在学习,他将学习比作是“无期大学”,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态度。毛主席始终强调不能偷懒,要持之以恒,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研究生中“假学”的现象层出不穷,做给父母看、老师看、同学看,甚至是做给自己看,搞形式主义的学,这正是不主动、不积极的表现。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会使我们的思路更清晰、思维更活跃、想法更丰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内在学习认知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会让研究生更热爱学术、更渴望求知,发现“自我价值”的预见性。这种态度会激励并推动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相关行为,是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内生动力。
总之,研究生要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按照自己的计划读书,要勇于提问、学会共享,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要敢于面对与承担。研究生处理好“读”“提问”“共享”“主动+积极”等问题,对学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
[1]张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N].浙江法制报,2017-10-26(006).
[2]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M].北京:中国法制,2006-2-1.
[3]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 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 黄万盛.学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J].现代大学教育,2009(6):1-15.
[6] 陈宝生.发挥高校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5):4-7.
[7] 倪瑛.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1):20-29.
[8] 顾海良.学术创新的关键在于方法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1(9):64.
[9] 吴照云.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19-23.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2.
[11] 候鸿勋,姚介厚.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下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586.
[12] 迈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3] 王义遒.中国呼唤科学[J].高等理科教育,2000(1):1-5.
[14] 贾爱娟,孙能卓.国内知识共享研究的实证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3(5):82-84.
[15] 王伟军,官思发,李亚芳.知识共享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1):115-123.
[16] 常亚平,覃伍,阎俊.研究生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0(2):86-93.
[17] 保罗·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余星南,宋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4.
Research on Graduate's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LIU Xin
( School of Business,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 Hunan, China )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s high-level talents, 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y directly affects our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As the " think tank" and " reserve army"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graduate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to improve their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Taking the graduate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graduate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ading", "questioning", "sharing" and "initiative + active", so as to improve the graduates'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graduates,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2018-08-22
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项目“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机制创新研究”(18JDZB063)。
刘 新(1991-),女,辽宁康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旅游产业。
G643
A
1673-9639 (2018) 12-0023-05
(责任编辑 王立平)(责任校对 陈昌芸)(英文编辑 田兴斌)